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捣药的故事,“玉兔捣药”,是道教掌故之一。见汉乐府《董逃行》。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兔子,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手持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吃这些药丸的人可以长生不老。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兔已经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在古代,文人写诗作词,往往以玉兔象征着月亮,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还有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玉兔经常与金乌相对,表明了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玉兔捣药的故事还来源于一个关于后羿、嫦娥的传说,后羿和嫦娥最初被从天庭派到人间的。因为嫦娥不想长期忍受人间清苦的生活,便偷了长生不老药,奔月后变成了一只丑陋的蟾蜍(癞蛤蟆)。被罚终日捣不死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去了自由。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也有传说,捣药的玉兔就是是嫦娥,但玉兔为什么会变成嫦娥?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方言。在古代,巴楚的一些民族崇拜老虎。他们不仅自称老虎,还喜欢把山的名字、地名、水的名字都叫做“老虎”。他们甚至把几乎所有崇敬的神都称为“虎神”,月神也被称为“虎神”,其方言称为“於菟”。嫦娥跑上月亮后成了月神,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自然,嫦娥是“於菟”。然而,把“菟”解释为“兔”是晋代学者在注释《天问》时犯的一个错误。后人用了这个错误的解释,于是用“兔”代替了“兔”。因为“於”与“玉”相近,所以“於兔”这个名称被后人附加为“玉兔”。不过后来一些小说传奇中将玉兔作为嫦娥的宠物设定,后人也慢慢接受了这种说法。
这样看来,玉兔捣药就是月神嫦娥捣药。
晋代傅玄《拟天问》,有句话叫‘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月有玉兔之说,在民间流传已久。故旧谜局剃时每逢八月中秋,每年八月中秋,街上都有‘兔儿爷’、‘玉兔捣药’、‘兔山'’等时令玩具。在那个时候,“玉兔'被塑成插耳,中空,有线。线杠定兰连持杵之臂,拉线杵即上下捣动"。孩子们开心地拿着兔山,常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