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里大禹诞辰祭祀活动现场视频
北川,是大禹的故里,是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北川禹里镇(古石泉县城)是大禹降生地,当地留有许多珍贵的大禹遗迹和动人的大禹传说,祭祀大禹的习俗至夏而始,经久不衰,经历了原始祭祀向庙宇祭祀的演变。
如今的北川祭禹习俗以庙祭为主,始于唐代,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周边县乡的百姓汇集禹里镇,载歌载舞,以具有羌族特色的祭祀活动,歌颂先祖的功德,表达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今年7月4日(农历六月初六),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诞辰4149周年纪念日,当地群众沿袭历史传承,举行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
当日,全县各族群众齐聚禹里镇,身着节日盛装,抬着牛、羊、猪等祭品,浩浩荡荡行至禹王宫,以隆重的礼仪祭祀大禹。即表达了县民对大禹的崇敬和缅怀,也诚挚地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史书记载,“禹生石纽”。石纽山在北川古县城禹里(现禹里镇)南面,半山上有两块巨石相互纽结,因此得名。《华阳国志》记载:石纽一带“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说明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把大禹诞生地看得十分神圣,认为石纽是先祖神灵栖息的地方,凡人不可惊扰。据了解,由于羌人极其崇拜大禹,历代北川的地方官员也以极高的规格祭祀大禹,千百年来,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承,成了当地的民俗。祭祀大禹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纪念大禹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后人学习大禹德行、弘扬大禹精神的重要举措。2009年7月,北川大禹祭祀习俗成功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本次民间祭禹活动地点设在北川禹里镇禹穴沟口禹王宫。北川祭品队、禹旗队、皮鼓队、唢呐队、祭舞队、火枪队、牛角号、锣鼓队带来极具羌族特色和魅力的民俗文化展演。周边百名羌族同胞也汇集禹穴沟,顶礼膜拜,同祭祀神州禹王。
北川禹穴沟景区简介
禹穴沟位于四川省北川新县城58公里,距绵阳98公里,沟内有3.5公里长的峡谷,因三处“禹穴”石刻而得名。山林茂密、藤蔓花香、幽谷险涧、瀑布飞泻,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李白、颜真卿游禹穴的墨迹。
三处“禹穴”石刻,一处是位于沟口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刻;一处为金锣岩峭壁上,李白所书的八尺楷书“禹穴”;还有一处位于“一线天”崖壁上约二尺见方的虫篆体“禹穴”, 相传为大禹所书。
沟口禹王宫。是周边地区群众朝拜大禹的主要地点。
禹穴沟是集大禹文化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游览观光和度假圣地。因大禹在此出生、成长而留下了诸多传说和亦真亦幻的自然景观。禹穴沟内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传说以及顺溪而下的血石记载着大禹这位华夏祖先的诞生过程。历朝历代名人墨客为之折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迹。后人更是对治水英雄顶礼膜拜,修建禹王庙、大禹纪念馆以作纪念。在这里可探寻大禹从出生至离家治水的全过程。景区有刳儿坪、洗儿池、跑马坪、禹母床、禹母灶、金锣岩、血石流光等多个自然和人文景观。
禹余粮的传说
在嵊州有这么一座山,你可以在山上拣着石头当馒头“吃”,因为山上到处都是形如馒头的滚圆石头。这座山叫“了山”,一座散发着神话色彩的山。
这座山位于距嵊州市区7公里处,据说山间草木中夹杂着不少形如小馒头的石块,里面是黄色粉末,人们称为“石馒头”或者“禹余粮”,是一种药材,乃源于大禹。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神话故事。
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嵊州),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大山一角,将洪流导入舜江,于是组织民众并带头掘土。一天晚上,大禹还在山上忙碌,妻子女娇盛了一篮馒头,越岭给大禹送晚饭。到了半山,在月色中,她猛然望见山上一只似象非象、似牛非牛的庞然怪兽正在用粗长的鼻子拱山,在一声巨响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娇大惊,不由得发出一声尖叫,手中的篮子也脱手滚下山去。其实她哪里知道,怪兽正是大禹变的。听到尖叫,大禹恢复原形来到女娇身边,两人一起下山找到篮子,篮内只剩下几个馒头,其余都丢散在山中了。大禹说:“晚餐已经够吃了,其余馒头就算我的余粮,留在山上吧。”不久,大山劈开了缺口,剡溪顺从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却出现了许多馒头形状的圆石块,当地人知道这是大禹的粮食,就称之“禹余粮”,女娇翻越的那座岭就叫“余粮岭”。历史上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也就是指这里。
编 辑:云朵朵妹儿
摄 影:感谢北川摄影家协会 绵阳羌风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