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年,陆逊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悲愤地说:我一生忠君,今日却被冤枉,死不瞑目啊.....”陆抗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洗刷冤屈。
陆逊是东吴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帅才,《三国志.吴书》中唯一被单独列传的将领。
破刘备,败曹休,他身上有着太多的高光时刻,但是晚年却满含冤屈,凄惨离世。
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陆逊出身吴郡四大家族,幼年丧父,他少年时投奔庐陵从祖父陆康,学习军事,诗文,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少年才俊。
他将从祖父作为自己一生学习的榜样,孙策攻打庐陵,陆康带领庐陵百姓抵抗了两年,最终城破,陆康殒命还带上了吴郡陆氏一半人丁,庐江城血流成河,这是陆姓子孙的灾难时刻。
十二岁的陆逊在危难时刻,成为陆家的掌舵人,他隐忍,谨慎,并将自己原来名字陆议论改为陆逊,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谦逊,他蛰伏9年。
孙权上台后,和江东大族和解,为了家族的前程,21岁的陆逊入朝做了一个幕僚。
他夹着尾巴做人,也是等待机会,恢复陆家的荣光。当时江东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功绩卓著,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书生。
吕蒙担任吴国大都督后,陆逊的机会来了,吴国此时一改过去的策略,要攻刘。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打下荆州,杀了关羽,陆逊在其中也立下赫赫战功,被吕蒙所欣赏,并将他推荐给了孙权。
几年后陆逊成为江东第四任都督,刘备率领蜀国大军攻吴,陆逊火烧联营,破夷陵,刘备逃回白帝城,江东大胜。
陆逊此时为自己证明了,我不是书生,是儒将。
公元228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东吴,统帅是曹休,沙场老将,实力雄厚,孙权派陆逊出兵抵抗。
陆逊因势利导,利用水军优势,引诱曹军孤军深入,切断了他们后路,大破曹休,亏了贾逵带兵奋力救援,否则曹休一世英名就毁了。
陆逊在短短数年内,打败刘备、曹休这样的不世之功,在东吴找不出第二个。但他一贯保持谦逊,孙权对他也充满了信任,将自己的印章留给陆逊,让他处理东吴与曹魏、蜀汉之间的外交信件。
最为重要的孙权将太子孙登交予陆逊教导,可见孙权对他的信任。
不幸的是241年,正值壮年太子孙登去世了,不久吴国的继承人开始了二宫之争。
丞相顾雍去世后,244年,陆逊被拜为丞相,他成了吴国最有实权的大臣。出身东吴大族的陆逊手握重兵,控制着长江中下游的防卫、政务,同时又是文官的最高长官,位高权重,一时无限风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晚年的孙权开始思索的东吴的未来,自己时日不多,要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
242年,三子孙和立为太子,不久之后,四子孙霸被立为鲁王,但是两人在礼仪待遇上却是一样的,让鲁王有了争一争的野心。
二宫之争就是孙权抛出的诱饵,希望连根拔起太子和鲁王背后的势力,只是后来孙权也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
江东大族都支持正统,拥护太子,鲁王一派成分复杂,有驸马全琮、宠臣步骘还有一些武将。
太子感到自己地位不保,就写信给陆逊,希望他站出来给自己说话。
谨慎一生的陆逊在此时,一下昏了头,居然跳进了夺嫡的大战中。
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宣又磐石之固,鲁王蕃臣,当使宠秩有差。”
孙权十分惊诧,宫中的事情,远在武昌的陆逊都知道了。他还要亲自来都城面见孙权,
孙权大怒,难道陆逊也要威胁我,于是一封封指责的信件发给陆逊,将他彻底打懵了。
陆逊是一个抱着儒家正统思想,有抱负,却不知如何举措的人,骨子里有着文人的傲气,他被无端的指责淹没,背上了污名,这是他受不了的,他只是单纯想维护正统,结果成了牺牲品。
一气之下吐血病倒,245年陆逊病逝。
陆抗多次上书为父亲正名,亲自来觐见孙权。
孙权还拿出朝臣控诉陆逊的“20条罪状”,煞有介事地为难陆抗。虎父无犬子,面对皇帝的诘难,陆抗逐条辩明,孙权也就就坡下驴,为陆逊洗刷冤屈。
陆逊之死,是皇权与权臣的一次斗争,毕竟东吴氏族势力太强了,你对陆逊之死有什么看法,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