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著祠(刘克庄)
甘宁关羽至今传,名将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万户,死犹庙食数千年。
“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相信这句话在很多三国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宁在江东集团中也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骁将,在第二次“濡须之战”中,有过“百骑劫营”的壮举。但甘宁在刚刚归附江东的时候,还是为孙权献上“天下二分”的战略,体现自己的战略目光。下面小编就聊一聊甘宁的这个战略。
甘宁投奔孙权之前的经历
聊到甘宁的“天下二分之计”,其实与甘宁的早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甘宁老家是荆州南阳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宁早期做过豪贼,之后改正行径,开始读书。在做豪贼的时候,甘宁和郡县中官吏有过交往(当然也得罪一些人),脱去豪贼身份后,甘宁反而走入仕途,成为计吏,又成为蜀郡丞,相当于蜀郡的二把手。
结果在刘璋当益州牧的时候,甘宁反了。按《英雄记》中的记载,当时参与这次叛乱的有刘璋部将甘宁、沈弥、娄发,还有一个荆州别驾从事刘懞。这个就比较奇怪了。刘懞是荆州牧刘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刘璋。有人认为,在这里遗漏了一两个字,刘懞应当是受刘表的命令,诱导甘宁等人反叛。刘表与刘焉父子向来不和,益州又是相对封闭、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国,当然受刘表的觊觎。这种说法小编认为有一定道理。
《吴书》:“宁本南阳人,其先客於巴郡。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至二十馀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
《英雄记》:“荆州别驾刘懞,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
这次反叛是失败了,甘宁带着八百人逃到荆州南阳,选择归附刘表。刘表重视文教,对甘宁这样的既无荆襄根基,又无文化名声,甚至还有豪贼劣迹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宁也认为刘表只能守成,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一定会被淘汰,于是打算继续东向投奔孙权。当时黄祖镇守江夏,是对江东集团在东方的主要战场。甘宁被黄祖拦截,于是又寄身于黄祖。甘宁在孙权与黄祖的拉锯战中表现突出,还射杀凌操。但黄祖仍然轻视、慢待甘宁。于是甘宁又脱离黄祖,归附孙权。也就是说,在孙权之前,甘宁陆续辅佐过刘焉父子、刘表、黄祖(刘表和黄祖其实应该算一个势力,但黄祖的地位确实很高),而后来甘宁向孙权提出的西进战略中,这些势力都是其中的目标。
《吴书》:“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礼之。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甘宁的西进战略
甘宁对未来形势十分清楚,汉室气数将尽,曹操必定会取而代之。北方势强,江东集团的防御只有靠长江天堑;同时江东士兵善于水战,不善于陆战,摆在江东集团面前的扩张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区、西方江汉地区。江东集团的立足之本是以长江为依托,而且更擅长水战,自然后者更为容易和适合。所以甘宁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灭黄祖,占据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承担江东对西方的门户,更重要的是打通对荆州扩张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后,甘宁给出的第二步是沿长江迅速进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关。楚关就是在荆州到益州之间的鱼复县中的一个关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关。占据楚关后,将刘璋压缩在四川平原,掐断刘璋出峡口的机会;也在益州和荆州之间山脉中埋下一颗钉子,方便之后进攻益州。
占据楚关,全据长江防线,下一步应当是经略荆州。荆州处于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胁司州、豫州;西可以进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东可以屏障扬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其为“用武之国”;另外荆州虽然在交通上四通八达,但地势很好,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襄阳、夷道、益阳、夏口之间是一片较为平坦,但水路纵横的地区,周围山岭环绕;全据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长江和汉水的水利,加上孙权继承的江东六郡,能够组成一条浑然一体的长江防线。至于荆州南部各郡县更是山林密布,面对的也只是发展不怎么好,同时内部局势也很复杂的交州。所以荆州对于任何一个势力来说,都是非常优厚的“帝王之资”。不过甘宁的战略中没有明确提到襄阳,而是围绕长江做文章,所以小编以为襄阳是否为甘宁战略中的目标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荆州之后,甘宁设想中的最后一步就是由楚关进攻巴蜀。这一步完成后,孙权占据扬州、荆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为孙权的“后花园”,自然会归附孙权。这样一来孙权基本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以长江、汉水、大巴山为屏障,与北方的军阀(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礼。这就是甘宁所谓的“天下二分之计”。
关于甘宁战略的一些浅析
其实不仅是甘宁,周瑜、鲁肃都提出过江东集团扩张的战略。鲁肃的战略和甘宁差不多,先灭黄祖再攻荆州,随后的内容就没有了,大概还是进攻刘璋,只是没说得那么远;周瑜的战略更复杂和明确一些,因为当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南郡的一部分已经进入到江东集团的手中,同时刘备也乘着“赤壁之战”的东风迅速发展。简单来说,周瑜的战略是入峡口取巴蜀、汉中,与马超结好,再从江陵取襄阳,将刘备压制到荆南。
虽然甘宁、鲁肃、周瑜各自的战略在细节详略上有一些不同,但大体上是在是大同小异。即避开强大的北方,向西攻取荆州、益州,依靠天然山川之险和两州富庶的人口物力划江而治,统一南方后再图谋北方。这是一种先易后强的战略。而且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也提出要以荆州、益州为资本。看来在当时人眼中,荆州和益州确实是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必须要争取的地盘。
这样看来甘宁的战略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事实上孙权在继承孙策基业之后,两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山越、攻江夏。这才有甘宁射杀凌操救黄祖的事情。所以说甘宁提出的战略并没有什么开拓性的建议,只是符合江东集团早就已经定下来的方针。
不过甘宁早先先后依附刘璋、刘表、黄祖,对这三个势力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了解。黄祖年老昏聩,江夏内部也有很大问题,战船、军械、钱粮都有所欠缺,而且黄祖在与江东长期的战斗中也变得有些疲敝,甘宁深知这些劣势,于是劝孙权一鼓作气消灭黄祖。
刘表虽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缺少魄力,在甘宁这样的豪贼眼中属于“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的人物。更主要的是,刘表内部有更大的问题。刘表“单骑入荆州”,能够稳坐荆州二十年,很大程度上靠荆州的世家大族,也给这些人优厚的待遇和权力。刘表可以镇得住这些世家,刘表的儿子可没有这样的威望。甘宁直接评价说:“(刘表)虑既不远,兒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事实也确实如此,刘表去世,刘琮即位,面对曹操时,这些州吏、世家疯狂地劝刘琮投降,将荆州拱手让给曹操。“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至于益州牧刘璋,本身就是因为暗弱被支持上位的。而且巴蜀内部的矛盾比荆州更甚,刘焉时期以“东州士”残酷压制益州大户,两个群体之间矛盾重重。刘焉去世后,这些“东州士”受到益州大户的威胁,对刘璋的统治产生背离的情绪。而且“东州士”在益州缺少根基,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外敌入侵,他们也会主动依附外敌,来换取生存的土壤。我们从刘备入蜀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东州士”对刘璋的忠诚度确实要明显低于益州本土。甘宁出身于益州,对这种情况自然也有所目睹,他的战略应该也会把这种因素计划在内。
余论
甘宁为孙权制定的进攻计划是由东向西的黄祖、刘表、刘璋。而甘宁的早期经历正是由西向东,从益州到荆州再到扬州过来的,对这些势力的内部问题和山川形势也比较了解。总而言之,甘宁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计”并不是多么惊艳的、新奇的战略,但对于江东集团来说也确实是比较合理的、正确的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英雄记》、《后汉书》、《三国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