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后死活家族都被清算了 武则天死后为何武家无事

吕后死活家族都被清算了 武则天死后为何武家无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93 更新时间:2024/1/17 11:25:12

对吕后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

吕后活着时,吕家的权势之大,足以抗衡皇族,但她一死,吕家就迅速土崩瓦解,并且,吕氏的 男男女女,还遭到了清算灭族。

而武则天在死后,武家的状况,却比吕家要好很多。

不仅武家族人大多得以保全,并且还有部分人照享荣华富贵,哪怕是经历了唐隆之变和先天之变,武家也没有被彻底清洗。

那么,同样是掌控大权的女人,同样也曾号令天下,为何在吕后和武则天死后,各自的娘家结局会如此不同呢?

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是否后继有人。

武则天称帝时,已然高龄67岁。

此时的她,除了有终于实现夙愿的满足感之外,最烦恼的,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继承人问题。

把皇位传给谁,对当时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情理上讲,武则天愿意传位给武家人,比如传给她的侄子武承嗣。

毕竟,侄子和自己血脉相通,而她奋斗了多半辈子,好不容易站到了这个位置上,如果再把皇位传给李家人,自己这几十年,岂不是白忙活了?

但如果真传位给武家人,按照当时的局势,武则天又做不到。

首先,朝堂上反对她这样做的人太多了,有不少大臣秉承的观点就是,可以支持武则天称帝当女皇,但坚决反对她把皇位传给武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则天强行把皇位传给侄子,必定阻力重重。

但传给李家人,武则天又着实不甘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继承人是谁这件事,一直犹豫不决。

而在此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最终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一个是她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让姑妈把皇位交给他,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溜须拍马、大颂功德,总之各种对武则天各种拍马屁,就为了讨武则天欢心。

虽说武承嗣的奉承,让武则天确实很受用,但武则天也了解,自己的侄子武承嗣这些年在外面没少得罪人。

并且,武承嗣仗着姑妈武则天的权势,大肆进行“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等行动,不仅李氏宗族不少被他所杀,就连朝中的部分大臣,也死在武承嗣的手中。

所以,武承嗣就成了李唐宗室和那些忠于李家的大臣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人,如果真把皇位交给他,那么未来,他能在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下,坐稳这个皇位吗?怕是够呛。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虽说年迈,但她一点都不糊涂,她也了解,自己的侄子除了溜须拍马和仗势欺人外,着实没什么能力。

因此,把皇位交给武承嗣,武则天还真不放心。

二来,当时朝中有几个大臣,不断劝说武则天,想让她放弃传位给武家人的想法,其中,宰相狄仁杰的一番话,提起了武则天的心窝里。

狄仁杰说,姑侄再亲,也亲不过母子,皇位交给儿子,那将来必定会配享太庙并受到供奉,但交给侄子,那可就不一定了,谁见过侄子当了天子后,还会把姑妈的牌位放在太庙里供奉的?

“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狄仁杰

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武则天,最终,她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狄仁杰等人的建议,决定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

至此,皇权再次回归李氏。

在此之后,也就是李显尚未正式登基之前,曾发生了武三思(武则天另一个侄子)走“二张(即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路线,插手朝政,导致李显的太子之位一度岌岌可危。

甚至,还因此引发了“神龙之变”,但好在有惊无险,武则天看到大势已去,最终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显。

公元705年,李显继承皇位,是为唐中宗。

可以说,李显的这个皇位,得来的那可真是颇为不易,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他的皇位法统继承于武则天。

也就是说,是武则天的最终决定,才得以让李显当上皇帝,仅凭这一点,他就不能对武家进行清算。

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清算,李显该用什么理由?

说武家人篡位?那岂不是连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一起否定了?一旦这样,李显的皇位又从何而来?

所以,不对武家下手,既是肯定母亲的地位,又是肯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还有,早在武则天没有去世前,也就是李显刚被立为太子时,李显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保证顺利继承皇位,同时也是为了向母亲示好,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和武家人搞好关系。

而李显选择的办法十分直接,那就是和武家联姻。

比如,他把大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武承嗣儿子),又把小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

虽说在最开始,李显这样做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但却在无形之中,让李显与母亲的娘家人“捆绑”了在一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当时李家和武家的状况,而在这种状况下,李显又怎么会清算武家呢?

而在李显之后,继承皇位的又是武则天的另一个儿子李旦,李旦之后又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总之,皇位始终还在武则天的子嗣中流转。

作为武则天的直系后人,他们又怎么会对其清算呢?毕竟,就法统关系来讲,不管是李显还是李旦,再或者是李隆基,都无法否认他们的皇位来自武则天这一点。

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针对武家赶尽杀绝了。

当然,武则天死后,一直到李隆基继位,期间确实也有武家人被李唐皇室所杀,比如在李旦继位前后,他就联合太平公主,诛杀了一批武家人。

包括李隆基继位前后,也曾在先天之变中杀了一批武家人。

不过,这些被杀的武家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参与到了当时的权力斗争中,因此才会被杀,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大多都保全了性命。

所以,武家之所以能在武则天死后基本没事,主要是武则天当初将皇位又还给了李家,这就形成了继任皇帝均是她的直系后人,而武家本身又是这几个继任皇帝的亲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网开一面,没有彻底清算武家。

但吕后就不一样了,她死后吕家被清算,完全是因为后继无人。

吕后掌权后,除了大封吕家人为王外,还对刘姓宗室下了死手,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人的死,都和吕后有关。

比如,刘如意是被吕后毒死的,刘友则是被吕后活活饿死的,而刘恢最终被逼自杀,另外还有刘肥,他虽然没有直接死在吕后手里,但也曾差一点着了吕后的道。

包括吕后与刘邦亲生的儿子刘盈,也是在吕后的压制下,又受到了惊吓,最终怏怏而死。

剩余三个,除了一个因染病而死的刘建外,活着的只有刘长和刘恒。

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无疑是站在了刘家宗室的对立面,在她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说什么,但等到她死了,那刘家人势必要进行报复。

毕竟吕后对刘家实在是太狠了。

因此,在吕后死后的第一时间,刘肥的儿子刘襄就举起了“诛吕”大旗,他这么做,一来是为刘家出口气,二来则是想自己登上皇位。

并且,当时他打出来的旗号也十分高明,对外声称遵循“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祖制,诛杀那些不该封王的人,也就是吕家人。

但没等他动手,大臣周勃等人就联手设计夺了吕家的兵权,并对吕家展开了诛杀。

为什么吕后刚死不久?大臣们怎么就敢诛杀吕氏呢?从表面上看,周勃等人是担心刘襄过于强势,将来不容易控制,所以先下手为强,让刘襄没有入主长安的理由。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吕家,没有一个能说了算的强势人物。

吕后活着的时候,包括周勃等大臣完全是被压得服服帖帖,但吕后一死,就没有了压制他们的力量。

同时,吕后在临终前指定的继承人刘弘,本身就是一个傀儡,也没有什么能力,再加上没有忠于他的班底,因此就谈不上稳定局势、阻止事态恶化了。

而当时唯一有能力左右形势的吕产吕禄,却接连辜负了吕后生前的厚望。

吕后在世时,为了进一步控制局势,同时也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吕家遭到打击,因此就把禁军的兵权分别交给了侄子吕禄和吕产。

其中,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

从这个安排上来看,就了解吕后在才智上不亚于武则天,她也了解,自己不在之后,吕家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才会把至关重要的兵权交给侄子。

但她忽略了一点,她的这两个侄子是不是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而最终的事实,证实了这二人确实没这个能力,先说吕禄,在吕后去世、齐王刘襄起兵之际,她还在犹犹豫豫,不仅对内惧怕大臣,同时对外又担心刘姓宗室围剿,甚至还在关键时刻,还担心率兵抵御刘襄的灌婴会不会临阵倒戈。

更可笑的是,吕禄为了保存实力,当时还准备等着灌婴率领的汉军和刘襄交手之后再动手,好坐收渔翁之利。

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吕禄居然还会被周勃哄骗走了兵权,如此无脑的操作,再加上没了兵权,他不死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而吕产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本想进未央宫作乱,但却被挡在门外,始终不得入内,最终被赶来的汉军围追堵截,在厕所里被杀死。

至于那个吕后曾指定的继承人刘弘,周勃一句“非真孝惠子也”(即怀疑他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就将他打发了。

至此,吕后临终前的安排和布置全盘瓦解,而剩下的吕氏族人,完全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因此就不足为惧。

所以,周勃等人才敢迅速大开杀戒。

说白了,就是吕家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人才,更没有强势的人物,撑不住当时的场面,所以,被清算那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吕后和刘邦不止刘盈这一个儿子,那么至少在刘盈死后,吕后还可以扶持别的儿子上位,哪怕这个儿子能力一般,但最起码,是刘邦的亲儿子,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的话,大臣们也不敢太过放肆。

再假设,刘盈活的时间长一点,没有死在吕后之前,那么有他在,吕家也不至于落了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但惋惜的是,这两个条件,吕后一个都没有。

而武则天虽说也对李唐宗室进行的打压,但至少她死后,继任的皇帝是她的儿子李显,而李显自然不会清算自己的母亲,既然他都没有这么做,大臣们自然更不敢这么做了。

总而言之,武则天死后,武家人没有遭到大规模清算的原因,主要是继承皇位的均是武则天的儿孙,他们不管也不会对武则天清算,而吕后一死,吕家人迅速被清算则是因为吕后后继无人,没人能给吕家撑场面,所以才会落了个被清算的结果。

标签: 武则天吕后

更多文章

  • 卢杞:唐朝著名奸相,嫉妒贤能,先后陷害多位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卢杞,唐朝

    卢杞(?-785年),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今河南滑县西南),唐朝宰相。 出身范阳卢氏,卢怀慎之孙。唐代著名奸相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卢杞初官拜清道率府兵曹,后被召入京城,任鸿胪寺丞,迁殿中侍御史、六部员外郎,出任忠虢二州刺史。 唐建中二年(781年),授御史

  • 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宰相姜公辅有哪些看法与见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姜公辅,唐朝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

  • 丁奉后面可以说是拥兵自重 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丁奉,张辽

    对丁奉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辽被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如何?曹魏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曹魏之所以能够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肯定是离不开曹操的唯才是举,当初的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这让天下的人才纷纷

  • 马岱能够斩杀魏延 马岱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岱,魏延

    还不了解:马岱下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马岱真实实力很弱,却能够斩杀魏延,最终得到什么下场?马岱是马超的从弟,也就是同一个家族平辈的弟弟,东晋史学家孙盛在《蜀世谱》中有说过马岱的父亲叫马翼,而马翼则是马超父亲马腾的兄长,如果马翼与马腾是亲兄弟的话,那么马岱

  • 张飞既然打不过吕布 张飞为何还敢多次挑战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飞,吕布

    对张飞和吕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飞打不过吕布,为何还敢数次单挑吕布?张飞不怕死吗?“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无疑是三国战斗力天花板的存在。但张飞明明打不过吕布,却多次跟吕布单挑,难道是张飞故意找死?还是背后存在什么隐情?张飞是谁?但凡读过《三国演义》开

  • 宕渠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张飞能打得过张郃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飞,张郃

    还不了解:宕渠之战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宕渠之战经过是怎么样?张飞是否打得过张郃呢?首先,张郃没有三万军队,其所辖各部最多不过万余。其次,张飞所率一万人马决不是杂兵。史书明确写着:精卒万余人。而张郃也从未让张飞打得全军覆没过!至于张飞打不打得过张郃

  • 张延赏:唐朝时期宰相,曾在泾原兵变时大力支持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延赏,唐朝

    张延赏(726年-787年),字宝符,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张嘉贞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河东张氏,以门荫入仕,起家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关内节度从事、太原少尹、给事中、御史中丞、中书舍人,迁河

  • 项羽如果和别人单挑的话 历史上有谁能够打败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实力

    还不了解:项羽实力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单挑的话,历史上谁能打败西楚霸王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如果只论个人武力,恐怕历史上的武将无出其右者,单挑很难打败项羽。历史上敢称霸王的能有几人,项羽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先看项羽的身体条

  •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泌,唐朝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

  • 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明朝

    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功臣?这么说吧,朱元璋得天下后,34位功臣仅一位得善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