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定军山之战,赫赫有名,不仅仅是三国演义的极富艺术性的描述,而且被各个戏剧流派不同的演绎。1905年,作为舶来品的电影首次来到中国,严格意义拍的第一个电影就是京剧的《定军山》片段,最后定军山家喻户晓。
定军山之战发生在三国时代,曹操以及刘备争夺汉中的一次战役,结果刘备大获全胜,占据汉中。黄忠也因为刀劈夏侯渊得以晋封征西大将军。历史很有趣,被杀的夏侯渊也是征西大将军,不过是曹操任命的。
刘备大胜自然有胜利的原因,今天我们先说说曹操一方为什么大败,甚至曹操最后亲征汉中也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放弃汉中,难道仅仅是因为刘备的军事压力嘛?抑或是还有其他不得而知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这当然不全部是刘备的军事压力造成的!
汉中之战是怎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
在刘备占领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时候,曹操也亲征张鲁,最后完全平定张鲁,这时候有谋士司马懿已经刘晔都建议乘余威攻占刘备立足未稳的四川,曹操当时呢风轻云淡的说:“既得陇,复望蜀耶!”然后就搬师回许都。
曹操班师了,刘备可没有闲着,先是一系列的措施安抚了蜀中,然后听从谋士法正的建议北上争夺汉中,汉中从地形上看,汉中是整个四川的门户,南下攻取巴蜀,又是北上关中的大门,北上可以夺取关中,向西扼守秦陇,向东可以图谋中原,四战之地,刘邦凭借汉中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命脉所在。
从当时的实力来说,曹操北方核心地区官渡之战以后已经稳定十多年,虽然边境上不时的有战争,但是基本上无伤大体,不会动摇国本,整个实力最为雄厚。刘备呢,一辈子颠沛流离,直到赤壁之战后才乘乱占领荆州一部分地区,然后向西夺取益州。
占领益州的刘备没有松懈,利用士气旺盛,锐意进取,采用了法正的计策,迅速北上争夺,几乎当时刘备全部的家当倾巢而出,法正,黄忠,张飞,赵云,马超,魏延,阵容豪华。曹操一方相比就弱了,夏侯渊,张郃,郭淮,曹洪,曹真!实力相对来说还是差了刘备一大截。从这里看刘备几乎破釜沉舟的来争夺,曹操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是最后放弃汉中的第一个原因,失去先机,正是先发制人,后发人制。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张郃和夏侯渊先后大败,导致军心动摇,先前的巴西之战张郃非常诡异的主动进攻,笔者很纳闷,刘备一方原来以逸待劳不应该是很好嘛?可是这时候,夏侯渊派张郃主动进攻,最后全军覆没,刘备一方更加的气盛,曹操不得不亲征,但是走到长安以后,还没有来的及到达汉中,就传来夏侯渊阵亡,于是曹操一面任命张郃暂代主帅,一面星夜赶往汉中。
这时候,战争也几乎进入尾声,曹操有气无心的赶到汉中企图扭转形势,但是也已经回天乏术了,刘备很自信的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但是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汉中肯定就是我的了!”果然两方对峙一段时间互有胜负,曹操无法取得大的突破,加上粮草不济,军心动摇,士卒逃亡很多刘备一方则依托益州,士气旺盛,曹操随即当机立断放弃。这是第三个原因,粮草不济,也是比较致命的。
这些是战场是刘备给曹操形成的压力,那有没有其他的压力呢?当然有,而且,不必战场压力小。
第一个就是曹操进位魏王以后铜制基础动摇,托名汉相的曹操威逼汉献帝加封为魏王以后几乎千夫所指,骂声一片,曹操不得不血腥的斩杀一批拥护汉朝的人,使人敢怒不敢言,曹操急匆匆的撤回去就是为了镇服后方,当时汉中相对于中原那简直九牛一毛。正如曹操说的,鸡肋而已 ,有没有无所谓 ,有整只鸡才好!
第二个呢就是,明智的的人都会眼观天下,在荆州的关羽,江东的孙权,辽东的公孙渊,北方的鲜卑乌桓都一个个虎视眈眈,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不能因小失大。果然没多久孙权进攻张辽,关羽进攻曹仁,让曹操一度想迁都。
综合呢,笔者认为法正的分析非常正确:曹操不急着吞并四川不是因为不想,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有其他的事情分身乏术!这就是老天给刘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