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复兴本质上是一幻象,错过吴起变法最为可惜

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复兴本质上是一幻象,错过吴起变法最为可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4013 更新时间:2024/1/16 17:54:18

楚国首次遭遇灭国危机,与楚昭王密切关系,但实际上又与他不是太相关。楚平王在世时,在谗臣费无忌怂恿之下,强娶了原本嫁给太子建的秦女为妻,生下了楚昭王。其后又因费无忌的谗言,楚平王逼走了太子建,并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一家灭门,迫使伍奢之子伍员带着仇恨逃到了吴国。楚平王晚年,又下出了最为致命的一招棋——任命囊瓦为楚国令尹。囊瓦是楚共王时期的名臣子囊之孙;正因为子囊忠君爱国的名声,囊瓦才会被楚平王看中,当上了令尹。

可俗话说得好,“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会飞的也不一定是天使”。

虽然是忠臣之后,可楚平王死后囊瓦的权力无人制衡,他迅速迈向了腐化堕落。执政期间,囊瓦不但无辜杀戮贤良大臣,还肆意扣押盟国国君,令楚国政局日趋恶化。另一方面,逃入吴国的伍子胥则卧薪尝胆,长时间推动吴人伐楚,最终辅佐阖闾篡夺了王位,正式踏上了复仇之旅。

公元前506年冬,吴、蔡、唐三国大军突然行动,攻入了楚国。结果,昏庸无能的囊瓦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被吴人一举击溃,势不可挡的吴军一路杀入了楚国郢都!年仅十六、七岁的楚昭王被迫逃离了郢都,惶惶如丧家之犬,尝尽了四处流亡的苦痛。

以此而言,楚国首次遭遇灭国危机,是楚平王的失政造成:不但逼走了伍子胥,还错用了昏庸无能的囊瓦。所以说,这次国难虽然是发生在楚昭王执政时期,却可以说与楚昭王不太相关。毕竟,楚昭王继位时才六、七岁,远未成年。

不过,经历过这次国难后,楚昭王却快速成熟起来了。回到郢都后,在两位兄长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辅佐之下,楚昭王团结楚人、励精图治,最终死在了援救盟友陈国的征途上!在得知了楚昭王临终前种种行为后,连孔老夫子都对他赞不绝口:“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国君死后竟然能得到圣人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楚国政局完全摆脱了旧日囊瓦执政的阴影,开始踏上了复兴之旅。

楚昭王在前线去世,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为防止混乱,秘不发丧,迅速立越女之子章为王,是为楚惠王。楚昭王去世时,不超过三十五岁;所以楚惠王继位时,年龄肯定也不大,国事都由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二人主导。

虽然子西与子期兄弟俩对公室忠心耿耿,但由于执政理念上的缺陷,又给楚国招来了一场横祸。因为顾念兄长太子建儿子胜流亡异国他乡,子西在公元前487年将他招了回来。其后,子西又把堂侄封在楚、吴边境的白邑(今河南息县东),从此王孙胜被称作白公胜

白公胜回到楚国后,因为太子建当年是被郑人所杀,频繁向子西请求伐郑。子西虽然满口应承下来,却迫于形势,屡屡食言。白公胜见心愿不能达成,怒上心头。公元前479年7月,白公胜借伐吴大胜的由头回到郢都,当朝发起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一度挟持了楚惠王、试图改立国君!

令尹、司马纷纷被杀,楚王又被叛党挟持,刚遭遇灭国之祸不到三十年的楚国,再度面临一场巨变!

幸好此时叶公子高挺身而出,率领楚人迅速平定这场叛乱,才没让局势继续恶化。此后,叶公一人身兼令尹、司马两职,成为楚国历史上第二位非公族令尹。

然而,传统上楚国都是公族掌权;尤其令尹、司马二职,几乎没有非公族人士担任。上次非公族人士担任令尹,还得追溯到楚文王时期的南申国战俘彭仲爽。还没去世时,子西曾亲口说:“王孙胜就像是一颗鸟卵,我像翅膀一样护佑着他成长;况且我死之后,楚国的令尹、司马之位,不是王孙胜还有谁呢?”如果白公胜没有作乱,下任令尹就非他莫属。

因此,在强大公族势力的隐隐威慑之下,叶公子高很快就把令尹、司马让给了子西与子期的儿子。

楚昭王时期的令尹囊瓦,导致了楚国灭国之祸;楚惠王前期的令尹子西,一手促成了白公胜之乱;子西看中的未来令尹,又亲手主导了一场大乱。公族出身的囊瓦、子西、白公胜,混乱了楚国;治国之才不下于他们叶公子高,却被迫早早让位——楚国的用人唯亲,可谓根深蒂固!

虽然遭遇了种种混乱,可楚国的基业犹在。

此时,晋国六卿之乱后,诸侯纷纷叛离,霸业不保;吴国虽然称霸成功,但很快被越国背后偷袭,夫差身死而国灭;越王勾践灭吴后,虽然称霸东周,却无心越过江淮,向中原扩张势力。

整个东周都处在新旧势力交换的权力空白期,楚国趁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速度: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吞并了陈国;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又把迁徙到州来(今安徽凤台)的蔡国给灭了,报了当年灭国之祸的一箭之仇;公元前445年,楚国又灭了杞国(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领土越过江、淮,一直扩张到泗水边……。

如此迅速的扩张态势,看来楚国已完全脱离了春秋晚期、战国初的种种混乱局面,正式踏上了复兴之旅。

然而,接下来的历史表明,楚国复兴不过是一场幻象。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次年,楚国再度北伐,消灭了莒国。这也许是战国早期楚国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楚声王继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位列诸侯,三晋崛起,东周局势发生了巨变。这时,楚国莫名其妙地又一次遭遇国难:楚声王继位才六年,就突然死于盗贼之手,其后楚悼王继位成为国君。

从楚简王到楚声王,共三十余年时间,楚国发展都停滞不前,在列强竞争日趋激烈、三晋异军突起的战国时代,这无疑于逆水行舟。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三晋伐楚,攻入了桑丘(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西北);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国替郑国攻打韩国,攻占了负黍(今山西阳城西南);可两年后,三晋就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中牟南)大败楚军。大梁之败,令楚国损失巨大。为避免腹背受敌,楚悼王被迫以丰厚的财物贿赂秦人,与秦国讲和!

号称东周第一大国,却对分裂后的三晋屡屡战败,这深刻地证明了楚国的大而不强。楚惠王时期楚国的复兴,仅仅是趁列强发展的间隙期欺凌弱小,并不是楚国自身的肌肉变得更加强壮了。从这一角度而言,楚国在战国初的复兴,不过是个虚无的幻象。

对比楚国,三晋虽然分裂了晋国,但分裂之后韩、赵、魏却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应对分晋后的种种挑战,三晋的统治者积极变法图强,令新生的三晋相比笨拙的楚国,更显现出一派生机。在三晋中,魏文侯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坚持任贤用能,团结韩、赵二国,令魏国国力不断增强,坐上了东周霸主之位。

长期缺乏变革的楚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三晋,岂能不落下风?

楚国屡屡战败,执政的楚悼王也意识到了危机,也开始积极寻求改变。

刚好此时魏国发生大变故,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继位后,对父亲留下的诸多大臣都不再信任。其后在公叔痤挑拨离间下,吴起被迫出走魏国。

早就听说过吴起盛名的楚悼王大喜,派人将他迎入了楚国。楚悼王先任命吴起为宛地(今河南南阳)之守;一年后,又提拔吴起为令尹,让吴起成为楚国史上第三位异族令尹。

当上令尹后,在楚悼王全力支持下,吴起果断地开始变法。

楚国的强盛,是得益于春秋初期的县制改革;但楚国的衰落,却是由于宗族势力过于强大,阻碍了大多数“楚材”的仕途晋升空间。针对这一弊端,吴起首先提出了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分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以抚养战斗之士。

其次,楚国虽然号称东周第一大国,人口众多,但楚军士卒的军事素养并不高。后世张仪曾如此评价楚兵:“士卒虽然众多,但大多容易溃败,难以打硬仗”。曾经建立起“魏武卒”的吴起,又在楚国推出了“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强兵之策。

其三,楚国阶层固化严重,大小官员人浮于事。为此,吴起提出取消及减少各级官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节省下来的费用用来选拔和训练士卒。

最后,参考李悝变法的成果,吴起提倡“明法审令”,禁止一切游说之士干扰新法。

吴起变法,处处针对楚国弊端,对于逐渐显现出颓势的老牌霸主楚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吴起担任令尹期间,楚国一度北却三晋,南平百越,西伐秦,显现出复兴的态势。

眼看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最大的意外却突然降临了:吴起刚当上令尹一年,楚悼王就不幸去世。那些利益受损的楚国公族趁势发起叛乱,攻杀了吴起!楚国的变法历程,被迫中止。

吴起变法虽然意外中止,却让楚国其后三代都享受到了变法的成果。楚怀王时,楚国一度凭借实力被列国公推为“纵长”,率领诸侯与秦国对抗。

不过,从战国中、后期屈、昭、景三族左右了楚国政坛来看,公族势力已再度崛起,楚国很快就踏上了阶层固化的老路。这令楚国难以吸引到东周最为优秀的人才,在与秦国的竞争中逐渐落在了下风,再也无法抬头。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强大的楚国明显经历了数次波峰与波谷。每次波峰的到来,都让人看到了楚国复兴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波谷,却令人清醒地发现,楚国还是原来那个楚国,肌体并未发生质的变化。每次楚国的“复兴”,都是旧日腐化的公族势力在各类内外患难中被清洗、新生公族势力借机努力壮大自身的结果;一旦新生公族势力发展到了天花板,楚国随之又跌入了谷底。每次复兴都未能突破制度化的桎梏,这样的复兴,其本质就是一种幻象。缺乏了对宗法制的彻底变革,令庞大的楚国难以在县制改革成功后再上一个台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悲哀?

所以说,错过了吴起变法,楚国也就错过了自己的未来——这也许是楚人最为可惜的一次抉择吧?

标签: 楚国秦国吴国魏国吴起公族

更多文章

  • 吴起那么大能耐为什么混不成一把手,只因这人说了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吴起,魏国,齐国,李克,魏文侯,孟尝君,春秋战国

    国人要是想说,某人能带兵打仗,就会夸他是“孙吴再世”,孙是孙膑孙武,吴就是吴起。吴起虽然因武力值特高而著称,但其实他学的是儒家,是孔子徒孙曾申的学生。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又担心他是齐国的女婿,不靠谱。于是,吴起就杀掉了妻子,争取了这次当大将的机会。吴起大败齐军

  • 一代名将吴起之死:是死于政敌仇杀,还是情商太低?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说故事标签:吴起,魏国,魏文侯,秦国,魏武侯,楚国

    名将吴起的死因,直接原因是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了权贵,老楚王去世后,靠山倒了;根源还在于吴起性格太耿直,情商太低。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了权贵,老楚王去世后,被射杀在楚悼王尸体上吴起到楚国变法,是被迫离开魏国的。魏文侯在位时,四处招贤纳才。吴起从鲁国跑到魏国,由于名声太差,魏文侯开始很犹豫;在李悝的建

  • 白起和吴起为何被踢出武庙?含金量这么高,武庙为何无容身之所?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白起,吴起,秦国,武庙,魏国,张良

    在中国古代,要问军事成就最高的是哪几位,很多人第一想起的就是“武庙十哲”,这里面细数了从周朝时期到唐朝的十位杰出的军事家,以“武圣“姜子牙为主祭,依次左右两列排开。虽然历史上很多人对于“武庙十哲”的排名有所争议,可是这几人毕竟都是各领风骚的一时豪杰,比如张良带兵不如韩信,可是他的胜在谋略,“汉初三杰

  • 吴起被叛军追杀,临死前他想出一个狠招,借他人之手除掉仇人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吴起,叛军,大军,秦国,士卒,追杀,春秋战国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驾崩,吴起听说后撇下十万大军,发了疯般地往郢都赶,两天两夜不吃不喝,累死四匹烈马,终于在第三个黎明到来的时候,他看到了郢都那高高的城楼。看到楚王尸体后的良久,吴起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不和大军一起回都城呢?”问了几遍,吴起猛然醒悟,大叫了一声:“不好!吴起死矣!”他意识到自

  • 吴起县司法局吴起司法所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法治吴起标签:王奇,法律,司法局,矛盾纠纷,吴起司法所,人民调解员

    为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作用。5月25日,吴起司法所组织召开了人民调解员暨法律明白人培训会,集中对14个行政村28名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会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郭文远,结合身边常见纠纷案例,就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

  • 吴起、孙武、白起、孙膑,4位没有败绩的战神,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吴起,孙武,孙伯灵,白起,秦军,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顶级名将,比较特殊的是吴起、孙武、白起和孙膑,他们一生从无败绩,且对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贡献卓著。孙武留下了《孙子兵法》,孙膑留下了《孙膑兵法》,吴起著有《吴子兵法》,白起虽然没有兵法著作,但他一生百战百胜,也是一位出色的战神。吴起、孙武、白起、孙膑,都是我国历史上顶级的军事

  • 吴起深得楚王信奈,为何结局凄惨无比?你看看他动了多少人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凝视他呀标签:吴起,田忌,齐国,乐毅,魏国,燕昭王

    熟悉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东方六国,即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个大国,每一个都不容小觑。在这些国家里,出现了无数英勇无敌的名将,其中不乏大家曾在语文课本中学到过的人物,他们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付出了无数汗水与鲜血。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其中三位大将,感受一下战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无畏与热血,他们分

  • 吴起为受伤士卒吸脓,士卒母亲却为此嚎啕大哭,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吴起,齐国,士卒,领兵,兵将

    古代各君王或者势力主为了争夺地盘,常常会派出军队展开大战。这个时候,领兵作战的大将若想取得比较突出的功绩,那除了要懂颇多的军事知识,以及拥有颇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外,还得尤为注意对自己率领的兵将好一些。要知道,只有他们对兵将们足够好了,兵将们才乐意为他们卖命。毕竟那个时候兵将们之所以入伍当兵,并非都是为

  • 孙武:柏举之战歼灭20万楚军,但综合实力不如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孙武,吴起,阖闾,吴国,伍子胥

    前512年,孙武拔出佩剑,处死吴王的2位妃子,其余178位宫女便老老实实地听从指挥,按照兵法要义进行训练,再也不敢无理取闹。接下来,孙武训练3万精兵,在柏举之战中全歼20万楚军,将春秋霸主楚国拉下来,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雄主,威震一方。孙武,齐国人,田氏家族的后裔,因祖先有功,被齐侯授予“孙”氏。春秋

  • 杀妻求将,频繁跳槽,多面战神吴起不过是可怜的工具人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吴起,魏国,齐国,魏文侯,资治通鉴,鲁国

    一部《 资治通鉴》,帝王读出了驾驭统领国家之术、寻常人读出了为人处世之道,所谓大道至简,简短的故事,却能让人深思,这就是史书的魅力。公元前440年, 吴起出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卫国。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国力弱小却国运绵长,是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而且是当时最大的“人才输出国”,为战国提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