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奥古斯特二世是谁?奥古斯特二世生平简介

奥古斯特二世是谁?奥古斯特二世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277 更新时间:2024/1/4 3:11:39

奥古斯特二世(强力)(铁腕)(1670年5月12日—1733年2月1日) 波兰语: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语: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波兰国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在登上波兰王位前,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选帝侯(称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腓特烈·奥古斯特为萨克森选侯约翰·乔治三世之子,1694年自其兄约翰·乔治四世处继承选帝侯爵位。他身形魁梧、力大无穷,据说可徒手摺断马蹄铁、单手破墙。政治上他十分仰慕路易十四,因此终生以其为偶像。然而他一生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萨克森的绝对君主制,并获得王权虚设的波兰王冠一顶;其领土与人口并无实质增加,可说是半吊子的雄图霸业。

腓特烈·奥古斯特于1699年结束波土战争,偕同奥地利、俄国、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尽管在战争中取胜,但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私自利,波兰并未能分得一块大蛋糕。和约的最大受益者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将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吞并。腓特烈·奥古斯特于1699年11月与俄国和丹麦结成反对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北方同盟。1700年8月,腓特烈·奥古斯特与俄国和丹麦共同投入反对瑞典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然而,战争的进展很快证明波兰缺乏与瑞典对抗的军事能力。1701年卡尔十二世在里加战役中打败波兰军队,到1702年他已经攻克波兰首都华沙。1704年7月12日,贵族会议在卡尔十二世武力威胁下宣布废黜腓特烈·奥古斯特,选举亲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但是这一决定受到波兰大部分小贵族的反对。1706年奥古斯特二世被迫无条件投降,签订阿尔特兰施泰特和约,放弃自己的波兰王位。但是,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会战中将卡尔十二世彻底击溃,导致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鲁士。

1714年,奥古斯特二世与俄国、丹麦、普鲁士联盟反对东山再起的卡尔十二世。1715年波兰贵族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奥古斯特二世,但两年后即被平息。1721年,奥古斯特二世与瑞典签订斯德哥尔摩条约,恢复战前疆界。

奥古斯特二世致力于恢复波兰形同虚设的王权,并且一直拒绝签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娅·特蕾莎继承奥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国君主和诸侯签署的国事诏书。因为他的儿子奥古斯特三世娶了查理六世的哥哥约瑟夫一世皇帝的女儿,也对奥地利王位继承提出要求。

奥古斯特二世的外号“强力王”可能含有贬义,意在讽刺他不遗力地追逐女色。他拥有365名子女的传闻虽然无法证实,但其的确拥有不少私生儿女,其中最出名就有法国历史上四个大元帅之一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

奥古斯特二世统治时期,进行了宫廷革新。今天德累斯顿凭借其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享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雅号,也当归功于奥古斯特二世把在南欧和西欧宫廷所见闻的好处,搬用到了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很大一部分巴洛克建筑要归功于奥古斯特二世,他曾经说过:“君王通过他的建筑而使自己不朽”

由於他计划令德勒斯登成为最重要的皇家住处,他亦开始发现中国制造瓷器(「白色的黄金」)的秘密;在他统治下,在德勒斯登和迈森发明了欧洲的瓷器。他亦从欧洲各地招揽了许多最好的建筑师和画家来到德勒斯登。这段时期,在J.A.哈赛的直接指导下,该市的音乐生活也开始活跃起来,1718年建立豪华的森佩尔歌剧院,并在1719年请到知名的韩德尔来演出。他的统治标志德勒斯登在众欧洲城市当中,开始在技术和艺术上呈现出领先地位,德勒斯登也因此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斯」。

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不但在初期建立萨克森-波兰贸易公司,成功打入波罗的海,更让波兰的农业与萨克森的工业互相配合,使得萨克森经济在大北方战争之後强力复甦,大大有利於萨克森财富的增长。

当时邻国的普鲁士「士兵王」,正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吝啬积累钱财,实施全力建军、提高军备的政策。奥古斯特二世却对自己的高尚风雅与化建设沾沾自喜,曾自诩其都城德雷斯顿是德意志的雅典(暗指自己高雅),把邻国普鲁士都城柏林比作德意志的斯巴达(暗指士兵王粗俗),士兵王听闻这个评价後却颇为高兴。两人死後,士兵王的军国主义方针被证明是正确的;他英明神武的儿子——腓特烈大帝继位後(扩军至16万人),在1756年轻易地攻破军备不振的萨克森(军队不足四万),建立北德地区的霸权。

1730年,奥古斯特二世与普鲁士公开结盟;他并在夏季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总数三万六千的萨克森军,配备精良、夺目的装备,邻国展现萨克森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当时年轻的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大帝也在现场观礼,据说他因此忌惮萨克森的国力,在未来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就以占领萨克森、榨取其资源为第一目标。

1763-1765年辅政的伟大政治家托马斯·冯·弗里奇(Thomas von

Fritsch,1700-1775年,出身中产阶级却成为贵族),於1763年公允地评价说,奥古斯特二世在位的最後十年(1723-1733年),乃是萨克森史上绝无仅有的巅峰期,再也没有一位萨克森君主,享有过这样的辉煌与荣耀。(1763年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奥古斯特在俄国强大的压力下,不再兼任波兰国王)弗里奇任内策画萨克森一系列的重建计画,十年内就将萨克森的国力与经济从废墟中救起。

奥古斯特也拒绝签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雷西娅继承奥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国君主和诸侯签署的国事诏书,希望能在之後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分一杯羹(结果一无所获)。

更多文章

  • 明朝内阁首辅曹鼐 “土木之变”中战死的国之栋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曹鼐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人,明朝政治家,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正统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当朝首辅。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

  • 清朝的治水大臣兼专家;慧贤皇贵妃之父高斌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高斌

    高斌(1683年-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满洲镶黄旗人,慧贤皇贵妃之父 ,清朝中期大臣,外戚。其家原为汉族,在内务府做奴仆。其女被册封为乾隆嫔妃后,改为满姓高佳氏。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

  •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的预言是真的吗 为什么能正确预言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唐朝

    自从玛雅人预言2012年世界末日事件随时时间的到来被不攻自破后,醒悟了不少特别迷信预言的网友,但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巧合,自2012年后,世界各地频繁的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暴雨等等,不知在何时,唐代大诗人李白却在网络上蹿红,成了十足的网红,而他蹿红的原因却是因为他写的诗能够预言未来发生的

  • 朱亮祖是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用鞭子抽死 为何无人为其鸣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亮祖,明朝

    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九月,永嘉侯朱亮祖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回首都金陵,被武士用鞭子活活抽死,一同被打死的还有其担任广东府军卫指挥使的长子朱暹(音先)。朱亮祖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为大明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会被明太祖下令打死呢?朱亮祖素以骁勇著称,在元朝时曾被封为“义兵元帅”,在宁国之

  • 诸葛亮为什么手中总是拿着一把鹅毛扇 诸葛亮拿扇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刘备,马谡,蜀汉

    到诸葛亮,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智慧,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立下赫赫功劳,翻开《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就有个特点,他是手持一把鹅毛扇的。诸葛亮手拿鹅毛扇象征着他的儒雅和才干,苏轼就曾描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以,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手拿鹅毛扇。诸葛亮为什么手中总是拿着一把

  • 关羽为什么向西饶一圈才去找刘备 难道是关羽迷路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关羽,刘备,曹操,黄河

    三国时期,黄河尚未改道,黄河渡口主要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一带。当时关羽委身许昌曹营的时候,刘备在河北袁绍那里。关羽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马不停蹄的带着嫂子去找刘备,希望兄弟相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细细研究了关二爷的路线之后,我产生了很大的狐疑。因为关羽要从许昌出发去河北,只需要向北直奔滑县就可以度过黄

  • 孙可望为什么选择投降清军?最终因骄纵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可望,明朝

    提起孙可望,估计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到底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孙可望原来的名字是叫做孙可旺的,后来在老家实在是太过于清贫,再加上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活不下去的他只能是选择参加了起义军,慢慢的因为人比较机灵,而且还识字,所以便被张献忠给收养了,是他手下四个养子里面的老大。这样一来,也就跟着张献忠改姓

  • 孙可望投清的背景是在什么时候?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可望,明朝

    孙可望,从小习文弄武,长大后以经商为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身材矮小,相貌不扬,但是剽悍异常,胆略过人。后参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并与李定国等一起被收为义子。在战场上孙可望攻则机智勇猛,守则坚韧顽强,号称“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1647年(顺

  • 鸟居元忠:日本战国武将,德川十六神将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鸟居元忠,日本

    鸟居元忠(とりい もとただ,Torii Mototada;1539年—1600年9月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及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德川家康的家臣。鸟居忠吉的儿子。妻子为马场信春的女儿,名字不明。育有儿子忠政、成次等,是德川十六神将之一。鸟居元忠出身于三河国渡村(今爱知县冈崎市),鸟居元忠在家康成为今川

  • 鸟居元忠参与过哪些战役?鸟居元忠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鸟居元忠,日本

    鸟居元忠是伊贺守忠吉第三子,幼名鹤之助,小名彦右卫门,天文八年(1539)生于三河国碧海郡渡村。父亲鸟居忠吉,曾在松平广忠死后,家中无主之时,担任冈崎总奉行。元忠仅十二岁,就随父赴骏府,做了十岁的家康(时称松平竹千代)的近臣。某日,竹千代放鹰出游,想猎些百舌鸟,叫上了鸟居元忠同行。结果元忠连获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