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景说史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总有一些很励志的故事发生,激励着多少人继续前进。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书写了一个传奇,他从一个最卑微的草根贫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童年时期的一段难忘经历,让他看透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他的心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早年命运坎坷的朱元璋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出生在今安徽凤阳的一个穷苦家庭。因家里贫穷,父母只是地主家的佃户,所以小时候的朱元璋就给那户地主家放牛,以贴补家用。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本来,这种平静的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发生了大旱灾,第二年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这场瘟疫,让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先后离开了人世。逝者已逝,入土为安。
但这件事却让朱元璋犯愁了,因为他家穷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土地。思来想去后,他决定去祈求刘德能够好心赏给他一块仅供埋葬父母的土地。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却遭到了刘德的拒绝。面对朱元璋的苦苦相求,刘德十分生气,不仅对朱元璋恶语相向还把他赶出了家门。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在地主刘德家碰壁后,就到处去问人施舍一小块地给他埋葬亲人,但都没人理他。邻居刘继祖看到少年朱元璋的孝心甚是感动,就主动给了一块地给他埋葬亲人。由于家穷,朱元璋埋葬亲人时,连棺椁都没有,只好找几件破衣服包裹着尸体,草草把父母埋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刘继祖的一个善举给他的子孙后代带来了荣华富贵。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他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
朱元璋在埋葬亲人后,与二哥、大嫂等人分开,各自逃生,吃了不少苦。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甚至还差点饿死过,也辛亏朱元璋是有天命之人,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救了他的命。
后来朱元璋征战多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称帝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曾经用大白话给家乡的父老写过一道圣旨,就是怕家乡的老百姓听不懂。在朱元璋忙完手头的事情后,他决定要回家乡去看看!
在朱元璋回乡的路上,家乡的百姓们自觉地在路两边迎接圣驾,但其中有个人却感到自己大祸临头了,畏畏缩缩的样子,这和旁边兴高采烈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人就是曾经拒绝给地给朱元璋埋葬亲人的地主刘德。
刘德听说朱元璋回乡,想起他曾经对朱元璋做过的事情,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要是把地给朱元璋,现在还能得到些赏赐,但现在别说赏赐了,搞不好还会掉脑袋,但是他却又不敢不来迎接。
朱元璋看到了人群中的刘德,但是却没有去惩罚刘德,反而对他说了一句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就是说,你刘德当初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我当初那么穷,你怎么能看得出来我以后能当皇帝呢?朱元璋不但没有惩罚刘德,还赏赐了他30顷良田,并且免除了刘德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为何要轻易放过刘德呢?
朱元璋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杀人如麻。那么就这样轻易的放过刘德了呢,而且不光不惩罚还赏赐了田地,减免了赋税,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其实这也好理解,一方面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了,朱元璋毕竟不是当年的朱重八了,他的人生境界也不一样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放过了刘德,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
另一方面,朱元璋现在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需要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让全天下的百姓们都看看,如今的天子是一个开明圣贤,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不再是当初的放牛娃。
结束语:
朱元璋没有杀刘德反而赏赐他的事情很快也就被传了出去,大家纷纷对朱元璋处理这件事点赞,朱元璋此举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拥护。以朱元璋现在的地位,杀死刘德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但是杀了他又能换来什么呢?只会让人觉得朱元璋心胸狭隘。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何况,朱元璋还是一个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皇帝,这点度量他还是该有的!如果朱元璋回乡时,只是一个将军,那么他会放过地主刘德吗?你们认为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