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伊尹经方理论更能系统地理解中药的性味
1、辛散,酸收,苦坚,咸软,苦缓。
2、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3、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4、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特别观点:“淡”味对应的是“甘”,而不是“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咸淡”,但在中药学中,“淡”更宜与“甘”相对应,都处于五行之“中”,可显可不显。在实际临床用药中,“淡”渗泄利湿,也正好与“甘”的缓浊黏腻相对应,而与“咸”的涌泄、软坚散结作用并不相对。
习惯上认为:辛甘发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主涌泄,淡主渗泄。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
但是,根据对伊尹经方“用味”理论的理解,咸涌泄向上,应为阳,淡渗泄向下,应为阴。推论:辛咸甘为阳,酸苦淡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