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端午”学霸们首先会想到屈原,吃货们首先想到“粽子”,健身族首先想到“龙舟”,颜控一族首先想到“美甲”,养生一族首先想到“艾草”。
但是恐怕大家从来没有想到过“端午”的起源可能和屈原没有半点关系,只是人们一个善良的误会!
四种不靠谱的主流起源说
1、纪念说
纪念说,主要有四种:吴楚两地首先纪念屈原,其次是纪念伍子胥,江浙一带纪念曹娥,山西纪念介子推。
其中以纪念屈原流传最广,纪念说本身的多种说法,实际上已经变相的说明了纪念说的不靠谱。
在《史记》中司马公如此严谨的人,只说屈原怀石自沉汨罗而死。其他古籍资料也考证不出屈原是五月五沉江的,只能考证出大概是在夏天。
2、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 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同时也证明了端午习俗在屈原生前就已经存在。
3、恶日说
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夏至说
夏至说,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其他的还有勾践说,地腊说等。但以上各个观点都是不全面的,对于以上各说,大家在“百度百科”里搜索“端午节”即可了解,这里不再赘述。
我只说我的观点,我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周易》!
靠谱的周易起源说
《周易·系辞传》一开始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这一句中说的天地、尊卑、乾坤、卑高、贵贱、动静、刚柔等都是阴阳的概念,天、尊、乾、高、贵、动、刚等这些都是阳,地、卑、坤、卑、贱、静、柔等这些都是阴。
《周易》又认为数字有阴阳,《周易·系辞传》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也就是说单数为天为阳,双数为地为阴。
阳则动,阴则静,故而逢阳数要动,逢阴数要静。节日要搞各种公众活动,自然是动的,故而节日应设在单数月,我们一一来看。
一月一:即春节,过大年,自不必说。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重要节日,尤其是壮族,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节假日。也是中国很多地方庙会、踏青的日子。
五月五:即端午节。
七月七:即乞巧节。
九月九:即重阳节。
十一月十一:十一是两位数,而且十一月十一在冬至附近,相当于与冬至合二为一了。
其中,一、五、九是相对更加隆重和重要的节日,这些数字都在洛书图的中间一列!
《周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五 是一到十的中数,又是一到九的中位数,在洛书九宫中位居中央,显然是最重要的数字。
洛书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个端字不是开端、开始的意思,而是端正的意思,端午就是端五,就是正五,五在正中,岂会不正?
洛书“五”居正中,横竖斜加起来都是十五,所以十五也是个重要数字,故而道教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都在十五,中秋节也在十五。
“端午”又叫“端五”也叫“端阳”、“天中”
端阳 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阳数之正,自然就是五了;
天中 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天数的正中,那自然还是五。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自然是阳数中最端正的日子了。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现实意义是,进入炎夏,蚊虫滋生,易生疾病,故而挂艾草、饮蒲酒、沐兰汤以驱虫祛湿,预防疾病。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人,他的去世令善良的人们无比痛心,而他去世的时间又在端午附近,所以就把许多本来与屈原无关的端午民俗附会到他身上,这既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屈原的爱戴与怀念,又体现了我国人民敬忠疾佞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