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背后有何原因?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背后有何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45 更新时间:2024/1/17 5:55:08

《史记》中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刘邦逃脱,以至有了后面的“十面埋伏”。我们有这样的判断,基于2000年的上帝视角,若我们身处其中,便会发现历史从来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反秦义军中项梁算是早期的那拨人,前期的胜利让项梁轻视章邯,导致自己兵败被杀。项梁一死,楚军群龙无首,按说楚军是项梁拉起来的队伍,项氏子弟接收权力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这时候出现了意外,楚义帝熊心横插一手接过了楚军的指挥权。

项梁当初听从范增的建议,找来熊心当楚国名义上的君主,实际上的傀儡。项梁一死,项氏没了掌控实权的人,熊心夺权的机会就来了。

熊心占据大义,他插手楚军的人事安排是天经地义。熊心安排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中将军,范增为下将军。这一手安排就体现了熊心的野心与手段。

宋义是楚国旧贵族,跟项氏这些新兴的贵族自然不是一条心。熊心用宋义,便是拉拢旧贵族来抗拒项氏新贵族。楚军毕竟是项梁拉起来的队伍,没有项氏的人实在说不过去。熊心就安排毛头小子项羽当个“二把手”,想来控制这年轻人比较容易。下将军范增是项氏旧部,对熊心有拥立之恩,熊心如此做也算是投桃报李,最起码能安抚项氏旧将,让他们默许自己的夺权行为。

从宋义顺利接管大军,前去支援赵军的情况来看,熊心的安排成功了。宋义掌握大军权力,不代表将这支军队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宋义到达前线后便停止前进,这是在为自己收缴军中权力做安排。

看着军中权力一点点被宋义夺走,项羽急在心里,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劝说宋义进攻秦军,希望借战争来打断宋义集权过程。宋义当然不会同意,更是直接下令:“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命令是专门针对项羽的。

项羽看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了。在一天早上,项羽趁着独自拜见宋义的机会将他杀掉。项羽借用的是义帝熊心的名义来行事,将宋义定为叛逆,毕竟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威望的。

当项羽派人将这件事报告给熊心的时候,熊心知道自己的谋划落空了。不过熊心还有办法,让项羽去与秦军火拼。项梁都打不过章邯,你小小的项羽会是章邯、王离二人的对手?熊心允许宋义止步不前,那是因为这符合熊心的利益。他直接命令项羽攻打秦军。

项羽夺取楚军大权的手段并不光彩,从而导致他的地位并不稳定。项羽无资历、无经验,除了项氏子弟的身份外一无所有。项羽必须赢一场漂亮的战斗,否则熊心便有借口收拾他。

项羽的破釜沉舟,既让士兵无退路,也因为他已经无退路。赢了,项羽自此树立无上威望,败了,估计也就死了,没什么好考虑的。破釜沉舟是项羽的一场生死豪赌!

项羽战胜了章邯,也赢得了诸侯的畏惧。这时候的项羽已经不仅仅是楚军的首领,更是诸侯的首领,一战收获如此之大,恐怕也是项羽没有想到了。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熊心放弃自己夺权的意愿吗?当然没有,谁会甘愿放弃手里的权力。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都不过是一介庸人罢了。失去军权,诸侯都慑服于项羽,熊心还有什么手段?当然有,那就是西路的刘邦。

项羽出击秦军的同时,刘邦已经率军进入关中。攻击秦军前,熊心曾说,先入关中者为王。身为反秦义军的首领,他的话自然便是圣旨。

刘邦拿下关中,防守函谷关,自然是打算当“关中王”。他也有这个实力,作为首个进入关中的诸侯,刘邦势力扩张是极其迅猛的。关东诸侯都已经投靠项羽,刘邦却有着与项羽斗一斗的资格,也仅仅是有资格而已。

鸿门宴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项伯,他为刘邦提供了消息,为刘邦的“存活”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是范增,他想要杀掉刘邦。为何同为项氏阵营,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假设项羽杀掉刘邦,首先他会失去诸侯的“拥戴”,让诸侯人人自危。其次,项羽的行为会让熊心有了接收刘邦势力的借口,或者刘邦的势力被某个野心家掌控。最后,项羽会失去大义,毕竟刘邦是熊心承认的“关中王”。诸侯实力虽比不上项羽,若他们联合起来也让项羽头疼。

项羽杀刘邦百害而无一利,项伯看出了项羽的处境,率先沟通刘邦。刘邦一点就透,果断认怂让出关中,老老实实的当项羽的小弟。至于范增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熊心,还是项羽,那只有天知道了。

楚汉之争的胜负不在鸿门宴,而是背后的权力博弈。项羽上有熊心,下有各路诸侯,若他贸然杀掉刘邦只会让熊心与其他诸侯联合,对项羽极其不利。

刘邦虽然势力发展迅速,但仍不是项羽的对手。他果断装怂,对项羽的各项安排毫无怨言。这样听话的人,若你是项羽,你会杀吗?刘邦不是项羽的首要危害,熊心才是。

刘邦是熊心对抗项羽的后手。熊心一方面宣布先入关中者为王,一方面拒绝项羽攻打西线。他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牵制项羽的“关中王”。所以啊,不要小看任何人,哪怕是个傀儡,也有反咬一口的能力。

标签: 项羽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佛经中记载的首陀罗是怎样的?和其他种姓地位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首陀罗,种姓制度,历史解密

    佛经里面再三强调它不重视种姓差别,一入佛教,就如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这样一来,又怎样理解沙门和婆罗门的对立呢?不重视种姓差别这件事实本身就是对婆罗门的反抗,因为婆罗门教是十分重视种姓差别而且是只代表婆罗门的利益的。但是,佛教也并不是真对一切种姓一视同仁。它当然首先就会反对婆罗门。在婆罗门教的

  • 郑贵妃为什么可以得到万历的宠爱,后宫争宠的手段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等到万历皇帝继位,朝政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张居正手里,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以及内廷大太监冯保,可以说掌握了整个大明,万历才是只是一个牵线木偶,不可否认在张居正秉政期间,朝政还算清明,特别是推行一条鞭法,极大的缓解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而且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可是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下旨,对张

  • 诸葛亮让关羽镇守华容道有何用意?其实有三层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事件,便是在曹操赤壁之败后,诸葛亮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围追堵截。曹操的败退路线是,先走乌林,被吴军及刘备集团军追杀,乃寻求南郡江陵之近道,而走北夷陵、葫芦口等。但在这些要道上,皆有诸葛亮所安排的伏兵,或者说刘备集团军的重要将领,基本都被诸葛亮调度到了曹操的逃亡必

  • 传说中的马王爷究竟是谁 为何他也有第三只眼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马王爷,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流行一句话:“马王爷头上长着三只眼。”形容这个人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一切尽在掌握。那么,“马王爷”究竟是谁?为什么会长着三只眼呢?(马王爷画像)马王爷就是马神,顾名思义,马王爷是马的保护神。因此,马王爷又叫做“水草马明王”。明王在藏传佛教里是佛的化身,他佛法无边济世度人,不但能降魔驱邪,还能

  • 皇帝驾崩,皇后要跟着殉葬,结果没死成,反倒成了“千古第一后” !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帝,历史解密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始终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然而男尊女卑的理论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变异,有不少女性精英不仅参与了政治,而且进入了权力的核心,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吕后、武则天、慈禧等,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女性政治家,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有着“千

  • 古典乐派: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和谐的音响与严密的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典乐派,钢琴家,历史解密

    古典乐派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常指18~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古典乐派讲究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和谐的音响与严密的逻辑。乐曲多以严肃,稳重为主,崇尚理性,而对感情的表现为含蓄内在。器乐曲多是无标题音乐。主要作曲家有:亨

  • 周朝瑞是怎么成为东林六君子的 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周朝瑞,历史解密

    周朝瑞,明朝临清州人氏。他历任中书舍人、吏科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太仆少卿等职务。周朝瑞这些官职,级别不算高,但他性格耿直、勇于上谏、嫉恶如仇,因此成为明朝知名人士。周朝瑞的知名多少有些悲剧色彩,他因为嫉恶如仇,看不惯阉党魏忠贤一伙把持朝政,就不断向皇帝上疏弹劾,怪只怪那皇帝昏庸、忠奸不分,最终,把

  • 李世民逼宫时,李渊身边的禁军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唐朝,历史解密

    在古时候的中国,我们都知道一个君主的权力是十分大的。一个朝代想要好下去君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君主是一个好君主,那么这个国家或许会幸福,如果这个群主是一个很昏庸的君主,那么人民也将没有好的生活可以过下去。说到李世民,他其实也是一位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在学识和武功上面都有很好的成绩,其实这样的君主也是很

  • 吴三桂拥有过当皇帝的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三桂,清朝,吴三桂,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明朝时期,有一位皇帝名号为崇祯。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十分负责任的皇帝。他非常认真的处理大臣们送上来的文件,每天鸡还没叫就起了床,到了深夜还没有睡觉。他也十分的勤劳和节约,宫里从来都没有什么聚会。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他的节约吧,崇祯皇帝曾经把其他国家进献过来的上好的人参

  • 宋朝为何会“重文轻武”?这种政策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宋朝,历史解密

    唐末五代时,由于皇权衰微,兵权旁落,因而兵变不断,不仅祸乱朝政,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使得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以文治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