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郑渝川
《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淮南子·原道训》说,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史记》记载了尧帝见共工治水39年不成,故而举兵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共工是一个氏族,据专家考证,这是一个最初在六盘山一带活动的氏族,伏羲时代专门负责筑坝、治屋庐、砌祭坛等工作,后来则负责治水。古代所谓的不周山,指的是六盘山与贺兰山两大山脉相依但存在的一个大缺口,黄河自此进入宁夏,再北转而东进。中国的神话时期,约距今9700年前,不周山口刮起大风,风卷飞沙走石,昏天暗地,部族用来测量天文和水文的仪器向东南倾斜。这在当时被解读为共工亵渎天神,招致天谴所致。
接下来共工一族就被迫与其他部族爆发战争。一种说法是共工与女娲争帝,也有说法是共工与颛顼、高辛争帝。综合考古、历史、民俗学家的说法,共工氏族在当时的贡献应该非常大,长期负责治水,但因为卷入政治斗争,所以部族头领多次以各种罪名被诛杀,仍然治水造房筑堤不息。
去年出版的《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100例》一书评析指出,共工氏族一次次反抗,一次次被弹压,仍然前仆后继,一往无前,顽强不屈,死而无悔。所谓的撞倒不周山,造成地势倾斜,显然只是其政治竞争者编织的罪名而已,但共工氏族仍然不屈不挠,堂堂正正,这种不可征服、不可打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的组成部分。
中国原始神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洪水。无论是中原汉族流传的神话,还是边疆少数民族的传说,都离不开洪水这一背景。距今4500年前左右,亚欧大陆多地频繁迎来大洪水。这也是希伯来人留下的诺亚方舟故事,以及我国古文献《尧典》记述的洪水记载的来源。
《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100例》书中援引研究者的说法指出,中国上古时期多次迎来大洪水,在公元前9000年、前7200年、前3790-前3380年(共工治水时期)、前2357年-前2128年(尧帝时代,分别由共工、鲧、大禹治水)。
2016年,美国《科学》周刊曾刊发报道称,中国黄河流域曾在4000年前发生大洪水,之后夏朝建立。该报道引述美国珀杜大学专家团队的研究结论说,尧帝时期的洪水是灾难性的,1万年以来最大洪水,水位比现代河流高出38米,原因是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形成大坝,而后大坝崩溃,爆发了大洪水。同年的《文汇报》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学家团队进一步指出,尧帝时期大洪水的堰塞湖地点是积石峡,全长25千米,比现在的黄河水位高出230米,蓄积流量120亿-170亿立方米湖水,溃坝形成了110-130米的溃口,造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可达7-50米深的洪水。这也是大禹治水为何要从积石开始的真正原因。
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有不同类型的洪水故事。德昂族有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天神担心洪水灭绝人类,设法把人、动物装进一个葫芦里,洪水退后,天神砍开葫芦,发现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就从天上降下女人来促成阴阳调和。而布依族、仫佬族、瑶族有着伏羲女娲灾后再造人类的故事;苗族的传说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桥段,但兄妹的名字有所区别。藏族的传说是女娲娘娘用五彩石补天,然后用大虾鱼的四足顶在天边。
传说大禹治水时,淮河流域曾有水怪无支祁作乱。无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长百尺、力逾九象,善言语,行动敏捷。大禹用法术擒获无支祁,将之锁上大铁锁,还在它的鼻子上穿了铜铃,然后将之拉到淮阴的龟山足下拴起来。
而大禹治水也曾治理过长江三峡。传说中,炎帝的第二个女儿瑶姬帮助大禹凿宽了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山石,决塞导流,终于疏通了长江流域的山水。《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100例》书中也谈到,三峡的治理,是从古至今,人们的愿望——而真正实现这个夙愿所依靠的,还是三峡大坝修建以后,将水位提高到了170多米,从而才实现了大禹和瑶姬所梦想的神话。
《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100例》这本书收录了中国上古时期一直到秦汉年间的各类神话故事,主要是中国文化传统(包括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的原生神话人物及其事迹,内容从天地开辟、地母创世,图腾创生到三代兴亡、百物创造,包罗万象,但不包括汉代以后几种主要宗教宣传宗教哲学的神话与世俗神话。全书编纂者根据故事本身的特点将这100则故事分为中国的开辟创世神话、地母创世神话、图腾创世神话、地域洪水神话、夏商周兴亡训诫神话、中国上古的发明创造神话、治水英雄神话、星空神话等。
如这本书的编纂者所说,中国原始神话相较古希腊神话,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多少有些琐碎、粗糙,但质朴、凝练、淡雅,“是原始思想光辉的实录,远古生活片段的照映”,很好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顽强拼搏和坚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