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吕不韦、吴起等人都出生于卫国,为什么卫国没能称雄?

商鞅、吕不韦、吴起等人都出生于卫国,为什么卫国没能称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 访问量:1050 更新时间:2023/12/11 11:46:09

公元前500年,对于整个世界历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西方的三大著名人物正在各自的领域大发异彩,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中国那时候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中国也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在经历政治制度的巨大转型,从过去的奴隶制社会慢慢转变成封建社会。同时,在那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

令人没想到的是,出现人才最多的国家竟然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国——卫国。众所周知的商鞅吴起吕不韦便是出身于卫国。那么会有很多人好奇:这么小的一个国家是如何培养出这些人才的呢?既然有如此多的人才为什么他们却不曾在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呢?

卫国的起源

卫国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从周王朝分封出去的一个诸侯国。商朝被灭之后,周武王为了更好地管理商朝遗民,他便让商纣王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分封国的国主。

因为周武王的九弟和十弟年龄都比较小,暂时没办法承担起一个国家的责任,便没有赐封二人。所以周武王便把当时的卫国交给了自己的三弟管叔鲜管理。

不过这一切在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即位以后就发生了变化。掌管卫国的管叔鲜开始蠢蠢欲动,他便联合蔡叔度挟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以此来要挟周公旦,逼迫周公旦退位。

不过周公旦其实早有准备,对于诸侯国的反叛心里一直有数,没过多久,管叔鲜和蔡叔度就被周公旦诛杀。管叔鲜既然已经起了谋反之心,那么卫国的土地便不能由他们家族的人掌管。

在平定管蔡二人的谋反之后,周公旦认为对于商朝遗民的管理应该执行新的政策。于是,他便将武庚禄父的封地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留给纣王的哥哥微子。至于为什么不是微子启继承王位,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庶子,嫡庶有别,庶子自然是无权继承的。

另一半的封地便赐给了成年后的姬封,与此同时,周公旦还将管叔鲜曾经掌管的卫国也一并赐给了他。实际上,姬封算是卫国意义上的第一个君主。

当时的姬封刚刚成年,还没有太多经验。周公旦自然是担心他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政务。在他前往封地之前,周公旦苦口婆心地给他讲大道理。

他告诫姬封商纣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他不勤于政务,整天沉溺于美色。如果他想要把这个封地管理好,那么就需要吸取商纣王的教训还要保证那些商朝遗民正常的生活。

姬封自然是将周公旦的话全部听进去了,在他上任以后,深受大臣们的尊重和百姓们的喜爱。在姬封管理期间,他废除了很多流传已久的封建传统,比如活人殉葬这种残忍的殉葬方式。

正因为卫国在姬封的统治下,卫国的百姓才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强国,可是好在老百姓的生活还算不错,姬封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因为他的谥号是康叔,所以后人都称他为卫康叔。

为何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诸侯国,却出现了像商鞅、吴起和吕不韦等这样的人才,实在令人佩服。卫国能够出现这么多人才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两个朝代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政治制度也随着朝代的更迭发生变化。

政治制度要变化的意思就是原先用在之前朝代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朝代,所以当前的政治制度需要改革。而推翻商王朝的周人呢,实际上是来自游牧和农耕混合的一个群体,思想深受游牧文明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自然和始终在中原地区发展的殷商时期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殷商时期的人们,他们比较重视祭拜自己的祖先以及某些鬼神。而周人则不同,相比之下,周人的礼仪要简单许多。

周人不信奉鬼神,但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当然国与国之间自然是需要相互交流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单独存在。只有通过彼此的交流,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新的思想和文化。

周王朝的其他的诸侯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周人所采用的礼仪,但是在卫国,却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周人所使用的礼仪。不能很快适应的原因就是卫国依然有着大量的商朝遗民,而他们所尊崇的礼仪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

对于他们来说,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轻易接受文化习俗的改变。因此,在卫国,周王朝的文化思想和流传了几百年的殷商文化思想之间的碰撞也要比其他国家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

面对两种文化的冲突,卫国人不得不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会有像商鞅和吴起这样的人动用他们聪明的脑袋瓜想办法克服两种文化的冲突。因此,卫国的思想比起其他的诸侯国的思想来说要更为灵活敏捷。

卫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制度的改革,不同文化思想的冲突问题。而其他国家和卫国不同,国家内部并没有商朝遗民,自然也就没有商朝人带来的文化。

卫国和其他诸侯国的起点就不同,卫国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思想文化要改革的阶段,其他国家要么就是处于慢慢摸索阶段,要么就是还未形成统一的思想文化阶段。

除此之外,卫国的交通和商业都十分发达,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很多卫国人的思想和应变能力都优于他国。所以说,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能够出现商鞅这样精通于变革之法的人不足为奇。

卫国为何人才流失

前文提到卫国的历史环境能够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但实际上这些人才却没能在自己的领地上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反而都跑到了其他国家成为了他国的将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受到敌人的入侵。卫国地处平原,周围除了一条黄河就再也没有可御敌的地方。即使拥有打仗十分厉害的将军,却也只能守住一时,守不了一世。

面对敌人的一两次的挑衅,卫国还能够勉强应对。但若是遭到敌人的多次入侵,卫国却没有能够自保的能力。他们的地理位置易攻难守,正因如此,卫国曾经多次遭遇过亡国。

除此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卫国的国君在传承自己的帝位时经常发生内乱。卫国一开始在卫康叔的手里还可以让百姓过上安生的日子,但是在卫康叔离世以后,这种安生的日子就被打破了。

后期继位的统治者经常因为帝位传给谁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他们丝毫不考虑百姓如何,只考虑如何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不仅如此,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奢靡。

因为他们内部的政治内斗,使得整个国家都处在战乱之中。卫武公杀兄继位,卫庄公教子无方,最后导致州吁之乱。卫宣公的荒淫程度众所周知,卫惠公为了能够回到自己的土地,甚至于联合其他国家派兵攻打卫国。

可以说卫国后期的这些统治者都是非常昏庸无道的,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却还想着争取治理国家的权利,这实在是可笑至极。

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就算有贤臣想要帮扶,可也得不到他们的重用。因此,后来人们才会发现这些来自卫国的人最后都跑到了别的国家发光发热。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国家都非常希望能够引进优秀的人才,但是只有卫国故步自封,不仅不重用贤臣反而立奸臣为相。卫国为那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却没有给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

面对贤臣石碏,卫庄公不仅不重用他,反而一味地忽视他打压他。最后石碏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并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选择告老还乡。

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名叫戚宁的寒门子弟同样空有才华,却未曾得到卫国统治者的重用。为了谋生,他辗转来到了齐国。

齐国当时可谓是求贤若渴,见到此人对于农业方面非常有见解,于是便让他管理农业,为齐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后来,晋国在攻打卫国之时,卫国的统治者为了自保便将一个名叫孔达的人交出,任凭对方随意处置。可是晋国是一个非常惜才的国家,认为此人非常有才,便让他活了下来。

通过这些事例就能看出,人才的流失是必然的,国家的灭亡也是必然的。虽然地理环境占了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些统治者的无知愚昧,对人才的漠视。

有这样的君主,谁又能真正地为他们效力呢?大部分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选择了别的国家,比如商鞅、吴起和吕不韦等人。也有少数如石碏一般的人选择告老还乡或者是回家种地。

卫国是盛产人才的地方,却又是不惜才的地方。他们不仅不重视贤臣,反而偏听小人谗言,这个国家能够好到哪里去。除此之外,那些统治者在外交上的判断也是一样地无知。

卫国曾经繁荣鼎盛,却因为他们的昏庸,因为他们漠视人才,因为他们错误的外交,让一个鼎盛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大国争抢之下的牺牲品,真是可悲。

总结

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卫国为那些有才能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才让卫国成为诸国之中人才最多的地方。卫国本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依靠大量的人才使这个小国在未来能够变成大国。

但是,在卫康叔后面的几代统治者中,却没有一个人吸取殷商覆灭的教训。因为他们的胡作非为,让自己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失,选用一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奸臣,这个国家注定是要走向灭亡的。

而商鞅等人离开了卫国,也是因为得不到卫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离开卫国投奔其他爱才惜才的国家是明智之举。有才能的人在哪里都能够闯出一番天地,出身于哪里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跟对一个爱才的君主。

关于卫国一开始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可又让这些人才选择他国的故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到评论区讨论哦!

发布于:北京

更多文章

  • 浅谈战神吴起不择手段的成功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观师傅标签:吴起,魏国,秦国,齐国,楚国,战神,孟尝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元观-----不是每一个观点,都可以叫元观。吴起说到不择手段,精于算计,善于抓住机遇。就不得不提吴起,战国的名将战神。据《史记.吴起列传》记载,齐人伐鲁,鲁欲取吴起,吴起为妻,鲁疑之。吴起欲成名,杀妻以定不与齐。” 有一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又由于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从而对他有所猜

  • 吴起县司法局党支部召开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

    历史解密编辑:法治吴起标签:党员,县委,党支部,吴起县,县司法局,组织生活会

    2月6日上午,吴起县司法局党支部召开了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并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会议由 县司法局党 支部书记 、 局长 蔺彦春主持,支部全体在职党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紧扣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

  • 聪明人吴起,怎么老被坑?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吴起,魏国,齐国,魏武侯,商鞅,公叔痤,鲁国,聪明人,春秋战国

    (古代变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很喜欢搞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燕国有乐毅变法,魏国有李悝和吴起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我们比较熟知的,或者说影响力最大的,当然是商鞅变法,但其实,商鞅搞变法,很大程度上是抄袭吴起的。比如,吴起搞车辕立信,商鞅就搞徒木立信,只不过是在各国的变法

  • 战国双战神,吴起和白起战无不胜,两人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白起,吴起,孙武,战神,楚国,战国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但是最为有名只有这两位杀神,吴起和白起,这两位杀神各有千秋,大仗小仗都有七十余场,而且都无败绩。那么这两人放在一起,谁才是名副其实的杀神终结者呢?上次给大家说李牧胜于白起,似乎各位读者并不满意,那么今天的吴起,稍微懂点战国历史的人没什么可说的了。两人最遗憾的是不在一个年代,我们把

  • 吴起的三次出走和三次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吴起,魏国,齐国,卫国,秦国,鲁国,魏文侯,魏武侯,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战乱不止。乱世之中,英雄辈出。很多人在这个时代里找到了机会。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可是为什么要离开卫国去鲁国呢?春秋五霸,加上几个没有列入霸主的,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可惜的是,其中就是没有卫国。吴起离开卫国,是在情理之中的。吴起离开卫国逃亡鲁国,实质上背后的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吴起在卫国杀了人,为

  • 魏国风雨之武侯得失:吴起的情商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吴起,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魏击,本是魏文侯旗下最受信任的一员小将。早在魏文侯在位的第六年,他就曾经受命包围繁地和庞地,将这里的土地夺来给魏国。可能是因为早年立有战功,魏击的个性总是有点瞧不起士子的。魏文侯十七年的时候,讨伐中山国成功的魏击得意洋洋地回到了朝歌。遇到了父亲文侯的老师田子方,魏击连忙下车躲避,以礼拜谒,谁知

  • 谈一谈吴起悲剧(三)

    历史解密编辑:小范先生标签:吴起,魏国,齐国,魏武侯,魏文侯,秦国

    吴起,生于富家,早年为求官耗尽家产,遭人耻笑,他一怒之下杀三十余人后逃出。与母亲诀别时他说:“若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之后跟随曾申(曾参之子)学习儒术。因母病逝拒绝奔丧,曾申怒其不孝,断绝师生关系。于是吴起弃儒学兵,成为战国名将,跟春秋时代的孙武(《孙子兵法》作者)齐

  • 吴起为何没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吴起,齐国,曹参,魏王,鲁国,四大名将,三家分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相信《孙子兵法》是大家都熟知的书籍,但《吴子兵法》又有多少人看过呢?据说此书的作者名叫吴起,也是一个十分能打胜利的能人。文献有记载:说吴起与众诸侯打了76场战役,胜了64场。因此,有人把他和兵圣孙武相提并论,统称为“孙吴”。既然如此,吴起为何没有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呢?一:时期不同吴起出生于春秋晚期,

  • 吴起之死诱发的墨门惨案反思:汉以后鲜人问津,应是墨家自身造成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吴起,墨家,墨子,宋国

    楚惠王执政之时,准备去讨伐宋国。春秋时代的楚国曾多次讨伐宋国,最为出名的就有两次:其一,是在楚成王时代,楚军大举围攻宋都商丘,却数月都未能攻破,结果让宋人等来了晋国援救,促成了晋文公称霸;其二,是楚庄王挟邲之战余威攻打宋国替楚使申舟复仇,围攻了近一年却迟迟无法攻破,最终双方不得不相互妥协。以此而言,

  •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吴起任遵义市副市长!

    历史解密编辑:汲古知新标签:吴起,正安县,副主任,春秋战国,遵义市人大常委会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微信公众号“遵义人大”消息,5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接受吴起辞去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命吴起为遵义市副市长。吴起吴起曾在遵义县下辖的绥阳县和余庆县工作过,2008年,吴起进入遵义市直部门,先后任遵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旅游发展委主任。2015年1月起,吴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