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为大明王朝效力 最后为什么会死在自己人手里

袁崇焕为大明王朝效力 最后为什么会死在自己人手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81 更新时间:2024/1/21 19:05:02

你真的了解袁崇焕之死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反间计,成本出奇的小,收益却相当的大,无数的英雄豪杰,因为它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公元1630年,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在帝都被凌迟,其兄弟妻子被流放。

据野史记载,当时民众都认定他通敌卖国,袁崇焕受刑时,其尸体被百姓抢食,可见百姓对他的恨意有多深。

袁崇焕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此后数年独撑危局,他没有死于敌人之手,反而背负着“卖国”之名,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可悲的是,百年后为他正名的偏偏是昔日的敌人。

鞍前马后地为大明王朝效力的袁崇焕,何以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死后为何又饱受争议?

这一切都是皇太极的手笔,他用一招小小的反间计,便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焕,扫除了灭明的一大障碍。

01袁崇焕——后金不可逾越的长城

袁崇焕,本是一介书生,他在万历年间便考中了进士,

那一年正是明朝与后金发生萨尔浒战役后惨败的一年,

明朝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阵亡将领便有三百多名,兵士阵亡近四万六千余名,而后金仅伤亡数百人。

明军的惨败,带给袁崇焕深深的触动,他毅然决定弃笔从戎,

每次遇到退伍的将士兵,袁崇焕都要向他们请教边塞的形势,且自称有能力镇守边防。

二年,袁崇焕终于得偿所愿,成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刚刚到任,便于深夜独自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对众人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让众人钦佩不已。

此后,他在军事边防上如鱼得水,功绩显著,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猛将,

边防军战斗力在袁崇焕的治理下,也得以大幅度提升。

天启六年,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袁崇焕立下血书誓死守城,

带领大明将士们炮轰后金金,以致指挥作战的努尔哈赤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大败退走,史称"宁远大捷"。

从这一战起,袁崇焕便成了后金的“噩梦”,

努尔哈赤自己都很感叹地说: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

同年,努尔哈赤带着这个遗憾,在归途中伤势加重,死于军中。

清朝史官在修撰《明史》时,也不得不承认:我大清发兵所到之处没有攻不破的,明朝将领自袁崇焕开始才敢议论战守。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

为了休整军队,他一面派人假意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以防后金突袭。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

他发誓为父雪耻,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来攻锦州,将锦州团团围住。

锦州守军顽强抵抗,并向袁崇焕求援。

袁崇焕并没有出兵救援锦州,他认为宁远才是天下安危的关键,皇太极包围锦州目的是调虎离山,将自己诱引出宁远城。

因此,袁崇焕派出精骑四千绕到后金军后方进行夹击,同时向朝廷请兵增援。

皇太极看袁崇焕就是死守宁远不出,而锦州又久攻不下,盛怒不已,

他恨恨地说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若不取胜,如何能张扬我国威!

随后下令强攻宁远。

袁崇焕等率众固守,躲在壕沟内炮轰敌军,矢石如雨,

后金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兵,史称"宁锦大捷"。

皇太极终于还是像其父努尔哈赤一样,败在了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归。

此战后,论功行赏时,功劳最多的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重赏,但因当时的明廷有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

这个奸臣不仅厚颜无耻地将自己封赏最厚,连他的爪牙也个个有奖,被晋级荫封者竟达几百人,唯独付出最多心血的袁崇焕仅仅被升一级,

魏忠贤党不满袁崇焕未救援锦州,还说这是暮年衰弱气象,

袁崇焕因此悲愤辞官。

02赤胆忠心频遭疑

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崇祯帝即位后,大力整肃朝政,他一即位就除掉了宦官魏忠贤,

当时,后金南下,势如破竹,

军情紧急,崇祯皇帝常常为此焦虑,夜不能寐。

在大臣的请求之下,崇祯帝把军功显赫的袁崇焕召回了朝廷,

任命其为兵部尚书,负责整个蓟、辽的军事边防。

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询问他有什么计划,

袁崇焕脑一热,夸下海口说:五年便可复辽疆。

事后在大臣提醒下才觉得失言,等再次朝见崇祯帝时,便补充道:此五年之中,须事事应手,首先钱粮。

崇祯帝还沉浸在五年收复辽疆的幻想里,因此,对袁崇焕提出的军需方面的请求,是有求必应,

并且钦赐尚方剑,允许其全权行事,还亲自为他送行。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却不幸赶上士兵们因长达四个月没有军饷而哗变,巡抚、总兵、通判等官员皆被囚禁,

袁崇焕抵达后,一面惩治贪污的将领,一面将为首的几人斩杀示众,

又连连向朝廷请饷,以稳军心。

这让崇祯帝十分不悦,原本明廷“自辽左用兵,竭天下而供一方”,军费支出很是惊人,到了崇祯一朝,多地边疆重镇的兵饷甚至能拖欠达三年之久,简直是穷得不能再穷了,

而袁崇焕刚到地方便张口要钱,原本疑心就重的崇祯帝,不免开始怀疑袁崇焕中饱私囊。

好在袁崇焕没有让他所望,整顿队伍,调兵遣将,有力地抑制了后金军进攻的势头。

但是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先斩后奏,擅杀毛文龙的消息。

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的不快又增添了几分。

03崇祯误中反间计

而皇太极那边,在屡屡败于袁崇焕之手后,更改了战略部署,

他决定绕开袁崇焕镇守的锦州、宁远,并于1629年率领大军绕道河北,直逼北京城。

这一招出乎了明廷所有人的意外,全城震动,袁崇焕得知消息也震惊不已,慌忙调兵回京救援。

等袁崇焕一路急行回到北京时,后金军已到达遵化城下多日,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

此前,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与后金军血战,全军覆没。

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一点是:袁崇焕没有寻机堵截后金军,而是以京城安危为名,率军直趋京城。

这一决策,给了当时朝中奸佞小人一个陷害袁崇焕的契机,

他们散布谣言,说这次皇太极绕道攻打京城,袁崇焕却未能及时阻断,说不定隐藏着什么阴谋。

同时,袁崇焕这一决策,也让后世许多人怀疑其当时的动机。

袁崇焕在广渠门与后金军开战,与此同时,满桂在德胜门也与后金军交战,

值得注意的是,崇祯允许满桂军入城休息,却断然拒绝了袁崇焕同样的请求,可见崇祯帝把谣言听进了心里。

袁崇焕无奈,只得继续与后金军拼杀,多次击退皇太极。

这使皇太极如鲠在喉。

皇太极着急了,袁崇焕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克他们父子二人的,打也打不过,躲也躲不掉,

有袁崇焕在前面挡着,灭明之路何其渺茫?

这时,有人给皇太极出了个主意,便是利用舆论离间崇祯和袁崇焕君臣!

出这主意的人,很可能是皇太极的书房官范文程,

此人智商了得,长于用计,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

这个计划很快得以实施。

一天夜里,一名被后金掳去的宦官,在被关押期间偷听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后,

趁着看守“不注意”,偷偷地跑了出来,“躲过”后金士兵的巡查,狂奔逃回京城,

他向崇祯帝汇报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了密约,出卖了明廷。

皇太极那边,为了配合这个计划,在与袁崇焕再次交战后,直接退军,北京城外趋于平静。

原本这件事就透着诡异,皇太极有留下一个小太监性命的必要么,

而一个小太监又如何能够从重兵把守的后金军营顺利逃脱?

但是,崇祯皇帝对此却深信不疑。

崇祯帝,可能是明朝皇帝中性格最矛盾的一个,

他自继位,即大力整肃朝政,一改明朝几任皇帝遗留下来的弊端,事必躬亲,勤奋从政。

后世人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心,

认为他不是亡国之君,一生却是亡国悲剧。

但是,在崇祯帝身上,又存在着愚蠢、多疑的一面,

崇祯一朝的君臣关系罕见的恶劣。

正是由于他多疑且刚愎自用,才会误中后金反间计,

他甚至都不曾仔细思索,等袁崇焕进宫时,当即命锦衣卫将其拿下,后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还抄了他那贫穷的家,流放其至亲。

而昏头的崇祯帝当然不会意识到,皇太极之所以避开袁崇焕,

正是因为袁崇焕才是后金不可逾越的长城,杀袁崇焕无疑是自毁长城。

但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崇祯帝,逐渐丧失了对群臣信任的能力,日益疯狂。

袁崇焕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拼尽全力抵御后金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不幸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实在可悲。

更可悲的是,当时的百姓在刑场上唾骂这位为他们遮风挡雨的英雄,

朝廷说他是叛国投敌,百姓又能有几人辨明真相?

04乾隆皇帝为其翻案

此后,大明王朝再度雪上加霜,

难以维持生计的农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并逐渐联合在一起,

在清军及农民军轮番打击下,大明王朝再无有效的抵抗力量,

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

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覆灭。

其临终遗诏为: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没有醒悟。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其部将佘明德、常思恩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150多年后,也就是1782年,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如此忠心的英雄却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遂公开此案内幕,并下谕旨说:

朕昨日批阅《明史》,发现明朝督师蓟、辽,虽然是与我朝为敌,但却能忠于所事。那时明朝主暗政昏,不能让他尽其忠诚,以致身遭重刑,深可悯恻。

随后,乾隆皇帝下令查找袁崇焕后裔,加以抚恤。

至此,他的冤屈才得以沉冤昭雪。

袁崇焕在临刑前,曾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多少辛酸,在他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刻,涌上了心头,“忠魂依旧守辽东”,爱国矢志不渝!

标签: 明朝袁崇焕

更多文章

  • 万贞儿独得盛宠,为什么只是贵妃没能当上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万贞儿,明朝

    对万贞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宪宗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有一位万贵妃,最为得宠。明宪宗甚至想封万贵妃为皇后,但是遭到母亲周太后的强烈反对,所以没能如愿。而周太后反对宪宗立万氏为后的理由有两个:比皇帝年长太多和出身低微。万贵妃原名万贞儿,公元1430年出生。父

  • 赵匡胤篡位的时候 后周大臣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匡胤篡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960年,赵匡胤装扮成率军北进抵抗契丹与北汉的联合入侵,谁曾想到,赵匡胤在率军离开国都离开封市二十公里的陈桥驿,突然发动兵变,将赵光义、赵普等人下龙袍加身独立为帝。原来敌人的入侵是错误的,夺权是正确的,赵匡胤独立为帝的消息传遍了整个

  • 曾三次垂帘听政的褚蒜子,她为东晋政权带来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褚蒜子,东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褚蒜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处理政事,后宫不得干政。但是当继位的皇帝年纪尚幼不能单独处理朝政时,要么有肱骨大臣代为理政,要么幼帝母亲垂帘听政。历史上就有许多太后垂帘听政的例子。而这位女人竟然先后三次垂帘听政,她就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

  • 在三国这个乱世时期,统军能力最强的究竟是哪几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统军能力

    东汉末年,局势动荡,曹操携天子令诸侯,刘备自称汉室后裔,孙权也独霸江东,自此三国鼎力,那么大家觉得三国时期统军能力最强的几位是谁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4. 孙坚。孙坚东汉末期军阀将领,当时参加伐董联军以长沙太守来尊称孙坚。孙坚参军后多次成功平定汉末叛乱,又随

  • 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突然剪发,晚年有多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清朝

    乾隆13年,乾隆带着乌拉那拉氏进行第4次南巡,到达杭州后那拉氏突然发疯,剪断了自己的长发,这让皇帝和大臣们万分震惊,因为断发意味着那拉氏公然反抗皇权,结果可想而知,那拉氏的命运就此改变,晚年十分凄惨。那么为何那拉氏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此事还要从乾隆第一任富察皇后的去世讲起。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

  • 皇帝和妃子住的地方有何不同?揭秘其建筑风格和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清朝

    紫禁城主要分为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后三宫则是妃嫔们居住的地方。今天我们详细给大家讲讲前三殿和建筑风格和布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

  • 许褚深得曹操宠信,他儿子被斩时为何没人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褚,三国

    想要扬名,就要立威。何为立威?无非就是让手下的人信服,不敢有别的想法。在曹魏时期,许褚对曹操忠心耿耿,多次救曹操于危难关头,许褚为曹操鞍前马后,成为曹操的一员大将。在曹操军队中,许褚的身份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任何人也对许褚非常的尊敬。许褚在去世后也被曹家人所封赏,身为这样一员猛将的孩子自然也不应该差到

  • 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宰相范雎为此做了多大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雎,战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宰相范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战国时期,范雎不仅是秦国的宰相,也是著名的谋略家。不过,和张仪、苏秦等人比起来,范雎的名气显然相对较低,也即远远没有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但是,对于历史上的范雎,却做出了丝毫不逊色于张仪、苏秦的成就。对于范雎这位

  • 杨修能把曹操看的一清二楚 杨修为什么看不出曹操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杨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和杨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对曹操看得一清二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看出曹操要杀他呢?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尽管曹操心里面很复杂,杨修对他却看得一清二楚,比如说曹操放了一盒酥在桌上,杨修立马就明白,这就是要一人一口酥,所以他就鼓动大家

  • 隋炀帝杨广做过哪些令百姓深恶痛绝的事?是他导致的隋末起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炀帝,隋朝

    对隋炀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朝代,在此之前的一个朝代就是隋朝,这两个朝代也经常被联系在一起,被说成隋唐,这是因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许多政治制度,不过论实力,隋朝还是比不过唐朝的,除此之外,一说到隋朝,人们还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有名的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