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在掌握朝中大权之后 刘裕为什么还要选择杀光司马懿后人

刘裕在掌握朝中大权之后 刘裕为什么还要选择杀光司马懿后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069 更新时间:2023/12/25 17:45:40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什么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结束三国时期混乱纷争局面的,是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政权。不管司马懿当时受到多少人的讨厌,但三国时期的混乱年代实在是持续了太久,民间生活的百姓管不了谁做皇帝只知道自己希望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生产生活,所以巴不得尽快有人结束纷争,对于司马懿的出现也是乐见其成。之所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其中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但是司马家族并没能掌控这个天下太长的时间,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建立晋朝的最开始,犯下了太多的罪孽,所以会有新的人出现,让他们受到报应。这个新的人就是刘裕,是宋齐梁陈当中宋国政权的建立者。刘裕最开始是司马王朝的大将军,南征北战,立下战功。

但是当他掌握大权之后,却下令务必要杀死皇帝,并且要灭掉司马家族所有的人。按理来说他,已经从司马家族的后人手中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呢?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政治考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01心生厌恶,举兵造反

刘裕和很多参加农民起义的人一样,都是出生于农村家庭当中,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王朝各种赋税制度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一个王朝的落后统治,会给老百姓带来怎样痛苦的影响。

所以如果这个社会上一定要有人起兵造反,他们就是其中最中坚的力量。而刘裕也是非常幸运,他一开始走的并不是造反这条路,而是参加了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军队,并且在征战当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从而成为了这支军队的核心人员。因为经验丰富,所以他自然而然成为了领导,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干。

这支军队最后被朝廷招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正规军。而刘裕本人作为领导,也加入了晋朝,成为了有名的兵马大将军。这位大将军确实为晋朝作出了许多贡献,帮助国家开拓疆域。评定各种内乱。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刘裕也逐渐看到了这个王朝众多腐败落后的地方,于是他不可避免的生出了一种心思,那就是取而代之。

他并没有在明面上起兵造反,更不会做出逼宫这种遗臭万年的事情。他只是在暗地里收集自己的事例,然后在明面上给晋朝皇帝最后一击,让他清楚的意识到什么叫大势已去。晋朝皇帝当然知道自己没有力量跟眼前的刘裕对抗,索性就主动交出了自己的皇位,将这天下禅让给了刘裕。

按理来说,事情到这儿就应该终结了。刘裕得到了他想要的皇位,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善待那个禅位给他的晋朝皇帝。但是刘裕宁可背负千古的骂名,都一定要做一个行为,那就是杀掉皇帝,并且杀掉皇帝所有的家人。

02政治考虑,非杀不可

其实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刘裕并没有做这个打算。但是当他缓过神来,看到眼前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他却逐渐开始从心底里生出了恐惧。他生在乱世,长在乱世,见识了太多皇位更迭发生的故事,也知道一个人想从另一个人手中夺得大权,其实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他可以从晋朝皇帝手里夺得皇位,晋朝皇帝也可以暗中集结力量,把皇位拿回去。

为了防止这样可怕的后果出现,他必须要斩草除根,先下手为强,于是吩咐手底下的人给晋朝皇帝送毒药。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忌惮万分的事情,那就是他命令的大臣不愿意听从他的决定。这位大臣早些年是跟着晋朝皇帝一起做事的,因此对这位旧主忠心耿耿。

大臣以为自己只要拒绝这个命令,就能救下晋朝皇帝的性命,但是他不知道,他拒绝的态度对于皇帝来说,其实是一块催命符。从他的身上,刘裕清楚的意识到朝廷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前朝的势力,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转变效忠的对象。

如今他只不过是要求他们送一个毒药,他们都百般不愿意,等哪天他们的旧主要求他们杀掉他这个皇帝,他们是不是马上就能答应呢?皇帝的疑心病本来就重,刘裕更是越想就越觉得心惊胆战。所以他下定决心,晋朝皇帝必须要杀,谁求情都不好使。

至于晋朝皇室的那些人,他们本来可以不用死,但是刘裕担心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等着他们羽翼丰满之后找自己算账,不如自己先把斩草除根的事情做绝,只要晋朝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皇室子弟还存在于世界上,那么晋朝皇室就永远没有复辟的可能性。刘裕用了最决绝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03民间猜测,没有证据

应该说,刘裕做下这么一个残忍的决定,完全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来考虑的。一个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统治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更何况这只不过是杀掉一些隐患,更是不足为奇。

但是关于为什么刘裕这么残忍这个问题,民间还有一些别样的猜测。有人说,他曾经是诸葛亮或者曹操特别信赖的人。诸葛亮和曹操,或多或少都跟进朝皇室之间有着仇怨,这份仇怨主要是司马懿结下的。如果司马懿不玩儿心计,不背叛旧主,那么晋朝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裕这么做,就是在为那个跟自己有着渊源的人报仇。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证据。

04结语

天下至尊的那个位置,本来就是极不稳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都想去做那个位置,权力的诱惑之下,没有人能够轻易拒绝。

当把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竟然是十分巨大的。可是成就感背后的危机,必然也会被当事人尽早解决。

标签: 刘裕司马家族

更多文章

  • 张裔: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裔,蜀汉

    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裔研涉史书,刘璋时,被举为孝廉,任鱼复县长,回州任州署从事,兼帐下司马。张飞入蜀地,刘璋授张裔军队,命其抵御张飞,结果张裔兵败,退回成都。作为刘璋信使前往

  • 李自成攻下紫禁城后 崇祯后宫中的妃子和宫女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崇祯

    还不知道: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的妃子和宫女后来怎么样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自成进军紫禁城建立大顺政权之后,皇宫中的妃子宫女被义军掳走,被欺辱被杀害甚至忍受不了被欺凌自杀。她们是否会后悔当初没有听崇祯皇帝的话一起去死呢?最起码不至于被欺辱至此,没有给自己

  •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禅,诸葛亮

    对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

  •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屈突通,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屈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谚有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民谚内容

  • 杨四郎是真实存在的吗?他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继忠,宋朝

    杨四郎的故事最早见于元杂剧,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根据北宋初期名将杨业的经历,及其家族人物改编的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家将因此成为我国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将门家族之一。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中,以忠义闻名的杨家出了个投敌的子孙,即杨四郎。在故事

  •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权,东吴

    还不知道: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再到最终称帝,孙权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去世后,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就都交到了孙权的手上。在孙权的多年打拼下,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最终就变成了占据扬州、荆州、交州的孙吴政权,而孙权也在公元229年登基称

  • 李从珂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晚年生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从珂.五代十国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从珂是后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个性格十分矛盾的人。他年少时仅率数十骑兵就敢混入数万人的梁军,斩杀梁军将领;可他当了皇帝后却胆怯怕战,畏惧辽军,不敢率军救援张敬达,导致最后身死国灭。那

  •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三国

    三国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与曹操多次交战,身处险境,刘备也多次从曹操重兵包围中突围出来,可以说,刘备每次都死里逃生,而且,毫发无损,其中,包括从许褚和夏侯惇等大将的眼皮底下走脱,刘备究竟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这里仅举几例,分析一下

  • 古代仁宗皇帝那么多 宋仁宗为什么最当得起“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仁宗,宋朝

    还不知道:为何只有宋仁宗赵祯最当得起“仁”?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仁”是比较美好的一个词汇,用在皇帝的庙号中也都是褒义词,庙号中仁的含义有: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

  • 海瑞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海瑞,明朝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有包青天,明有海青天。在民间,海瑞常常跟包拯并提,因为海瑞在明朝,也是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历经明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不但得到了重用,而且他为官一方,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朝中上下,对他的褒奖多于贬低。海瑞字汝贤,号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