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名臣杨博三代显贵 历任皇帝倚其为左右手

明朝名臣杨博三代显贵 历任皇帝倚其为左右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7 更新时间:2024/1/21 13:00:04

一、杨瞻花盆里埋钱

历史上,“杨瞻花盆埋钱”是个有名的诚信故事。

说的是明朝名臣,做过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博的父亲杨瞻,年轻时候在淮扬一带经商。一次,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千金寄放在杨家,请杨瞻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好长一段时间后,杨瞻便将那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盐商。找到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获悉情况后,杨瞻便邀请那盐商的儿子来淮扬。在杨家,杨瞻陪盐商的儿子来到花盆前说:“这里头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盐商的儿子非常惊讶,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缘由,那盐商的儿子非常感动。

后人评价说: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足证天报厚德。

二、三代显贵非天报

“天报厚德”,当然是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在清朝张廷玉(清宫戏《康熙大帝》、《雍正朝》常见到以此公为原型的艺术形象)主修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中,确实看到了杨家的“世代贵显”的事实。

“杨博……父瞻,御史,终四川佥事。”杨瞻也是个读书人,是1519年(明正德乙卯十四年)的举人,官授河南扶沟知县,后来任陕西扶风县知县,再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

杨博,嘉靖八年(1529)进士。从户部主事做起,到致仕前,“皇帝倚其为左右手”,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

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从杨氏三代人做官的经历来看,一个相同点就是科举出身。能中举,特别是中进士,说明三代人八股文都做得好,而且运气不错,用现在的话说是“学霸”一类人物。

三、做官景况各不同

杨瞻的官做得快乐。他的官位并不是太高,最后一任为四川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分巡川北道,驻保宁,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市。他在那里8年做了一件“分外”事,即打造阆中十大景观,并一“一景一咏,极表倾心陶醉之情”。虽然朝廷后来诰封他为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等荣誉,可那是他沾了儿子的光——明朝制度使然。

杨博的官做得凶险。其官场生涯大半时间与明朝的国防连在一起。初入官场,便进了兵部,先做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杨博在随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的守备部署时,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到任后,杨博便推出一大战略措施,即招募民众垦田,稳定边疆。又组织人们利用农闲,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大芦泉等地的墩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为内迁的罕东属人修筑了金白城等7座屯堡,供其居住,避免了他们与当地人争斗,让境内秩序井然。

转到兵部做左侍郎、经略蓟州和保定军务时,曾两次打退蒙古骑兵。一次,在而对10万蒙古骑兵攻城时,他“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蒙古骑兵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而不能破关,只好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搏升兵部尚书后,遇到了大同右卫被蒙古骑兵围困长达6个月、城中缺粮的危急形势。皇帝任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好在杨博到达后,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率部击退。在任上,杨博建造偏箱,阻挡敌骑驰突;组织军民修缮大同城墙,改善守备设施;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堵绝蒙古兵进入山西的通路;兴修水利,招民屯垦,减少租额,安定边疆,使得“九边”宴然。

杨俊民的官做得磕碰。到户部当尚书不久的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南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景,杨俊民奏请朝廷发放钱粮各数十万赈灾。可有人批评这事办得缓慢了,杨俊民把责任担起,自我弹劾请求罢职。奏疏六次上去,没得到万历的批准。后来,万历派出宦官充任矿监税使,掠夺商民。矿监所到之处,民穷财尽,“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这成为明代一大恶政。杨俊民多次谏诤而“帝不问”,国内乱纷纷的,当时人们将这归罪杨俊民,他只好把委屈憋在心里。

四、不妨作番心理分析

杨瞻有“花盆埋金”的道德投入,心理自然没有负担,轻松做官也是必然的。

杨博打拼得很苦很累,而且常有生命危险,可他从没有萌发过退意。尽忠尽责这道阳光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尽忠尽责是一种政治诚信,不讲古代的“货于帝王家”,就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也需要不负重托的道德品格。

杨俊民能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坚持下来,同样是靠尽忠尽责那道阳光。

标签: 明朝名臣杨博

更多文章

  • 宋代廉吏郑侠:号"一拂居士" 因不愿同流合污被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官员,清官,

    福清市区老街区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名曰“一拂街”,还辟建了“一拂公园”,园内有尊一拂先生塑像,供人瞻仰——这是福清人民为纪念福清宋代的廉吏郑侠而特别命名的。当年,郑侠因不愿同流合污被罢官返融时,行李中除了旧衣裳、书籍外,唯一的“奢侈品”便是一把用牛尾毛制成的尘拂,而其“一身干净,靠的就是这把尘拂

  • 芈月太后与昭襄王嬴稷对秦朝统一天下有何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芈月,昭襄王,嬴稷,秦朝

    秦昭王在位5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他的只有3位),秦昭王在其55年中(当然,这中间应当还有他的母亲宣太后摄政掌权的10-20年)彻底解决了西部少数民族问题,彻底打败了魏国(魏国成为秦之附属国),彻底摧毁了赵国的生力军(长平之战活埋赵国40万兵),彻底征服了楚

  • 万历皇帝的政治态度对明朝的灭亡有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万历,皇帝

    看到万历朝鲜之役的时候,我想起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那时候的明朝,作为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不可侵犯,就算明代的百姓再怎么妄自菲薄,谈起自己的国家,那也是与有荣焉——甚至连统治者也不觉得明朝会亡,尽管他们已经知道朝廷有了困难,却从不认为,那就是致命的危

  • 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是怎样得到别人的支持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皇帝

    曹操同处三国时期,刘备的老对头曹操感动人的功夫也不逊色。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一大捆信件,一个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匆匆来向曹操汇报:“丞相,袁绍仓惶逃跑的时候,扔下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我们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来看了看

  • 允礼是不起眼的王爷清廉忠直得雍正重用最后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允礼,雍正,清朝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被很多电视剧刻画成一位温柔多情、英气逼人的翩翩公子。历史上的他是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雍正异母弟弟,母亲是纯裕勤妃陈氏。由于母亲陈氏出身低微,注定了他只是皇位争夺的旁观者。康熙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塞外打猎时才会带着他。到康熙去世时,他也只是一个皇十七子身份,没有任何封号。远离政治

  • 秦始皇有什么身世之谜?秦始皇身世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秦朝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这段文字里,你还看不出司马迁有多少暗讽,但一个王子——即异人——又叫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生父——竟然是

  • 为什么说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李忱,唐朝,皇帝

    忱即位之后,忽然摒弃了弱智的假面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胆识、智慧和魄力,不但解决了为患长达五十年的“牛、李党争”,而且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最终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让晚唐天空呈现出最后一抹绚丽多彩的晚霞。从弱智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最后君临天下,唐宣宗

  • 汉高祖刘邦有着怎样的早年经历?刘邦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高祖,刘邦,汉朝

    公元前256年冬月,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交好。高祖长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

  • 周皇后是末代皇后也是贤后有情有义以身殉夫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周皇后,崇祯,明朝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周奎,他是大明朝上亿芸芸众生之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平头百姓。他家境贫寒,自从从老家苏州到了北京做了“北漂一族”后,发现日子越发难过了。要知道“京漂”在大明朝这座最繁华宏伟的城市里面临的生活压力是虐心的。无奈,周奎只好靠在前门大街算命为生。如果日子这样下去,也许江湖上顶多会多一

  • 秦始皇嬴政是怎么死的?秦始皇活了多大岁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嬴政,秦朝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