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徐庶徐元直这个角色总是有一层非常美好的滤镜的。在小说中,他谋略过人,谈笑之间便破掉了大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又略施小计便攻下了樊城。
可以说,在诸葛亮出场前,他几乎独领风骚。就连曹操身边备受倚重的程昱也这样评价他:“元直之才,胜我十倍。”
更难得的是,徐庶不但才华出众,还至忠至孝。为了救母亲,他敢于只身来到曹营;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许诺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定一计。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流传至今,徐庶也在大家心中成为了近乎完美的谋士、君子形象。
那么历史上的徐庶加入曹操阵营之后,真的“一言不发”吗?曹操对此也能容忍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史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三国志》记载,徐庶的确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获,才辞别刘备,赶赴许昌。但《三国志》中并未记载,徐庶有过“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的承诺。
根据《魏略》记载,徐庶来到曹营之后,最终做到的官位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职位,这个官职本身权力不大,但却对其他官吏有监察之责,甚至连三公九卿这样的达官显贵有了过错,御史中丞也可以弹劾不误。
这个官职看似十分重要,但在三国乱世,实权到底有多大,恐怕不容乐观。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听闻徐庶在曹魏担任御史中丞,便感叹道:“难道曹魏人才真那么多吗?连徐庶也只能做这种官职。”可见,在诸葛亮眼里,徐庶在曹魏是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的。
而且,诸葛丞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感叹,只怕还有对蜀汉的自嘲情绪在里面,夷陵之战的一把火,烧掉了蜀汉的元气,大量川蜀之地的青年才俊在这一战化作飞灰。
因此,在后来的北伐中,诸葛丞相常常缺乏得力的助手,总是需要独立支持。他这句对徐庶的惋惜之言,也许同样深藏着对蜀汉国力衰弱的叹息。
总而言之,曹操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对徐庶青眼有加。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曹操为了获得徐庶,特意抓了他的母亲来要挟。
罗贯中之所以在小说中对徐庶的情节做了加工和夸张,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引出诸葛亮这个真正完美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曹魏的阵营之中也是名士如云,能人辈出。以徐庶的才华,或许无法在这里压过众人,毕竟“乱世出英雄”,在那样一个时代,从来不缺少天才谋士。而徐庶最终留给世人的,只有小说中一个忠诚、动人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寥寥数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