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从仲丁到阳甲,由于“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而出现九世之乱,国力大衰,“诸侯莫朝”,商王朝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商王阳甲去世之后,传位于弟弟盘庚。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盘庚针对商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事实,于公元前1300年迁都于殷。此即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即盘庚即位之时,商王朝的国都位于黄河以北,而盘庚将国都迁到了黄河以南。
商中期扁足兽面纹鼎
据司马迁的记载,这已经是商王朝第五次迁徙国都了。《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从汤至盘庚凡五迁都。”《史记正义》也载:“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敖,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迁也。”
商代早期为什么频繁的迁徙国都?关于商人频繁迁都的原因众说风云,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水患说。这是传统的观点。当时人类才刚刚走出石器时代,跨进青铜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征服、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还比较有限。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轻则家园尽毁,重则族群灭亡。早期的国家受各种自然灾害所迫,经常迁徙。商代因水患迁都在《尚书盘庚》、《路史》等古文献中均有体现。现代一些学者也认为上古时期黄河经常发生水灾,为了躲避水患,殷人不得不多次迁都。
其二,游牧说。郭沫若先生认为盘庚迁殷以前商人还是游牧民族,发展游牧经济,故国都迁徙不定。盘庚迁殷之后转为农耕民族,发展农耕经济,故有了固定的居所。
其三,游农说。傅筑夫先生认为商代处于原始的游农阶段,当一块耕地地力消耗完之后就需要不断迁徙改换耕地,故不能从事于定居生活,这是早期农业社会共有的现象。王玉哲先生则认为盘庚迁殷之前商代是粗耕的游农经济,而之后变为定居的精耕农业。此外,翦伯赞、果鸿孝等先生则持类似看法。
其四,去奢行俭说。此说出现甚早,在《墨子》、《后汉书》、《盐铁论》中都有反映,如《后汉书》载:“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易盘庚迁殷,去奢即俭”。一些学者通过对《尚书盘庚》中盘庚对百姓训话的分析认为其主旨就是去奢行俭。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殷墟考古成果的分析,认为殷墟一期文化规模小内容少,固然和新都初立有关,但也和盘庚提倡节俭有很大关系。
其五,政治斗争说。这是今人提出的观点,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郭沫若先生认为是“阶级斗争”;李民先生认为是解决贵族和平民的斗争问题;黎虎先生认为是解决王位纠纷。
其六,生态环境说。李民先生改变自己过去的观点认为盘庚迁殷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即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劣的生态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了盘庚迁殷。
其七,军事原因说。一些国内学者及日本学者持此种看法,认为盘庚将国都迁到殷是为了更好的震慑西北少数民族,应对其带来的威胁。
商代兽面纹罍瓿
有关盘庚迁殷的情形,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只有一百多个字的记载,即“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即阳甲去世以后盘庚即位,就这个时候商朝已将国都迁到黄河以北的奄,盘庚带领民众渡过黄河,将国都迁往黄河以南的殷,返回汤时的故都。从汤到盘庚国都迁徙了五次,没有固定的国都。商民怨声载道,不愿迁徙。面对这种情况,盘庚对大臣们说:从前先王汤和你们的祖平定天下,传下来的法度我们应该遵守。如果我们舍弃这些,怎么成就大业呢!这样,最后迁徙到黄河以南,都亳,实行先王的德政。之后百姓安居乐业,商王朝又一次复兴。因为盘庚实行汤的德政,各地诸侯也纷纷前来朝见了。
《竹书纪年》则只有五十个字的记载,即“盘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七年,应侯来朝。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盘庚,叫旬。丙寅年即位,即位之后居住于奄。七年之后,应侯来朝见。十四年,把国都从奄迁徙到了北蒙,就是殷。十五年,开始营建新都殷。
这些均不能让我们了解盘庚迁殷的情形,有关盘庚迁殷的情形,完整的保留在《尚书商书盘庚》中,盘庚一文分上、中、下三篇。据史记的记载,盘庚去世之后传位于弟弟小辛,小辛统治时期商王朝又一次走向衰落,“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盘庚上篇是盘庚对执政者的谈话,虽然有“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等语,但由于执政者都是奴隶主阶层,故总体而言语气是温和的。
中篇是对民的谈话。民即奴隶主的奴隶,人身属于主人,没有任何自由,故对这些人盘庚声色俱厉。盘庚威胁这些人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即假如你们行为不善,不走正道,狂傲且不敬君主,投机取巧,阳奉阴违,我就杀了你们,还要杀掉你们的后代,不使你们的后代在新都繁衍生息!
下篇同样是对执政者的谈话,进一步向这些人解释了迁都的原因,并对他们提出了希望。
商晚期宰椃角
宰椃角铭文:庚申,王在阑,王格,宰椃从,锡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翌又五.赓册
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的分水岭,此后一直到帝辛的二百余年,商王朝的国都再没有迁徙过。盘庚迁殷以后也没有把这个地方叫殷,甲骨文中称其为“大邑商”,商朝也不称殷朝。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就以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蔑称商人,商人就成了殷人,商朝也就成了“殷”或“殷商”。
殷都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尽为废墟,因此后世又称其为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11座商王大墓,以及大量的商代甲骨卜辞、青铜器、玉器等,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留下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