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记载中的美女西施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容貌是不是她们之中最漂亮的呢?我认为不是。
西施与王昭君、貂婵、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把西施列为四大美女之首,我认为这种排列与容貌无关,而是按年代排序,也就是说,把西施列为四大美女之首并不是说西施的容貌比另外三位美女出色,而是她出生的年代早于她们。
西施究竟有多美,我们没有见过,不过她的美能让水中的鱼忘记了游动而沉入水底,这就是"沉鱼"的由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沉鱼"说的就是西施了。那么"落雁、闭月、羞花"则分别说的是王昭君、貂婵和杨玉环。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也就是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临浦镇苎萝村。大部分史料上说,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这种说法未必是真,因为施姓人家不可能只有夷光一人,同住西村,为何单单只有她才叫西施呢?朋友们看到这个地方或许会说我这不是"抬杠"吗?其实我也觉得自己的这种疑问有"抬杠"之嫌,但并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我认为,西施之名定然是后来才叫起的,最起码要在她助越灭吴之后。
然而,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西施其人呢?虽然有些史料上把西施的有关身世说得很具体,但大部分都是野史或传说,正史上几乎找不到有关西施的任何记载,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上对西施也是只字未提。这样一位对越国消灭吴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影响历史,而且家喻户晓的女性,司马迁缘何不把她写入《史记》?是不是司马迁也对西施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呢?
有人认为,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管子·小称》)毛嫱是和西施处于同一时代的美女,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宠姬。这是西施出现在书面上的最早记录。然而《管子》的作者是春秋齐国名相管仲,而管仲则是生在在吴越之战以前几百年,何以知道西施之名?事实上,一般认为《管子》一书是战国秦汉时人托伪之作,因为其中所述有很多事情是发生在管仲以后。所以《管子》中有关西施的内容不足为证。
《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却没有对西施的较详记载。
那么,西施的故事又是怎样流传开来的呢?这要归功于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这两部野史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把一位平常的乡村女子卷进了历史的风云,成为吴越争霸中的一种软武器。
范蠡与西施真的会有爱情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关西施的文字和文艺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基础上,经过发酵、酝酿、增饰和再创作而形成的,不过从一些地方志,比如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等记载上看,西施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
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一巨大方石,上镌"浣纱"二字,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浣纱石现在已进入《中国名胜辞典》条目,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浣纱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纱亭,又修建了游步道和栈桥,还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西施浣纱处"。
西施之美是如何被人发现,又是被谁发现的呢?史籍史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有人认为是计然发现的,也有人认为是文种找到的,而流传最广、文艺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认为范蠡发现了美女西施。但这种说法也只限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吴越春秋》也没有说明到底是谁发现了西施,只是说:"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这里的相者想必就是会看相的人或者是懂得欣赏美的人。这一发现不仅成就了西施,而且还成就了另一位美女——郑旦。
然而史料中更找不到关于郑旦的任何记载,文艺作品中,郑旦也只是作为西施的一个陪衬人物罢了,更无法追究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郑旦其人了。这个问题,且留给史学家们探究去吧。
持范蠡发现西施这种观点的人,大都相信范蠡和西施之间有一段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是说范蠡在苎萝村发现西施的时候,两个人竟一见钟情,相互爱慕起来。其实这个故事是经不住推敲的,或许这只是民间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勾践继越王位后范蠡由文种推荐做了越国的相国时,已经四十多岁了。而西施是在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越王选中,这时范蠡已经五十多岁。而西施作为一个少女,史籍中虽然没有没有对她生卒年月的详细记载,那时最多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在当时几乎可以做范蠡的孙女了,她真的能够爱上这个半拉老头吗?我想是不会的。所以,我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范蠡和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是不管怎样,越国找到了美女西施和郑旦,他的灭吴计划可以继续进行了。然而越王勾践宠爱的一位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作为民间一个极普通的卖柴女,她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也就是美貌,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这样描述:"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我们可以想象,西施在这三年之中,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卖柴、浣纱之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之间,均显现出体态之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然后,越王又对她进行了包装,为她制作了华丽而适体的宫女装束,这才进献给吴王。
那么,是谁把西施送到越国去的呢?
范蠡和西施在入吴的路上私通,还有了孩子?
这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文种送去的,《越绝传·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中写道:"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文种献之于吴王。"这种说法在《周朝秘史》第八十三回中也出现过,"又选美女五十人,内有一美女名西施者,乃西海滨渔家之女,……修表令文种带入东吴奉献,文种领贡物浮江而至。"
另一种说法则出现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中:"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这两种说法我们相信哪一个呢?
文艺作品中大多都侧重于范蠡送西施入吴的说法,这样做也许与范蠡与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有关。
《汉唐地理书钞·吴地记》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据说是范蠡在送西施入吴途中,两个人竟然私通,并生下一个儿子。从越国的都城会稽到吴国的都城吴城,距离并不太远,却不知为什么竟然走了三年,慢得简直像蜗牛一样了。等到了越国边境现在浙江嘉兴县南的一个小地方,孩子已经一周岁,能够叫爹娘并能说些简单的话了。
因此后人便在那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取名为"语儿亭",用来纪念范蠡和西施之间的爱情结晶。这简直就是纯粹的野谈了,也只能作为读史的一种佐料,姑妄听之罢了。
西施、郑旦等人到了吴国,"吴王大悦"(《越绝书》),简直神魂颠倒,欣然接受。伍子胥显然看出这是越国的阴谋,赶忙进谏:"不可,王勿受!"(《越绝书·越绝内经九术》)
伍子胥说:"臣听说五色可以令人眼睛不明,五音可以令人耳朵不聪。夏桀被商汤取代而灭亡,商纣周文王取代而灭亡。大王今天如果接受了越国的这些美女,以后必会遭殃。臣还听说越王勾践昼夜不停地处理国事,聚集了数万计的敢死之士,他若不死,他的灭吴的心愿一定会达到。而且越王勾践做事诚信仁义,能听劝谏,广进贤士,他若不死,定会成就他的名声。臣更听说越王勾践夏天穿毛裘做的衣裳,冬天披葛布做的衣裳,以磨炼自己,这个人如果不死,必定会成为我们的死敌。臣听说贤士是安邦治国之宝也;美女是祸国殃民之害。夏因末喜而亡,殷由妲己而亡,周幽王因褒姒误国,这些例子,大王不能不以之为鉴啊!"
吴王哪里能听得进去,于是接受了西施、郑旦等美女。
夫差得了西施、郑旦等越国的美女,其淫逸之心越发不可遏止。据六朝时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描述,吴王夫差在建好的姑苏台上,另外建了一座春宵宫,经常在这里与西施等宫女彻夜欢饮,为此还造了一个能装千石(古代重量单位。《汉书律·〈律历志〉上》:"三十为钧,四钧为石")酒的大酒缸。夫差又在宫里修建了一个水池,取名为天池,天池中又造了一艘青龙舟,青龙舟中设置了很多妓乐,夫差每天在这里与西施嬉戏。
除此之外,吴王在宫中又修建了两处淫乐的地方,一处叫海灵馆,另一处叫馆娃阁,用铜作瓦沟,美玉作栏杆,门户楹栏,都是用珠宝玉器装饰来。其华丽之极,不能用文字尽述。夫差从此沉湎于酒色之中,陶醉在靡乐声里,终日面对的是娇媚的笑脸和风情万种的舞姿,这无疑也加快了他走向灭亡的步伐。
然而吴国的灭亡真的是西施一手造成的吗?
西施给后人留下的种种疑团
有人把吴国的灭亡归咎于西施,说她是红颜祸水,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有时我们真的不想把"红颜"与"祸水"联系在一起,可是这两个词却偏偏就有了联系。这种联系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也有各样的文字流传下来。
就古书上有记载的,诸如夏朝喜听"裂帛"之声的妹喜,商代制造"炮烙"之刑的妲己,周朝引出"烽火戏诸候"千古笑谈,留下"一笑倾国,再笑倾城"无穷思索的褒姒,春秋时期"色媚吴王"以助勾践复国的西施,唐朝"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的陈圆圆,等等等等。这些"红颜",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除了西施在后人眼中还有些光彩之外,她们大都在历史的兴衰与王朝更替中承担了过重的罪名,因而也抹杀了她们所有的"红颜"色彩,只剩下"祸水"的名声。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知道,任何朝代的兴亡都有它的政治原因,而把这种兴亡的责任归咎到一个女子头上,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些"红颜"也有充当了"祸水"的可能,但她们绝不能担当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灭亡的主要责任!正如苏秦在《六国论》中所说:"亡六国者,非秦也,即六国也。亡秦者,亦秦也。"国家的兴亡是统治者自己的责任,最起码要负主要责任。
不过,对于西施,后人大都寄予无限同情和赞誉,说她深明大义,为了越国的前途和利益忍辱负重,舍身入吴,成就了她一世美名。其实我认为,后人有点太抬举她了。西施的所谓美名,大多是后来的文艺作品强加给他的,这只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寄托。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美少女,难道她不向往那种平静而自由的生活?不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吗?封建势力之下,西施无法抗拒,所以她的美名是不是也有她的太多无奈呢!
吴国灭亡之后,西施也随之销声匿迹。对于她的结局,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她死了,有的认为她还活着。认为西施在灭吴之后还活着的人,似乎带着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找到西施,带着她逃入太湖,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的云水之中。
这当然是最美好的结局了,同时也是人们最期望的结局。这一结局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最大,也是一些文艺作品最为认同的。
认为西施在灭吴以后死掉的,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西施因愧疚而自缢。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更对不起范蠡,在这种异常矛盾的心理压抑之下无法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但这种结局往往是出现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不足为信!
第二类就是沉江或沉湖,而大部分都倾向于"沉江"的说法。因为"沉湖"的说法认为是范蠡把西施沉入太湖中去的。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这种说法未免残忍,也与范蠡与西施之间的"爱情"之说也是相悖的。
无论"沉湖"还是"沉江",关于西施被"沉"而死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的《墨子·亲士篇》中:"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或湖遇害的。
而把西施沉江或是沉湖的"凶手",除范蠡外,还有吴国人。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吴人之外又有勾践。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
勾践之外还有越王后雅鱼,据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也是这种说法。
这才真的叫做"众说纷纭",用俗语来说就是"各说各有理"。看来,围绕在西施身上的谜团还真的一时无法解开。无论她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无论她是随范蠡而去还是被沉江或是沉湖,西施都将成为一朵浪花,淹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