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明明让秦国变得强大 秦惠文王为什么还要车裂商鞅

商鞅变法明明让秦国变得强大 秦惠文王为什么还要车裂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742 更新时间:2023/12/13 10:28:21

对秦惠文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惠文王为何车裂商鞅?根本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权谋。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没有之一,通过商鞅变法,把一个处于边陲之地的弱势秦国变成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用了六代人统一了几百年乱世的战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从中国历史来看,历朝历代的改革者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一定会触动权贵阶层与利益阶层,商鞅也是如此,不仅被秦惠文王实以车裂的酷刑,而且全族人均被诛杀,那么问题来了,商鞅变法明明让秦国变得强大,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呢?

一般来说,都认为秦惠文王对商鞅有仇恨,因为他在做太子的时候,触犯了法律,商鞅为了维护变法,同时也为了打击反对变法的权贵,对当时秦惠文王的师傅公孙贾实行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这个刺字终生无法消除。

商鞅变法

商鞅的这个处罚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虽然处罚的是秦惠文王的师傅,但明显是冲着秦惠文王来的,这算是秦惠文王与商鞅结下了仇恨,再加上秦孝公临死前曾想传位于商鞅,所以秦惠文王对商鞅的仇恨就更深了,才会车裂商鞅并诛其全族。

《战国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这么解释也说得过去,但从秦惠文王的一生来看,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伐义渠、收巴蜀、出函谷为秦国四处扩张立下不少功劳,同时秦惠文王又是有一个极会用人的君主,张仪、公孙衍、司马错、魏章等人才都在当时得到了重用。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如果说秦惠文王为了报自己的仇就杀掉了商鞅,那你太小看秦惠文王了,事实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同时还有大量的政治谋略运用,秦惠文王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杀商鞅最大的政治目的就是巩固君权,与仇恨无关,但是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非常残酷且完美。

秦惠文王即位当上国君的时候只有19岁,按照秦国礼制,还是未成年人,后来的秦始皇举行冠礼都是22岁,冠礼后才代表成年可以亲政了,一个19岁的年轻人刚刚当上国君,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巩固自身权力,同时获取朝臣与天下百姓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继位,没多久,公孙贾和公子虔向秦惠文王诬告商鞅谋反,秦孝公在世时,坚决支持商鞅变法,决心很大,根本没有权贵敢诬告商鞅,秦孝公同时给了商鞅很大的权力,可以按法律来处罚权贵,所以受到法律打击的公孙贾和公子虔根本不敢对商鞅有什么想法。

秦惠文王

秦孝公一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公孙贾可是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子虔又是秦国宗室大臣,也是秦惠文王的老师,所以两人联合起来诬告商鞅,以试探秦惠文王对商鞅的态度,或者他俩早就跟秦惠文王商量好了要对付商鞅,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那么秦惠文王对商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史记 商君列传》: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秦惠文王发布命令逮捕商鞅,商鞅一看国君要抓他,于是就逃走,这一逃走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后,就发动民众造反,结果兵败逃走,最终被杀,然后被车裂,商鞅因为逃走表示已经坐实了谋反。

商鞅

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公孙贾和公子虔本以为可以借助秦王的权力打击政敌商鞅,确实也做到了,商鞅被车裂,他们以为这是他们想要的结果,结果全部掉进秦惠文王的计谋之中,反而被秦惠文王所利用,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至少有三点说明了秦惠文王的手段非常高明。

1、秦惠文王利用公孙贾和公子虔打击商鞅。

2、秦惠文王利用商鞅除掉了公孙贾和公子虔。

3、最高明的猎人是以猎物的样子出场的,但却达到了目的。

首先,商鞅是真的谋反了,但却是被逼的,如果商鞅被抓,秦惠文王仍然有手段让商鞅背负谋反的罪名,如果商鞅逃走,还是谋反,商鞅根本没有选择。

其次,商鞅被杀后,公孙贾和公子虔也被秦惠文王找了个理由除掉,理由就是商鞅是被诬陷的,没有找到证据,诬告可是重罪。

最后,在整个过程中,年轻秦惠文王是以最高明的猎人出场的,整个过程看起来他是被动应付的,实际上他才是整个过程幕后的策划人,这让人不得不佩服秦惠文王的手段高明。

19岁的秦惠文王要对商鞅动手,最根本原因就是巩固权力,这在史书中都有记载:

《战国策》: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当时有人对秦惠文王说:大臣的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大王您的法令。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

这话有两层意思:

1、商鞅的权力过大。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可以说是秦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当时秦国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变法,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奖励军功,二是奖励耕种,军功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取,耕种则为秦国获取更多的粮食用于战争。

秦孝公甘愿做商鞅背后的人,全方位支持商鞅变法,因为秦孝公太想秦国富强了,只有富强了,才能东出函谷、进军中原,所以秦孝公给予商鞅无限的变法权力,甚至为了维护变法,还让商鞅处罚自己接班人的老师。

因为变法,商鞅掌控了秦国的权力机构,在废除了世袭世制之后,秦人想要上升只有靠军功,军功又是商鞅通过变法给予的,所以秦国慢慢地产生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军功阶层,代替了原来的权贵阶层,军功阶层的人几乎都是商鞅变法获得提拔的,因此这些人肯定首先是感谢商鞅,而不是国君。

商鞅在秦国权力极大

这样的话,商鞅掌控了秦国的人才,再通过变法,掌控了秦国的朝政,秦孝公不计较这些,不代表其他国君不计较,至少秦惠文王就非常在意,秦惠文王继位时只有19岁,这是主少国疑,秦惠文王想要在秦国做主,最好的办法就是杀商鞅立威。

2、秦人只知道商鞅之法,不知道国君的法令。

商鞅在秦国变法十几年,秦法已经深入人心,因为违反法律的代价是很大的,为了维护变法,商鞅一次就在渭河边杀死了违法的700多人,这就是严刑峻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人守法,轻易不敢违反法律。

就这样商鞅变法成为秦人的基本生活准则,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变法都写得清清楚楚,所以向秦惠文王告密的那人就说秦人只知道商鞅之法,事实也的确如此,没人知道国君有什么法令,国君就没有威望可言。

向秦惠文王告密的这人切中国君的要害,这也是秦惠文王担心的,看起来是公孙贾和公子虔在诬陷商鞅,实际上秦惠文王才是幕后的主导者,秦惠文王的目的是杀商鞅立威,并巩固权力,想想看,秦国基本法的维护人商鞅都被年轻的秦王所杀,之前敬畏商鞅的人就会敬畏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杀商鞅

你以为秦惠文王杀了商鞅,这场政治斗争就结束了吗?并没有,秦惠文王在车裂商鞅,并诛灭其族后,又宣布商鞅没有造反的证据,等于是说公子虔和公孙贾在诬陷商鞅,这可是重罪,于是秦惠文王又借此除掉了公子虔和公孙贾及两人背后的党羽。

看到了吧,这就是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与权谋,他为了权力既可以诛杀秦国变法最大的功臣商鞅,同样为了权力,秦惠文王连自己的两个师傅都可以除掉,根本没有感情而言,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感情亲情,只有雄心壮志。

当秦惠文王处理了商鞅、公子虔、公孙贾之后,老一辈有威望的大臣都没有了,于是秦惠文王的威望就来了,地位也高了,权力就更集中了,这就是秦惠文王的目的。

标签: 秦惠文王秦国

更多文章

  • 荀悦:东汉时期史学家、思想家,在文学史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荀悦,东汉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卒。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

  • 荀顗: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博学多闻,理思周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荀顗,西晋

    荀顗(yǐ)(?~274年),字景倩,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西晋开国元勋,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荀顗博学多闻,理思周密。起家中郎,拜散骑侍郎、侍中。齐王曹芳在位时,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位后,进爵万岁亭侯,拜尚书仆射、吏部尚

  • 历史上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赵云只是一个安保队长那么简单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云,三国

    还不知道:三国赵云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远非杂号将军、保安队长那么简单。说起赵云,网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赵云是神一样的存在,非常厉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赵云不过是个三流武将,保安队长,不值一提。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是

  • 关羽逃跑的时候路过益州 刘备为何没有及时派兵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刘备

    还不知道:关羽和刘备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益州离关羽只有20里,为何刘备没派兵救援关羽?事实上,刘备之所以没有出兵救援关羽,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背后有人在欺瞒他,这个人便是诸葛亮!大意失荆州刘备率军攻打益州后,将荆州交给了关羽,而关羽也恪守诸葛亮给他的

  • 袁绍战败后沮授并没有投降曹操,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沮授,三国

    沮授,袁绍帐下谋士第一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纵观沮授提出的各个计谋,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战略眼

  • 历史上秦琼在凌烟阁排名最后,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琼,唐朝

    在隋唐英雄中,秦琼的名气最大,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秦叔宝在凌烟阁中排位倒数第一,实在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有人说,之所以李世民安排秦叔宝排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亲密。最为典型的证据是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就说明秦叔宝

  • 刘备在选择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李严

    你真的了解刘备在辅政大臣选择上,为何要将兵权授予李严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里的皇帝都有托孤大臣,曹叡托孤曹爽和司马懿,最终以失败告终,孙权托孤诸葛恪与孙峻,最后是自相残杀,唯独刘备的托孤是成功的,完美的,虽有波折,但总体来说,堪称三国第一。问题在于,最初,刘备为何家兵权

  • 刘邦儿子中除了汉惠帝和汉文帝 其他人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汉朝

    还不知道:刘邦有8个儿子:除了汉惠帝、汉文帝,其他几位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或五十三。葬于长陵(在今陕西咸阳),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死后,群

  • 三国时期投降过曹操的诸侯都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诸侯

    对曹操和诸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有哪些诸侯选择归降曹操?他们最终结局如何?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缘故,曹操不仅获得了众多人才的辅佐,也逐渐荡平了割据各地的诸侯

  • 杜预:魏晋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博学多通,多有建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预,魏晋

    杜预(222年-285年初 ),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