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1592 更新时间:2024/1/5 21:46:37

韩信采纳了蒯彻(即蒯通)的建议,历史无法被改写。

为什么?且看凌烟阁分析一番。

一、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是天下决胜的砝码

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西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韩信自恃功高,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此时,天下局势变为:汉与楚僵持,难分高下;而齐王韩信手握重兵旁观。虽然韩信是汉王刘邦封的齐王,但事实上此时的齐王韩信处于独立地位。

这种形势,当然有明眼人要在韩信身上做文章。

首先是西楚霸王项羽想要游说齐王。项王派盱眙[xū yí](今江苏省的一个县)人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则说了汉王对他恩重如山之类的话,最后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武涉的拉拢。武涉一看游说不动,临走撂下一句话“项王今日败亡,明天就该轮到你了。”

其次游说韩信的就是蒯彻。蒯彻倒不是为了谁而来,他大概是为自己和韩信来的。他认为未来天下形势发展就取决于韩信的行动。韩信倾向于哪边,哪边就能获胜。

蒯彻建议韩信: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后面看形势发展,以韩信的能力和齐国的实力,最终一定会让天下都归向齐国。韩信被说得有点动心了,考虑了好几天。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最终他不忍心背叛汉王,他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二、假如韩信拥有齐地自立,那么当时局面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力量是逐渐减弱的,而刘邦则一步步走强,吸引更多的诸侯王支持他。

项羽依靠彭城一战之胜利,又把绝大部分诸侯吸引回去了。这也可见当时的大部分诸侯王都是墙头草。

而唯有彭越,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抛弃他。

韩信北伐之后,尽取了赵代燕齐之地。就在当年(前203年),刘邦新封了英布为淮南王,封张耳为赵王。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所擅长的是打仗,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比拼政治权谋、笼络人心的能力时,项羽就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了。

三、如果楚汉相争变成楚汉齐三国鼎立,历史将如何发展?

当时的楚汉齐阵营将变成这样:

楚:临江王共敖;

汉: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魏王彭越、韩王信、燕王臧荼

齐(自身)

如果韩信不出兵,则楚汉之间都精疲力尽,最后双方将各自罢兵。从实力对比上,韩信的齐国无论是地盘、还是人才,韩信都无法与刘邦相比;与项羽恐怕也只在其下。

在战后休整期,三方将进入政治交易联盟活动期。从上图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占尽优势的仍将是汉王刘邦。

从做事风格上,项羽自不用多说,性格刚愎自用,行事任性没有章法,贪财不舍得封赏;时间一长,众人都将离他而去,最后剩下孤家寡人。

对韩信而言,从真实历史记载中看,韩信在战役方面是天才,各种决策与临场发挥能力当时无出其右。但是一旦涉及到综合决断、涉及政治,韩信的水平就下降到不如常人的地步。

比如,刘邦一统天下之后,陈豨在上任赵国国相前向韩信辞行,韩信乘机对陈豨说:独自掌握精兵地处一方,只怕将来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说你谋反;皇帝必定起疑心,一定会亲自率兵攻打你。那时他韩信可做陈豨的内应,共同取天下。这不是看不清形势吗?还以为天下是群雄逐鹿吗?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还要做反叛的事情,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再比如,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对他的猜忌,所以他常常称病不朝,也不跟刘邦出行。韩信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心生怨恨,对于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樊哙家做客,樊哙行跪拜礼迎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倨傲到这种地步,能得到人心才怪。

除了性格方面,韩信在人才方面也与刘邦差得太远。韩信文的方面有一个蒯彻、还有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做为智囊,武将方面只有他自己了。

而刘邦那边,萧何、张良、陈平,任何一人的智谋都是一等一的,武将自不必说,彭越,英布、周勃、樊哙、灌婴,都是干将。

小结一下,韩信在综合决断方面太差,不能看清当前形势;为人又恃才傲物,怎么能得到人心呢?在综合实力(地盘、文臣武将)方面也远逊与刘邦。

因此,在楚汉争霸时,韩信作为独立的一方加入博弈,因为他地盘也小,实力有限;在加上其性格与为人的原因,他并不具备拉拢其他政治力量的能力。

所以,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并不能真正改变天下最终的走势。他与项羽类似,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

结语: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历史不会被改写

在固陵之战时,刘邦率汉军一路追逐楚军,跟韩信约好了一起攻打楚军,但是韩信却失约没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一针见血:“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趁着时机赚点利益,是市井之人的志向;而建功立业以报答有德者,这是君子大丈夫的志向。韩信以市井之人的志向为自己获利,却又期望别人具有君子容人之心,不是太难了吗!

更多文章

  • 韩信被吕后残害,死前怒喝: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吓得冷汗直流

    历史解密编辑:旧约故事馆标签:韩信,刘邦,吕雉,齐王,秦朝,蒯通之,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公元前196年,萧何找到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杀了,群臣都要去庆贺,你虽然有病在身,但是这种场合还是参加一下比较好。”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韩信闻言一惊,沉默了半晌,最终还是同意了萧何的要求,前往长乐宫拜谒吕后,谁知刚一迈进宫中的大门,吕雉就就派人把韩信捆了起来。民间传说,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

  • 三国杀活动专属锦囊牌, 李傕的亲爸爸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秦大胜标签:三国杀,锦囊牌,商鞅,商鞅变法,贾诩,秦国

    三国手杀哪家强,且看小锋来拆墙。各位客官老爷们大家好啊,小锋又和您见面了。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比六国都强大,秦国之所以比六国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开始。所以,在三国杀推出合纵抗秦的活动时,商鞅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第一关boss。活动甚至还把商鞅变法作为一

  • 莽夫当政 李傕为患 王允死有余辜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李傕,王允,董卓,吕布,三国,汉朝

    莽夫当政李傕为患王允死有余辜李傕[jué]、郭汜[sì]、张济、樊稠四人为董卓得力干将,董卓被杀,四人求赦,本来是个大好的安抚机会,不想狂妄自大的王允却梗着脖子说,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但是这个自不量力的愚蠢举动很快就招来了后果,四人被迫反叛,打败吕布,攻入长安,反而杀了王允,诛其全族。这个结局

  • 汉献帝的嫂子,汉少帝的爱妃,被李傕强占后终身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炜数码标签:李傕,汉献帝,汉少帝,董卓,刘辩,汉灵帝

    东汉末年,汉灵帝死后,东汉王朝便一蹶不振。实际上,汉灵帝在位期间,买卖官爵,独宠宦官势力,爆发黄巾起义,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汉灵帝去世,嫡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汉少帝年幼,这时的皇权分别被两股人掌控,其一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其二则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这两股势力相互牵制,争斗不断。

  • 李傕挟持汉天子刘协,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导致内部的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李傕,刘协,汉天子,董卓,曹操,贾诩

    凉州军阀控制东汉朝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董卓控制朝政;然后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间段是在初平三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之后杨奉和董承(虽然杨奉和董承做过李傕和董卓的部下,不过在控制汉天子刘协的时候已经洗去了这个标签)短

  • 此人无能,屡屡战败,却被董卓王允李傕先后重用,皆因其特殊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董卓,王允,李傕,刘备,孙坚,三国,汉朝

    东汉董卓以及其部将李傕郭汜祸乱朝纲之时,有一个大家认为不起眼的武将,他成为了那个乱局中,董卓、王允、李傕先后招揽的人,也可以说从他身上就能看出东汉末期由士族豪强左右的天下格局,这个人就是胡轸。胡轸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凉州士族代表,“胡文才、杨整脩皆凉州大人”,胡文才就是胡轸,他是凉州大人,这

  • 董卓、曹操、李傕三大汉贼中,汉献帝最恨谁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董卓,曹操,汉献帝,刘协,曹丕,袁绍

    有人说曹操不是真正的汉贼,汉献帝最恨的人既不是董卓,也不是曹操,他真正恨的人其实是李傕。李傕待他非常不好,经常不给他东西吃、辱骂他。对于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谁也不是汉献帝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汉献帝身边却仍活着的僵尸,汉献帝到底最恨谁,这种问题基本上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汉朝角度谈,曹操就

  • 董卓的一位部下,诛杀李傕,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董卓,李傕,贾诩,曹操,吕布,汉献帝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率军讨伐十常侍。大将军何进被杀后,董卓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不过,

  • 《三国演义》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吕布,李傕,贾诩,董卓,王允,历史片,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却说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当下李儒扶起董卓,至书院中坐定,卓曰:“汝为何来此?”儒曰:“儒适至府门,知太师怒入后园,寻问吕布。因急走来,正遇吕布奔走,云:‘太师杀我!’儒慌赶入园中劝解,不意误撞恩相。死罪!死罪!”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儒曰:“恩相差矣。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

  • 李傕为何敢给汉献帝腐臭的牛骨?傀儡皇帝的33年到底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傕,刘协,董卓,曹操,曹丕,三国,汉朝,汉献帝,傀儡皇帝

    公元195年,15岁的汉献帝刘协求权臣李傕:“给我五斛米和一点牛骨吧!”李傕勃然大怒:“早晚都能让你们吃上饭,还来要什么米!”随后派人给刘协送去了几具腐烂的牛骨,鄙夷地说:“这是赏你的!”李傕是汉末群雄之一,他本是董卓的部将,董卓被杀后,他伙同董卓旧部击败了吕布,将长安占领后,开始把控朝权。此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