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三位战将:吕蒙、徐盛和丁奉组成一支战队,与曹魏阵营中的吕虔、文聘、李通对阵厮杀,哪一方更有可能获胜呢?
抛开名气之外,仅以武力论,这几位都属于比较冷的人物,战绩都不算太多。咱们就通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来逐个盘点一下他们的战例,推断他们的武力值处于哪个层次。
先看看东吴方面。东吴阵营能打的猛将不多,实际上在三国武力排行榜上,东吴甚至没有一个人能混进前十名。所以被关羽大大瞧不起,嘲讽为“鼠辈尔”,东吴这个组合的武力值确实都不甚理想。
一、吕蒙(强二流)
吕蒙是个帅才。东吴四大都督,吕蒙是唯一个与敌将动过手的。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事业,搞了个招贤馆,吕蒙当时是和陆逊、丁奉、徐盛一齐以“良将”的身份招纳而来的。当时“吴下阿蒙”是个粗人,不识几个大字,肯定不是运筹帷幄的材料,招他为良将,应该是因为他武艺不错。
在《三国演义》的第38回,孙策亲自率兵征讨黄祖,吕蒙担任“前部先锋”一职。在战斗中,吕蒙非常勇猛,他跳到一艘小船上,“自举橹棹,直入船队”,放火引燃了敌人的船队。敌将陈就弃船上岸,正想逃跑,被吕蒙“舍命赶到跟前,当胸一刀砍翻”,下手够狠的。
大家记得,赤壁之战,周瑜点兵派将阻截曹操,派了四路陆上人马:太史慈、甘宁、凌统,还有一路就是吕蒙。由此可知,吕蒙的武艺决不可能太差,即使低于凌统,也肯定比潘璋、徐盛等人要强些,算是二流战将的上等水平。
二、徐盛(弱二流)
徐盛是东吴的“十二虎臣”之一。在孙权掌权时代,通过招贤纳士被选拔出来的,看一下徐盛的几次战绩:
1.樊城之战,曹仁部将牛金出城迎战,被东吴重重包围,曹仁率数百骑出城来救,“徐盛迎战,不能抵挡”,被曹仁将牛金救出。
2.合肥之战,孙权和徐盛被曹军包围,周泰杀入重围,先救出孙权,返回再入,又救出徐盛;
3.石亭之战,曹休麾下战将张普来战,与徐盛交锋,“战无数合”,张普抵挡不住败阵。张普回去后,说徐盛“勇不可当”。
以此来看,徐盛的武艺很一般,打不过曹仁,更在周泰之下,顶多是二流战将的中等水平。
三、丁奉(中二流)
丁奉也是东吴“十二虎臣”之一,和徐盛一同在招贤馆被选拔出来的。看看徐盛的战绩:
1.兵围麦城,廖化突围,丁奉率兵阻截,关平将丁奉击退,护送廖化突出重围;
2.曹丕征吴遭火攻撤退,丁奉拦截,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徐晃抡斧来救,战退丁奉;
3.徐塘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一刀砍倒韩综,扔出刀去剁倒桓嘉,一枪刺死。
丁奉的武艺也不算高,被关平轻松打败,好在丁奉有斩获2敌,伤敌1人,比徐盛强多了。算是二流战将中的中等水平吧。
再来看看曹魏方面的这三位战将,他们的战绩也不多。
四、吕虔(中二流)
吕虔是和满宠一同被刘晔推荐给曹操的,曹操任命他做了“军中从事”,他和乐进、李典、刘晔、毛玠、满宠、等被认为是“文武兼全”。看一下吕虔的战绩:
1.濮阳之战,曹操撤退,张辽、臧霸率兵杀来,曹操命吕虔、曹洪迎敌,“不利”;
2.商州之战,许褚两个回合刀劈李封,薛兰逃走,被李典在城门口截住,薛兰逃往巨野,吕虔追击,一箭射中薛兰,翻身落马。
以此分析,吕虔的武艺不会强于李典,应与于禁接近,属于二流武将的中等水平。
五、文聘(强二流)
文聘这人很会混,仗没打几次,到哪里都受信重。看一下文聘的战绩:
1.襄阳城下,魏延反叛开城,欲迎刘备入城,文聘率部镇压,魏延以少打多,“从巳至未”,打了三个多小时,魏延兵少,士卒折尽后逃走;
2.赤壁之战,文聘去喝止黄盖来船,被黄盖一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上被部下救走。
文聘其实只与魏延交锋过一回,魏延也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但能打很久还没被魏延干掉,文聘已经是不错了。算是二流猛将中的较强者。
六、李通(弱二流)
李通是曹操与张绣、刘表作战时投入曹操帐下的。贾诩料敌决胜,曹操后军仓皇溃退,张绣、刘表率兵追击,李通领人马阻截住追兵,救下曹操后军,被曹操封为“建功侯”。
李通在渭桥之战时再次出场。马超反西凉,兵犯长安,曹操率兵迎战,双方在渭水边对峙。马超出阵,八九合打败于禁,又二十合击退张郃,李通挺枪出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
看来,李通的武艺还不如于禁,属于较弱的二流武将。
吴魏两方的组合中各自有一名强二流、中二流、弱二流的战将。双方在两军阵前交锋,你来我往,也颇能打几个回合。但要看总体战绩,曹魏组合中只有吕虔曾经射杀过一个敌人,有胜绩,而东吴阵前中三位将领都有胜绩,实力应当强于魏方。
结论:吴方组合,吕蒙、丁奉和徐盛将获得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