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强大就不能不提到吴起这个名字——李悝在朝堂制定法度支撑起魏国深厚强大的国力,而吴起一手打造了令魏国称霸天下的魏武卒方针,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支铁军对霸业而言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吴起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究竟用什么办法打造了一支傲视天下的无敌铁军呢?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这要在我们今天安安心心当个富二代其实不挺好的吗?可吴起偏不,他渴望出名,而且是希望青史留名。为此他不惜花费重金托各种关系门路希望谋得一官半职,结果官没当上,钱花光了。同乡之人见他由富贵人家变得倾家荡产纷纷起而讥笑、诽谤,吴起对此的反应是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老家吃了人命官司的吴起离开家乡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临行前和母亲辞别道:“不当卿相,决不回乡”。
也行吴起随口一说,不想一语成谶——吴起在曾申门下求学期间母亲去世,此时身为儒家弟子的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只对老师和同学用自己当年和母亲立下的誓言作为解释。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吴起学习兵法小有成就,以致于不少国君也听闻了他的大名。公元前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以对抗齐国,见过吴起之后的鲁穆公对吴起的言谈举止皆十分满意,但并没当即提拔吴起为将。吴起贿赂鲁穆公身边的左右侍从才得知:原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担心吴起会私通齐国。得知此事的吴起当晚回家就杀掉了自己的妻子以表明自己绝不会私通齐国。得知吴起杀妻的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
得胜归来的吴起却并没受到鲁穆公的礼遇,相反鲁穆公开始处处猜疑吴起——后来鲁穆公曾在和外国君主会晤时提及此事:“吴起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他坚决果断,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但他母丧不归、杀妻求将,也可以说是毫无人情之人。对一国之君而言:这样的人是辅佐自己成就霸业的绝佳工具,但不可过度倚重,否则这个连自己母亲、妻子皆可不管不顾之人保不齐哪天就把利剑架到我的脖子上了”。而和鲁穆公会晤的这位外国君主深表赞同。
被鲁穆公日渐疏远的吴起转而依附于鲁国的贵族世家季孙氏,没过多久季孙氏的主公因懈怠宾客被杀,失去靠山的吴起离开鲁国,转而来到魏国。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 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 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以五万余人大破五十万敌军,从此吴起之名响彻天下,不过这可不一定是什么好名声哟——吴起早年母丧不归、杀妻求将的事迹一再被人翻出来提及。
据说有一次吴起帐下一名士兵长了毒疮,腐烂化脓,吴起为他用嘴吸脓水,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嚎啕大哭。有人对她说:“你的儿子不过是一个士兵,吴将军亲自为他吸吮疮毒,这是荣幸,你还哭什么?芽”老妇人说:“唉?选过去吴将军也为孩子他爸吸过疮,他爸为报答将军爱护之心,打仗从不后退,终于死在战场上。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吸疮,不知道我儿要死在哪儿了,所以我才哭。”吴起素来以爱兵如子著称,但由于早期名声实在太差,以致于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爱兵举动是在作秀。至于这种猜测对不对,只有吴起自己最清楚。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和功利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析。很显然吴起是一个毕生追求功业的人,而且就其功业而言他的确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实上在每一个任用吴起的君主眼中他都只是一把剑,而不是一个人。那么当剑用完了之后呢?自然就该是鸟兽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然追求功业本身并没什么错,整部战国史读下来我们还会发现无数人步吴起的后尘——为功业不惜身家性命,也正是他们的功业缔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