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变了什么 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商鞅变法变了什么 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06 更新时间:2024/2/13 20:50:21

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的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并非族大臣的外姓人,秦孝公能封他为左庶长,把行政大权都交托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秦孝公对于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他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执着信念。

商鞅变法,对秦国现行体制作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上说,它主要包括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严刑酷法三个方面。

奖励军功的首条措施就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条法令从根本上打破了贵族仗着自己和领导是亲戚就世世代代占有优势政治地位的局面,而是拿军功作为标准来分配金钱和利益。我们前面一再提到,秦国采取的不是分封制,根本没有形成一个世袭官位和权力的阶层。那些宗室贵族们,只可以继承个爵位,有个政治荣誉而已。当然,有总比没有强,一般的老百姓还是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他们最起码吃喝不愁。而商鞅变法,则是要把他们仅有的政治荣誉和政治地位也夺走。这就意味着,国家从此再也不会因为你是boss的小舅子就让你白吃白喝。全国上下,任何人都不能再拿自已的出身说事,如果想得到财富和社会地位,那就拿着敌人的首级来领!

其次是“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社会地位也是用军功来衡量的,而不是以财富来衡量。不像今天一样,谁有钱谁就是老大,谁有钱,就意味着是社会名流。商鞅变法,就是要用军功来决定社会地位。军功的大小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而社会地位又直接和田宅、臣妾、衣服这些物质利益挂钩。即使你再有钱,没有军功,也不会有什么社会地位,不过是个暴发户,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一方面是重农,另一方面是抑商。两手同时抓,两手都很硬。农业方面是废井田、开阡陌,按照田地面积统一收取赋税。所谓“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土地等分为九块,分割田地的阡陌(田间道路)呈井字形。八家农户,各自耕耘外围的一块,相当于自留地。而当中的一块是“公田”,是由八家农户共同耕种的。结果,农民耕种自留地的时候比较卖力,耕种公田时则散漫慵懒,提不起劲头。而且,耕种面积限制太死,道路占地面积又太大,人力没地方花,地力也用不尽。商鞅变法就是要废除“井田制”,准许农民开垦新天地,准许他们耕种土地,而且还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国家不管谁在耕地,只管按亩收税。这样来,公家和私人都得到了好处,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

对待商业,商鞅的新法规定:对致力于本业,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而不务正业,因为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会被收为国家奴隶。古代以农为本,本业说的就是耕织,种田和织布。这些都是在创造财富,从而可以增加国民生 产总值,而“商”就不一样了。“商”是什么?商赚取的是利润,而利润不过是差价价而已,是物品的流通而造成的,对社会财富的生产并没有多少贡献。所以,在商鞅眼里,那些舍本逐末热衷于商业的人,都是一些动机不纯、好吃懒做、投机取巧、四处钻营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

除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之外,商鞅还制定了许多针对老百姓的严刑酷法。比如,商鞅的新法中有一条是“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音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这就是所谓的“保甲制”和“连坐法”,也就是把老百姓按户组,五家为保,十户相连,只要有一个人作奸犯科,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干系官府报告和揭发违法行为,就相当于在战场上砍下了敌人的脑袋,立了大功;而不去告发或者藏匿违法者,就相当于在战场上向敌人投降,要处腰斩之刑。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民,肯定每天都是胆战心惊,魂不守舍。自己稍微一个不规矩的动作很可能就要被揭发,发现了别人稍微一个不规矩的动作也必须要去揭发,不然的话就会大难临头。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商鞅变法,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警察,也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盗贼,大家互相监视,彼此揭发,可谓人人自危。这真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人和人的关系迅速恶化,成了狼和狼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条是:“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条规定就是不准打架斗殴,否则予以严惩。为什么商鞅对于老百姓之间的“私斗”这样看重,还专门立了一条法加以限制?因为在那个随时都可能打仗的年代,老百姓的体力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他们都把力气用在了打架斗殴上面,哪里还能上战场杀敌呢?谁有本事,谁的精力过剩,上战场杀敌去,但不能窝里斗!如果不听,就判重刑。在严刑酷法之下,打架斗殴的代价和风险太大了。

当然,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迁都咸阳、推行郡县,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变法内容。迁都咸阳不是改革,只是东进战略上的需要。而郡县制,秦国早就实行了,并不是到了商鞅变法的时候才推出的新举措。只不过以前搞郡县是靠习惯,现在却是由法律明规定下来。就上面这三项主要的变法内容而言,奖励军功和重农抑商属于实体法,起着政策导向的作用。秦国所谓的“耕战立国”,到了商鞅变法以后,才明确地成为了秦国的国策。对国家而言,中心任务就两个:抓农业,抓军事。而对个人而言,也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到战场上杀敌,要么老老实实在家种地。

“保甲”、“连坐”等基层制度,“禁止私斗”等法律规定,都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它们目的就是保证实体法的彻底贯彻。在这里,它们其实已经不算是什么法律了,而是赤裸裸的高压和强制。《资治通鉴》中说:商鞅变法十年,秦国人在路上丢了东西都没有人捡,山里面没有盗贼,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去当兵,没有人再打架斗殴,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城市里,社会都是秩序井然。“这里几乎出现了天下大治的所有征兆。但是,这种美好景象的出现,并不是来自于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和民风的纯朴,而是因为严刑酷法的外在强制。所谓天下大治的后面,其实是像死般的寂静。

标签: 商鞅秦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朝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隋朝,历史解密

    萧皇后失宠以后内心痛苦异常,既然自己不能像婆婆独孤皇后那样雷厉风行管制住皇上,还不如完全想开些,做一个善解人意的皇后,一心为皇后着想,使他不再为后宫琐事烦恼。他向杨广妥协了,派人接回了宣华夫人,把她安置在了金凤苑,杨广自然欢喜,对她的态度也缓和了很多,后宫又恢复了以往平静的生活。可惜红颜薄命,半年之

  • 征南将军葛婴,陈胜称王后为何要处死功臣葛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葛婴,秦朝,历史解密

    秦二世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一时间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几成燎原之势。在随后的战役中,义军首席名将葛婴表现出众,并先后攻占了陈、蕲二县,为陈胜军队开辟了良好的势头。可是葛婴的结局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在攻占蕲县后,陈胜派遣葛婴南下攻取九江。当其南下之后,陈胜正式称王并且

  • 欧洲列强那么多,慈禧为什么就单单看不清意大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实际的统治者,主宰晚清长达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之中,清朝的土地是越来越少,不平等条约也是越签越多,特别是1894年的甲午一战,堂堂大清帝国,居然被自己一贯看不起的东洋小国击败,更是让普通百姓唉声叹气,满朝文武捶胸顿足,面对日本人提出的停战条件,甚至连慈禧太后也大骂日本人贪婪无耻。

  • 清朝规定后妃只能有一个封号,这个妃子却换了3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按照清朝的规定,后妃只能有一个封号,为何她一生换了3次封号?不得不说大清时期一直以来虽然说各项制度基本上都会发生变化,但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太大改变的就是后宫之中。不管妃子地位的高低,都是会有皇帝专赐的封号的,就比如说我们在清宫剧里会看到后妃被冠上某个称号,此后无论是坐到哪个位置,都会使用同一封名在嫔

  • 揭秘:鸿门宴上刘邦为什么能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鸿门宴上真正想杀刘邦的是项羽的谋士范增,项羽至始至终都没有下定决心杀刘邦。可以说鸿门宴上项羽就是故意让刘邦逃走的。所以鸿门宴上刘邦成功逃走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羽对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起杀心。下面我们来对鸿门宴的过程做个具体的分析。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起因是,刘邦比项羽先攻入秦国的都城咸阳。这时又恰逢刘邦帐下的左

  • 皇帝得了美人不独享,邀请大臣一起欣赏,从此产生一个令人遐想的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很久远的历史轨迹。古代有非常多的王朝,这些王朝有的统治时间很长,有的却非常短,但是都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只存在了28年的王朝,但是有6帝王却非常的有名气,现在提起来还有很多人议论,除了齐孝昭帝高演还算是一个英明君主外,其他的几位皇帝都比较昏庸了,

  • 朱元璋最终能够当上皇帝,还要归功于他爷爷朱初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初一,宋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自古开国皇帝,很多都是贵族出身,唯独刘邦跟朱元璋两人是贫民出身。而这两个人比起来,刘邦好歹也是个泗水亭长,并且怎么说他也吹嘘自己是赤帝子,是天命所归。朱元璋当年不过是个要饭的,后来怎么会奋斗成为皇帝呢?所以,很多人对这一点很不理解,于是,就有人说:朱元璋最终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他家风水实在太好,而这

  • 于禁:三国中的一代名将,最后一战却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于禁,三国,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将军征战沙场,若说一生处于不败之地,那只是神话传说,而我们眼中的战神,虽说打过败仗,但也不影响他们在我们眼中的地位与名气。然而三国之中,有一大将,本可成为不败战神,然而却在他一生中最后一仗失败了,而这一仗不仅他被打败了,还改变了他的一生。导致他在晚年名声不保,直接身败名裂,沦为后人的笑柄。

  • 隋炀帝时期的三场战争 彻底动摇了隋朝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杨广,隋朝,历史解密

    天下大势,一直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这是万年不变的真理,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更替的历史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说,我国最为强大的时代是秦朝,有人说是汉朝还有人说是唐朝,元朝,明朝。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强大的朝代,那就是隋朝。隋朝的时候,经济军事实力都十分的强大,那时候各国都向隋文帝俯首称臣,北部的突厥都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是匈奴的克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牧,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天下主要被七个诸侯强国瓜分,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捅刀的争霸局势。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每个诸侯国都想强大自己的国家,这就导致他们需要不断的收揽争抢人才。所以战国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特别是因为有争抢就有战争,导致这个时代的杰出军事家,或者说是武将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