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反间计吗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崇祯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反间计吗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52 更新时间:2024/1/7 3:08:1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崇祯和袁崇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崇祯当初为什么要袁崇焕?崇祯真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吗?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

反间计?不存在的。

崇祯杀袁崇焕,是因为袁崇焕出任督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昏招迭出,连犯十大滔天之罪,罪无可恕,不得不杀。

实际上,查相关史料,所谓的皇太极的反间计,疑点重重,可能纯属清代史官凭空捏造,事实上并没存在过。

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太极真的煞费苦心使用了所谓的反间计,但崇祯杀袁崇焕和他的反间计并无半毛钱关系。袁崇焕的十大罪证,历历在目,辩无可辩。

一句话,袁崇焕的死,和皇太极有无实施反间计,并没有什么联系。

绝不能因为崇祯杀了袁崇焕,就认定是皇太极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有杀人于千里之外的技能。

这种情形,就好比我怨恨某人,诅咒他说,明天上班活该你被老板批。其实,此人一向工作懒散,被老板批是常有的事,明天他果然又被老板批了,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我法力无边,既可以让人荣、也可以让人衰,那我可担当不起。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皇太极的“反间计”是怎么出笼的。

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满文老档》,其记载得非常简洁:“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

这段记载,一看就有问题。

第一,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是崇祯二年十二月的事,如果其实施反间计,就应该发生在这段时间,那么其所记载的“二十九日”,就是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了。但是,崇祯“磔”袁崇焕,却是在崇祯三年八月,二者间时间跨度有八个月。那么,这句话就不是实时记录,写这句话,必须是在崇祯三年八月之后,即其真实性并不可靠。

第二,皇太极若真是在八个月前实施过反间计,但时间跨度如此漫长,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袁崇焕就是死于他的计,而不是别的其他原因呢?换句话说,按照皇太极们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只要他实施过反间计,袁崇焕不死就算了,袁崇焕只要死了,不管是死在八个月之后,还是一年之后,抑或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都是他计策收到的奇效?

第三,彼时后金和明代是敌对双方,皇太极如何导演反间计,如何遣返杨太监,这些细节他当然可以清清楚楚;问题是,杨太监回去之后,有没有见到崇祯,见到了崇祯,有没有像复读机一样把“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背给崇祯听,后金方面是无从得见,也无从得知的,则“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的过程,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让人觉得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清太宗实录》还把《满文老档》这条记载进行添枝加叶,着墨上色,绘声绘色地记:“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这段叙述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高鸿中、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这些人学周瑜戏耍蒋干,所作的“耳语”声音肯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杨太监就听不清;大了,就不符合“耳语”的语境了,只能露馅、穿帮,自显其伪;再有,作为后金高层、军事要员,他们在“耳语”时,是说满语呢,还是说汉语?说满语,杨太监肯定是如听天书、一窍不通;说汉语,可不自显其伪?

被袁崇焕私自处斩的东江总兵毛文龙,乃是使用“行间之计”的高手,曾诱杀了多名后金要员,其中一个名叫阔科的,被毛文龙押送入北京。当时,京师竟无一人听得懂阔科所操满语,最后,稀里糊涂地将之处死了。

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施行的反间计,其实是不存在的。

后人之所以相信有“皇太极施反间计”之说,一则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里言之凿凿:“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二是《崇祯长编》有记:“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但,《崇祯长编》里只说杨春、王成德有代为向崇祯送信,没说告密。

实际上,“马房太监”,是一个等级很低很低的小宦官,根本就没有资格觐见皇帝。再有,崇祯平生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其本人最恨阉人染指军政大事,又岂会轻信两个“马房太监”的片言只语而去杀边疆大臣

所以,“皇太极施反间计”之说,应该消停了。

标签: 崇祯袁崇焕

更多文章

  • 刘备攻打吴国时让诸葛亮镇守后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三国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登基称帝,随后,刘备以报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为由,打算出兵攻打东吴,此时赵云不顾刘备的斥责而上疏劝阻刘备,赵云称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等

  • 朱棣的皇位是抢侄子才得到的 后世人为何很少骂这个谋权篡位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棣,明朝

    还不了解:朱棣名声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明明是谋朝篡位上位的皇帝,后世人为什么很少骂朱棣?朱棣对国家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朱棣在历史上名声并不算好,后人时常以得位不正来批判他。然而,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清二白那么简单,朱棣被后世公认为“明成祖”,足以证明

  • 孙权坚持破坏同盟,让吕蒙取荆州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权,三国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出荆州,其后,关羽被刘备托付驻守"荆州",因而后来才有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末名将关羽在我国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被尊为“武圣”、“关二爷”,俨然忠义、勇猛的化身。不过,提到他时人们除了想到其阵斩颜良、水淹七军

  • 他是被忽略的曹魏名将,一生辅佐了三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曹魏

    三国(220年-280年)是在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这三国之中,曹魏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方。在此基础上,曹魏不仅谋臣众多,在武将上也是人才济济。对于曹魏武将来说,既包含了张郃、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曹魏五子良将,也有

  • 大清第一才女兼皇后,此女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全纯皇后,清朝

    大清历史上一位才女——孝全纯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孝全纯皇后的家族中一共出现了4位皇后,可见孝全纯皇后的家族显赫。在孝全纯皇后参加选秀之后就被皇帝选中成为了妃子,当时孝全纯皇后只有16岁,可是皇帝已经40岁。孝全纯皇后只用了10年,就升为了皇后。孝全纯皇后是钮祜禄氏,本

  • 李煜后宫的一对姐妹花,因争宠关系破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煜,五代

    李煜的后宫之中也有着很多美女,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大小周后,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对姐妹花中的姐姐叫周娥皇,周娥皇长得十分貌美,并且在歌舞方面都有颇高的造诣,此外在吟诗写作方面也有着十分杰出的才能。于是在后来周娥皇就受到了皇帝的注意,并且周娥皇在后来也受到了皇帝的宠爱,就这样仅

  •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 刘太公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刘太公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太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邦当上皇帝后,其父亲还在人间,刘太公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刘太公有再生下孩子吗?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太上皇,他未曾当过皇帝,却因为儿子成了皇帝,被尊为太上皇,但是他的这个尊称,就古代伦理而言,依然是人臣

  • 赵武灵王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最后的下场为何那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武灵王,赵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武灵王下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战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单论各国君主中具有雄才大略的,有秦王嬴政、秦昭襄王、秦孝公、魏文侯、齐威王、燕昭王、楚顷襄王等。而在赵国也有一位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就是赵国第六代国君武灵王赵雍。赵武灵王的许多想法措施在那个

  • 历史上王莽杀子的真相是什么?他有何政治谋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莽,汉朝

    生于公元前45年,卒于公元23年,当了十五年新朝皇帝的王莽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称他是改革家,有人斥他为复古狂。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令人不解的是,周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或者至少是嫡子继承制,王莽一直维护的周朝制度

  • 宋朝奸臣童贯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到底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童贯,宋朝

    说到宦官,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手持拂尘、娘娘腔、满头白发吧。但其实这些都是看影视剧对宦官的刻板印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就历史上的太监而言,北宋太监童贯被宋徽宗赏赐过封地、曾居太师之位,册封为广阳郡王,是个掌握兵权二十多年的权臣。据《宋史》记载,率军征剿方腊的不是宋江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