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五脏功能“补、泻、缓”与五味的关系
五行
五脏
主要功能
补(用)
泻(体)
缓(化)
补:加强功能,加快消耗,这里的“补”会加强使用和消耗(如日常中的壮阳,会加强泄阳)。
泻:减弱功能,降低消耗,固本强体。这里的“泻”才是普通中医所讲的真正的“补”。
缓:消耗到极限了,急需缓和;“缓”生“泻”,共同抑制过度消耗。
补、泻、缓,三者配合,以平衡五行。
一脏对应三味:每一味对本脏的作用是什么?
肝:体酸——“泻”是减少使用和消耗,增大“体”之营养储备,肝的营养来源于肺之收(酸收);用辛——消耗肝自身的营养(辛散,所以要用辛味来补充其消耗);化甘——肝太过则乘脾土,肝消耗自身营养过多,筋缺血而挛急,脾胃被肝所乘也会痛,因此要补脾之用味甘;同时,甘生酸,以甘助酸(体),又可以助酸泻肝,引导肝回收,因此,甘是将“辛”转化为“酸”、即由“用味”转回为“体味”的中介,所以称“化味”。——典型方剂:芍药甘草汤。
其它脏与五味,类似于此。
一味三功能“补、泻、缓”(甘与淡同连在一起)
五行
五味
主要功能
补肝
泻脾(肝克脾)
缓肺(肝被肺克)
补心
泻肺
缓肾
甘(淡)
补脾
泻肾(如茯苓)
缓肝(如芍药甘草汤)
补肺
泻肝
缓心
补肾
泻心
缓脾
“用味”、“体味”与“化味”与五脏“补泻方”的构成
“阳进为补”,进数是七(七属火,是阳的征兆);“阴退为泻”,退数是六(六属水,是阴的征兆)。
补用“用味”:从自身用味开始,顺时针依次选各行各脏之用味,到重复自身的用味,再到子脏之用味,共七味药,为各脏“大补方”之组成。
泻用“体味”:从自身体味开始,顺时针依次选各行各脏之体味,到重复自身的体味,共六味药,为“大泻方”之组成。
吴越按:这方面的更详细内容请参阅吴越有关伊尹经方体系的著作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