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介子推真的被晋文公烧死了吗?寒食节的起源或与介子推无关

介子推真的被晋文公烧死了吗?寒食节的起源或与介子推无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屋公子 访问量:3933 更新时间:2024/1/23 11:40:13

虽然今天清明节算是一个重要节日,不过在唐宋及以前,清明还真不算什么大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就远比清明更为热闹,甚至可以说,寒食节就是清明节的前身。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正如说到端午节就要说屈原一样,说到寒食节就离不开介子推

东汉桓谭在《新论》中就说,东汉的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一带,民众在隆冬有五天禁火和热食的风俗,即使有或轻或重的疾病,也都不能犯这个忌讳,那是因为介之推的缘故。

蔡邕在《琴操》中也说,因为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腿肚子,给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吃。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介子推却没有到赏赐。他非常怨恨,作下《龙蛇之歌》鸣不平,隐居不出。重耳得知,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他却抱着树木被烧死。重耳非常感慨,下令五月五日禁火。

东汉时期,寒食的风俗还一度非常盛行。《后汉书》说,周举曾担任并州刺史,下辖的太原郡民因为介子推被烧死的缘故,每到介子推去世的那个冬月,一整个月都不进行火食,甚至导致不少老幼病死。周举不得不给介子推庙上祭文,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寒食的风气才渐渐下去。

而到曹操当政的时候,寒食又已经到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的前一两天。在乱世中,寒食的风俗自然不能推广,曹操为此专门下达《禁绝火令》。

尽管官方屡屡对寒食强力禁止,但挡不住寒食风靡全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便有疾风劲雨,此时便是寒食。这几天禁火三天,大家喝麦芽糖熬制的大麦粥,并且有斗鸡、雕鸡蛋、撞鸡蛋、打球和秋千等习俗。

这表明,寒食的日期在全国大致固定了下来,即从寒冷的隆冬转入了温暖的春天,而且时间也缩短为一日或三日。但离奇的是,南方似乎不太认可介子推与寒食的关系,他们认为大风雨天需要禁火,所以才有寒食。

到了隋唐大一统时代,不但不禁止寒食,反而大为提倡。这一方面是寒食民俗自身已经发展得比较文明了,不会有饿死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国家已经大一统,皇帝需要提倡介子推这种礼让精神。

寒食也被正式确立为全国性的节日,《唐会要》就记录皇帝“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唐人谢观更《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也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三辰而纤霭不生”。从寒食当天开始禁旧火,到清明当天复生新火。

到宋朝寒食节仍然流行,苏东坡就有诗歌《寒食雨》二首和书法《寒食帖》。但从宋朝之后,寒食节也逐渐衰落下去,而与此同时,清明节却从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而上升为一个大节日。寒食节本来就只比清明早一两天,自然容易被清明节所替代。

寒食最重要的习俗吃冷食,在后世也流传为了清明节吃青糰的习俗。另外,古人在寒食节还有祭祀、踏青等重要习俗,而这些习俗本身是受到三月三上巳节的影响,但后来都被清明节所吸收。

介子推没有被烧死?

尽管后世往往认为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但历史真相却极可能是:介子推并未被烧死。

我们先看公认记录春秋历史最客观翔实的史料《左传》。《左传》说,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赏赐当年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介之(子)推没有提及官禄,文公也没有赐给他。

介之推非常不满意。他说:“当年献公的儿子有九位,今天在世的只有公子,之前在位的惠公、怀公又为国内外抛弃,既然上天不要灭亡晋国,不是公子即位又是谁来呢?这不是上天要立公子为君吗,随从之臣们居然贪天之功为己有!”他认为,自己很难与这些人相处了。

介之推的母亲劝他去领取封赏。介之推不听,他说:“明知道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大了,而且我既然口出怨言,就不能再吃公子的俸禄。”他母亲认为,让文公知道一下也是可以的。介之推却回答说:“说话是身体的文饰而已,既然身体要躲藏起来,哪里还需要文饰呢?这也是想要显露啊!”

于是,他母亲同意和他一起隐居,母子一直到去世。晋文公派人找他没有找到,就下令把绵上的田封给他,用来记录自己的过失、表彰好人。

可见,《左传》只说介之推隐居至死,并没有说是如何死的,更没有说被火烧死。但史料还是留下来了空白,这就给后世文献发挥的空间。于是,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些传奇的说法。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庄子·盗跖》所说,介子推非常忠心,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给文公吃,文公之后却背叛了他,子推非常愤怒离去,抱着树木而被烧死。其实,《左传》只是说重耳流亡时,经过卫国五鹿一度断粮,向当地“野人”要饭,并没有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的段子。

但是,这种戏剧性的桥段却特别容易传播。善于讲寓言故事的《韩非子》,也提到了介子推割肉侍君的典故。

《吕氏春秋》虽然没有说介子推割肉和被烧死,但却说介子推在隐居前写了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后来文公下令,国内百姓有人找到他的,赏赐上卿和百万亩田地,有人见到一位农民,问介子推何在,农民回答不知道就走了。其实他就是介子推。

进入西汉,介子推的故事仍在变化。《韩诗外传》巧妙地把介子推割股侍君的事迹,插入到《左传》记录的重耳流亡期间,有人偷走财物导致缺粮的史料中;然后说晋文公未封赏介子推,介子推赋诗表示不满,晋文公马上认错。

但介子推却认为,有道之士不会讨要职位,廉洁之士不会争夺财物,既然没有被国君注意到,那就不能再立于朝中,于是他也就去了介山隐居。这个故事赋予了介子推更多儒家礼让气质,但实际上不符合《左传》不辞而别的说法。

《史记·晋世家》也讲了介子推隐居的故事,还说了介子推在离开前留下诗在宫前,之后隐居在绵上山中,后来绵上山也被称为介山。今天晋中介休县有介山、运城万荣县也有孤山,两者后世都有介山的说法。

但实际上《左传》只说文公把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并未说他具体的去向。不过,到了刘向《新序》中,又说文公寻找介子推不得,认为焚山能够逼他出来,介子推却不出而被烧死。这样一来,又将介子推被烧死明确归于文公之手了。

寒食的起源并非介子推?

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实际上一直受到学者批判,他们认为寒食古已有之。

一种说法认为寒食来源于上古禁火的风俗。此说起源于隋人杜公瞻,他在注《荆楚岁时记》中,引《周礼·秋官》中的“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并注“为季春将出火也”。唐人李贤注《后汉书·周举传》更是明确指出,禁火原因是因为龙星春天在东方出现,龙心为大火,先民害怕火气太旺盛,所以禁用民间之火。

所谓龙星,就是东方苍龙七宿;龙心,就是七宿中心宿的主星心宿二。因为在夜空明亮似火,所以被古人称为“大火星”,成为重要的天文星座。尽管今人都知道,天上的“火”与地上的火并不存在联系。但在古人的认识中,两者是能互相影响的。

历史学者庞朴赞同“禁火说”,但他认为,禁火是为了在大火星出现时改用新火。他还指出,《汉仪注》提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别火”“主治改火之事”,因为《太初历》重视冬至,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改火被移到了冬天。而在禁火至改火的期间,就只能寒食。但后来因周举等人的禁止,寒食由冬季移到五月初五,因为与端午冲突,最后才移回清明前。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来源于上古改火的风俗。此说起源于唐人李涪,他在《刊误》中引《论语》“钻燧改火”的说法,并提到《周礼·夏官》中的“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也就是说四季都有改火的习俗,只不过后来简化为春季。

历史学者裘锡圭也赞同此说,但指出四季改火来自战国阴阳五行观念,他认为改火确实存在于春季、夏至和冬至,但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火种烧太久容易引发人体疾病,不利于农作物成长,所以才出现了每年改火和寒食的习俗。

可见,不管是“禁火说”还是“改火说”,都认为存在禁火与改火的先后,而寒食就在此期间内。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庞朴指出,是太原人首先将禁火与寒食习俗,与纪念乡贤介子推联系起来;裘锡圭也指出,改火中有把人作为植物神灵烧死祭祀的习俗,寒食也是对死者的哀悼,而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的剧情,正与烧死人牲的过程相似,所以寒食才会被附会上纪念介子推。

总之,关于寒食节的真正起源,还存在较大的争议,这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更多文章

  • 晋文公为什么要助周天子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周天子,秦国,周王室,宋国,重耳,诸侯国

    晋文公重耳刚继位没多久,就有了一次露脸的机会,那就是周王室发生了动乱。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襄王,据说他的胞弟王子带与嫂子有私情,东窗事发之后恼羞成怒,居然与周边的蛮族联手,把周襄王赶走了,史称“子带之乱”。且不论这种记载的真实性有多高,但周王室爆发内讧显然是不争的事实,于是秦国和晋国都准备出手,帮助周襄

  • 晋文公如何从流亡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为什么不想与秦穆公交战?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重耳,楚王,骊姬,晋国,周朝,先秦,晋文公,秦穆公

    晋国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战国时期纵然分裂,韩赵魏仍然能够拥有那么强大的实力,那么晋国是什么时候强大起来的呢?晋国能够强大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晋文公。这晋文公可不是一般人,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曾经的流亡公子重耳。重耳能够称霸,与他早年的经历也有关。重耳其实远可以当一个公子潇洒的生活,就算不能继承

  • 城濮之战:若听楚王楚国必不败,若听晋文公晋国必不胜,解谜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重耳,晋国,楚国,齐国,先轸,晋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公元前632年年初,晋文公统率晋军主力逼近晋卫边境。他以曹共公当年对己无礼为借口征讨曹国,向卫国借道,为卫成公所拒绝。晋文公遂统兵绕道南河(即南津,今河南淇县南、延津县北)渡过黄河,接着乘机袭占了卫国

  • 晋文公在外流浪19年,到62岁才即位,执政5年就成为春秋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洋葱辣眼睛哦标签:重耳,齐国,晋献公,晋国

    公元前632年,由郑文公主持了一场盛大的践土之盟。在这场盟会中,以周襄王为首的重要诸侯均到场。这一次,按照周礼,周王室将“侯伯”这一称谓赐予晋文公,并赏赐晋文公勇士三百,红黑弓箭百千,兵车一辆。晋文公走向众诸侯中央,百年晋国霸业拉开序幕。晋文公何以用得短暂五年光阴走上霸主之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

  • 太原:晋文公艺术博物馆举行2023“国风晋韵·上巳风雅”文化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三晋在线标签:晋韵,国风,山西,晋祠,文物,太原市,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晋文公艺术博物馆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获得感、幸福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月22日,由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晋祠园林中心、龙山石窟博物馆和华辰纵横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国风晋韵·上巳风雅”文

  • 春秋晋国君权如何旁落,便宜了赵魏韩?晋文公这个决定一锤定音!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晋国,重耳,周幽王,分封,夷吾,公族

    春秋争霸的时代,晋国是绝对的主角。事实上,从齐桓公去世后,晋国就长期以中原霸主的姿态存在着。但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晋国却有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卿大夫执政,最后甚至直接被赵魏韩三家卿大夫世家所瓜分。要知道,春秋时代依然是分封制的天下,诸侯公族被分封执政才是最常见的现象,而晋国却没有公族,军政大权全部

  • 晋文公一死,晋人就在崤山伏击秦军,却不知四年后败给了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重耳,秦军,楚国,秦国,孟明视,先轸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他儿子晋襄公姬讙继位。在晋文公下葬的那天,送葬的队伍刚出晋都绛邑,就出现了一灵异事件:晋文公的灵柩内竟然发出了如牛吼般的叫声!众人都不知所措,此时大夫卜偃却突然出现,令众人下拜,说:“国君命令,有军机大事,将有西来之师侵入我国,伏击必将大捷!”这一灵异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 秦穆公:称霸送了五个女儿给晋文公,晋国却决定彻底埋葬秦国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偏爱枕惊鸿x标签:秦穆公,重耳,晋国,秦国,秦军,夷吾

    上回讲到晋文公称霸,这次我们来了解另一个大国---秦国争霸的故事。秦穆公上位后,任命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称为“二相”。以及他们俩的儿子,和西乞术同封为将军,称为“秦国三将”。此时秦穆公扶持上文提到的夷吾登基,但是夷吾做事不地道。1、答应如果上位后给秦国五座城池,没给。2、晋国旱灾,秦国支援

  • 晋文公重耳:可以公报私仇但绝不报恩,退避三舍是为了管理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齐国,秦国,宋国,晋国,历史故事,晋文公重耳

    图/来源网络公元前632年, 晋楚之间爆发了城濮之战。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大阵仗,因为决定了晋楚谁能称霸的大问题。所以,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就是晋楚这两个超级大国要争做中原霸主。小弟敢点火,大哥就敢火烧中原战争是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大战争要真得爆起来,还得有导火索。因为战争毕竟是要死人

  • 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是怎么来的?晋文公的三军六卿是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晋国,魏三家,齐国,三家分晋,韩魏,智氏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