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祖籍湖南醴陵,中国台湾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导演、词曲创作者,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音乐系。她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为爱痴狂、很爱很爱你、后来、原来你也在这里、当爱在靠近、一辈子的孤单、亲爱的路人、我们没有在一起、我等你、少女小渔、粉红女郎、天下无贼、半路父子、美丽在唱歌、人间四月天、后来的我们,等等。
但更多人可能好奇她的出身,都知道刘若英生于将门,其祖父是刘咏尧将军,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刘将军的生平。
刘咏尧,1909年7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姚家坝乡,5岁就进入家族的刘氏私塾读书,期间学习十分刻苦。10岁考入衡阳的名校——岳云中学。三年后又考入北京的朝阳大学。刘咏尧在读书时代一直都是学霸般的存在,而他名列前茅的状态则贯穿他的一生。要知道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咏尧本身还能够安心求学,一方面说明其家庭是比较殷实的,另一方面他个人是刻苦求学,自己力求上进的。
面对水深火热的中国百姓,刘咏尧本身也是触动的。最终在一番思虑之后,刘咏尧决定投笔从戎,并于两年后,考进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第六队学员,当时年仅15岁,是最小的学员之一,从此成为了蒋校长的门生,也半只脚踏入了仕途快车道。
1925年春毕业,2月随该校学生军东征旧军阀陈炯明,因作战勇敢,5月任冲锋队队长;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因功升营长。这也是刘将军一生中在一线部队最大的官了,当年底就离开了一线作战部队,去了苏联。去苏联干啥呢?
当年孙中山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派了蒋介石赴苏联联络苏共,说服苏共对中国革命投入更大的资本,除枪炮支援外,还希望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培养为中国未来革命的储备干部。当年底苏共就派出了总顾问鲍罗廷到广州国民政府主持招生, 国民党也迅速反应,并成立了由谭延闿、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高规格招生委员会。
当年底,就选了20个人,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七班,邓小平是该班班长,包括刘咏尧在内,其余还有左权、李卓然、潘自力、林伯生、屈武、谷正纲、谷正鼎、康泽、邓文仪、萧赞育等人,云集后来国共两党的重要成员,都是年轻精英。
1927年秋学成归国,开始还是任营长,后来升了个虚衔的团长。不久就调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政治总教官,正式开启了政工干部生涯。整个抗战之前,基本是担任主管政训、宣传的干部。
抗战开始后,直到内战,都是二线干部任职,一直担任50师政治部少将主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有人会好奇,为何选他做政工干部?而且晋升速度非常快,到1945年已经晋升为陆军中将,为何?
笔者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蒋介石自己为了平衡国民党内cc系,拉拢了一帮以复兴社为主的,又是黄埔出身的人来做政工干部,充实党国喉舌,这里又以十三太保为主: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其中,邓文仪就是刘咏尧、袁守谦的后台。而且邓、刘二人本身都是醴陵老乡,互有帮扶;二是本身刘咏尧非常有才华,学霸出身,又接受过党国思想教育,胡宗南等嫡系都曾夸赞、赏识他们。
后来蒋败退台湾之后,由于政工系的将领,内战中又没吃败战,前线将领要么挂掉,要么没有挂跟蒋退台后弃之不用(陈诚除外),加上蒋心里清楚,后面主要还是靠“文治”,所以启用了以陈诚为首的政工将领。
刘咏尧的平步青云,据说与顾祝同的赏识也有关系。后来退台,他也是带着大儿子刘纬文(刘若英父亲)坐顾祝同的专机飞的,但并未有更多证据。
刘咏尧退台后,任“总统府”任陆军中将战略顾问,并续任“国民大会代表”;同年又兼《国防丛刊》社长;兼“国立”台湾大学教授。此外,还兼了一堆其他闲职。整体上没有再获得更多实权。这几年有很多文章写刘咏尧后来晋升上将,甚至一级陆军上将,包括他自己题词也这么写。但目前颇有争议,国民政府晋升的人员都有名单、公文,并没有见过刘咏尧有晋升上将的信息。
刘咏尧,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台湾。第一任妻子生育2个儿子:长子刘纬文,和刘咏尧一起赴台,即刘若英父亲;次子刘纬武,留在了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