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惠帝朱允炆下落成千古之谜,至今不知道去向!

明惠帝朱允炆下落成千古之谜,至今不知道去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210 更新时间:2023/12/22 17:05:12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个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孙,在位仅1年,曾削藩而惹恼诸王,后燕王朱棣据兵北平(今北京),于1402年攻入南京。遍寻建文帝不着,自此,朱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后来的行踪更是说法不一。那么,建文帝到底是被烧死了,还是逃亡了呢?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去看看。

说法一:焚死说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君侧,靖国难”),打了四年之久。燕军攻入南京后,皇宫火起,遍寻建文帝不着,后有人从瓦砾堆中拖出两具尸体,有人说是建文帝。即,建文帝被烧死了。我们来看看史料,《明史》有记:“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说燕王朱棣派宦官从火中将皇帝、皇后的尸体找出,八天后安葬。这是距当时两百年后的清雍正年间《明史》所记载的,那么明朝人世怎么说的呢?据《明太宗实录》有云:“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看到皇宫有烟冒起,派宦官救火,到那已来不及了,“上”是成祖朱棣哭了,说你怎么这么傻,我就是来帮助你做好事的,为何不解我心呢?过了八天,安葬了建文帝,朱棣还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这是明朝人说的,很多学者认为实录不实。原因是:既然葬了建文帝,那坟墓在哪儿?天子安葬,岂能没有痕迹?因此,“焚死说”不可靠!

说法二:归来说

万历皇帝有一次问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听说建文帝有出亡一事。张居正乃饱学之士,他回答说:“此事国史无考”。你看,连明朝人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后来人了。还有人说,建文帝回来了。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赶快报告宫里,并把这个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经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他说他已90岁了,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后来,就将这个杨应祥了事,真是一出闹剧。

说法三:逊国出亡说

燕军攻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君没被焚死,而是从地道逃了。民间传说,说建文帝的逃跑是“逊国”,就是让国。这也是燕王朱棣为自己讨个说辞。他们不愿意说朱棣是篡位,而是建文帝不当了,那么朱棣自然当了。我想这种说辞显然都是后来编出来的,朱棣明明是篡夺皇位,怎么出来逊国呢?是很多人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心,又不敢直接指责朱棣的夺权,因此就出了让国逊位说。后来,建文帝就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福建到处云游了!这传的有模有样,并有诗为证。

如:四川永庆寺,“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再如:在广西曾写下这首诗,“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都是在怀念一些宫廷生活,几十年在外云游这些情景。因为有在外面云游的传说,所以朱允炆在他所云游的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

说法四:逃亡海外说

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非常紧张,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叫做王钺的太监向他汇报,说太祖死的时候留下一样东西,收藏在奉先殿,并嘱咐:不到万分危急的时候不能打开。于是,他们把东西拿出来——一个铁匣子,表面刷着红油漆。马上打开一看,里头有三张度牒(就是和尚的身份证,可通关出行),白金十锭,还有三套和尚袍。朱允炆一行三人就全剃了光头,换上和尚袍。趁暮色,从皇宫地道逃出宫外。后来听说,他们逃到海外了。燕王朱棣称帝后,一直在寻访建文帝的下落,有种说法,说成祖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官面说下西洋做外贸,内里则是暗中寻访朱允炆的下落。

后来,听说建文帝老年又回到了宫中,原来服侍过他的太监认出了建文帝。并在宫中终老!

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作者叫查继佐,他在书里面列举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他在文后说了一句话,他说23种说法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应该有一种说法才对,正因为有23种说法,所以都不对。

为什么建文帝的传说会这么复杂呢?首先就是本来就没弄清楚。再有一点,就是大家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态度,希望他不死!特别是朱棣当了皇帝以后,采取了非常残暴的对于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人们更怀念建文帝当政的时候实行的宽仁政策,所以就造出了他的种种传说。我们说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

标签: 朱允炆

更多文章

  • 宋高宗退位后,为什么继位的是养子而非宋高宗的亲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高宗

    宋高宗阳痿在宋高宗退位后,继承皇位的是宋高宗的养子赵昚,而为什么继位的是养子而非宋高宗的亲生儿子?其中的原因是宋高宗阳痿,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无法留下任何子嗣,所以最后从赵氏宗亲中挑选中赵昚继位。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关于宋高宗阳痿的事情主要是这样的:建炎三年的二月份,金朝的宗翰突然出兵袭击扬州,并且

  • 刷新三观的古代奇葩古诗,这还是我认识的古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奇葩古诗

    鸡叫 宋 赵匡胤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鸡叫 明 朱元璋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咏麻雀 清 李调元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以上三首是铺垫式。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通俗易懂、平淡

  • 盘点7个与皇帝生死相关的灵异事件,秦始皇死于灵异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灵异,皇帝

    1秦始皇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却将几乎整个下半生耗费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奇方怪法。然而,在49岁进行第五次大巡游时突然暴毙,蹊跷地死在了巡游途中。秦始皇身亡之前,发生过三大怪事……第一件事是出现了被占卜界称为最不吉利天象的“荧惑守心”天象,一般寓意皇帝失位甚至死亡。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

  • 明朝中兴期间四上将,斩首千余,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

    明朝中兴三大上将,指的是明朝嘉靖、万历中兴期间的三位官居一品的五军都督府都督。明朝的五军都督府,相当于如今的战区,分别为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战区正副司令。明朝中兴期间,有四位一品上将抗倭驱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四位中,没有

  • 刘太后是宋朝历史中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太后

    刘太后临朝背景后世历史学家在整理刘太后临朝背景这个问题时公认的一点是,当时宋真宗突然病逝给朝廷带来了很大打击,也使得统治基础开始摇摇欲坠,这是构成刘太后临朝背景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如果宋真宗能够使得政权顺利交接,也就不会有刘太后临朝听政事件的发生,宋仁宗就能够顺利登上皇帝的宝座。其实刘太后临朝背景还

  • 曹操把自己比作古代的明君,用古代的贤臣来比喻他的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

    在古代,一个军阀想要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在三国这样的乱世,更是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能成为三国第一霸主,与他的善于用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曹操的用人,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把自己招募的人比作古代的人才。典韦典韦是曹操的爱将,作战非常英勇。曹操称赞他说:“这真是上古时期的恶来啊!”恶来是谁呢?恶来

  • 比丈夫小47岁!谈谈乾隆的最后一位后宫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伊尔根觉罗氏

    这个女人18岁选秀入宫被封为贵人,同年又被封为嫔。她比丈夫小了47岁,36岁封妃,死后以贵妃礼葬,她就是乾隆帝的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总督桂林女。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生,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宫封为循嫔。她比乾隆帝小47岁,为乾隆帝后宫妃嫔中最后一位进宫的新人。

  • 历史之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窃国大盗的猝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袁世凯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的领头人物袁世凯是个知名的风云人物,野心家、独裁者、卖国贼是其无法去掉的三块络印。袁世凯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他的生父是袁保中是地主豪绅。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小小年纪的他曾说过一句比肩项羽刘邦的豪言壮语

  • 宋徽宗的一生为什么说是错位的一生,他是北宋的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徽宗

    宋徽宗的一生宋徽宗的一生可以说是错位的一生,他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爱好风流,但是他的骨子里是文人的血液,他的文艺天赋很高,尤其以书画出名。如今我们使用的“仿宋”字体,就是由他的瘦金体衍生而来的。宋徽宗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因才华继位,以书画传世,因玩乐而丧国。按照当时的社会传统来说,宋徽宗是

  • 司马师到底多牛多狠,废皇帝,眼珠掉出来竟然还要出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师,曹操,

    历史上的司马昭,远比司马师出名,除了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还有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但若论军政能力及历史地位,是远远不及司马师的。司马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司马师少年时,便有雄才大略,与何晏、夏侯玄齐名,三人是很好的朋友。作为国家组织部长,何晏识人还是有一套的,他说:“看问题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