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懂范蠡之后才知道,聪明人都应该懂这7个人生智慧

读懂范蠡之后才知道,聪明人都应该懂这7个人生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2806 更新时间:2024/1/21 5:35:42

作者:大黎

昨晚临睡前忍不住想看点历史故事,于是翻开了《史记》,正好看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这一部分,看完之后心里对范蠡充满崇拜之情。

笔者虽然还没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解透彻,也知道像范蠡这般辅佐君王打完天下之后还能全身而退的人并不多。

所以,带着对范蠡的崇敬,笔者从他的故事中总结了7点人生智慧,与君共勉。

01大能者首先看重“德”

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战争中被刺伤了脚趾,最后不治身亡,临死前让儿子夫差为他报仇。

阖闾死后,夫差勤恳练兵,准备一雪前耻,被越王勾践知晓后,勾践准备先下手为强,在夫差行动之前发兵攻打吴国。

这时候范蠡站出来说:不行。他说率先发起战争的行为背德,会遭天谴。勾践不信,说他已经决定了,就这么干!

最后勾践大败,带着五千残兵躲进了会稽山,让文种去吴国求和。

开战之前范蠡就提出,兴战背德,劝勾践不要做这种下等事。这件事放在君王身上的道理是打仗不能凸显德行,君王没有德,老天就不会支持他;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挑起争端和矛盾的人不占理,不讲理的人也不能让人服气。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都是这个道理。

虽然这么说并不全面,但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和平,从不刻意挑衅,也是有德的体现。

在一个有德的国家做一个有德的人,也是一件幸事。

02忍字头上一把刀

会稽山大败后,勾践对范蠡说,我后悔没有听你的,你快给我出出主意,接下来怎么办?

范蠡劝他,你赶快派人带着礼物去求和,如果夫差不接受,你还要自己为奴为婢去服侍他。

这种要求乍一听还挺过分,但勾践采纳了,派文种带着珠宝美女去吴国求和。

勾践被困会稽山的时候,是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很失意,也很迷茫,心想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

范蠡就劝他:

商汤被困在夏台,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由此看来,我们现在的处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呢?”

勾践也听懂了。

范蠡两次劝勾践,都是让他忍辱负重,让他低头。

第一次劝,让勾践做足失败者的低姿态,强调谦卑恭敬,就算亲自去侍奉吴王也得去。

第二次劝,借古通今让勾践重拾信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实力不允许的时候,就不要贸然出手。

忍字头上一把刀,该低头时就低头。

但是忍不代表堕落,而是厚积薄发,等待时机。

03言行一致

后来在范蠡和文种的周旋下,吴王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到了越国。

终于回到家乡的勾践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拒绝了,他说:

“用兵打仗这种事,文种比不上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比不上文种。”

范蠡一句话点明了自己擅长的和别人擅长的,有自知之明又懂得扬长避短。

战败后的越国正是需要安抚百姓和士兵,修生养息的时候,这方面文种比较擅长,所以范蠡拒绝了勾践的提议,反而推荐文种管理国家政务,他跑去吴国当了人质,两年后才被放回来。

然而,当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几年终于打败吴国之后,夫差派公孙雄来求情时,勾践不忍心,想要放过吴国,这时候,范蠡站出来力劝越王不能心软,越王还在犹豫,范蠡当机立断鸣鼓进军,赶走了使者公孙雄。

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夫差自杀。

两相对比,范蠡确实证明了他自己所说的话,他更擅长用兵打仗。即使在危难时刻,他也言行一致。从他选择前往更加危险的吴国做人质,而让文种留在了暂时困难但相对安全的越国帮助越王管理政务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品质。

04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年越国败于吴国时,伍子胥也曾劝过吴王不能放过越国,但是夫差没听;二十二年后历史重演,角色互换,变成了范蠡劝越王不要放过吴国。

范蠡和伍子胥,都在重要时刻提出了正确的建议,但伍子胥遇见的是吴王夫差,而范蠡遇到的是越王勾践。

但历史这玩意儿,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根据《史记》上记载,伍子胥劝了夫差三次。第一次是越国战败后求和,伍子胥说“不要答应他”;第二次劝是吴王准备讨伐齐国,伍子胥说“越国对于吴国是心腹之患,而齐对于吴来说,就像一块疥癣”,劝吴王先伐越;第三次劝是越国向吴国借粮,伍子胥说“不要借”。

但是,这三次吴王都没听。吴王不听,伍子胥也没办法,只能说“你不听我的劝谏,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而后来越国战胜了吴国,勾践也准备放过吴国时候,范蠡直接赶走了使者,根本不给勾践做出错误决定的机会。

相较起来,伍子胥劝谏不了就放狠话,范蠡则直接动手。

这二人行事风格不同,也是他们最后结局截然相反的原因之一。

05有舍才有得

越王称霸之后,范蠡就离开了越国去了齐国,但是文种还在朝为官。范蠡就给文种去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还不离开是想干嘛,等着被煮被烹?

文种:我不信。

于是,文种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范蠡确实是有大智慧的人。跟着越王卧薪尝胆二十几年,在越王成功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功成身退,不留念权势,也不功高盖主,懂得盛极必衰,舍得权力地位,而且看起来一点都不留念,还记得劝一劝昔日的战友,你也该走了。

心境通透豁达至此,光是“舍得”二字,范蠡就已经做到极致。

范蠡来到齐国,更改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带着儿子做生意,结果生意越做越大,存款达到了几十万,齐国人还让他做了国相。

范蠡说他做官的时候位极人臣,做生意又赚了这么多钱,盛极必衰,再不收敛就要倒霉了。

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去了陶地,又换了一个外号,自称“陶朱公”,重新开始经营生意,没多久存款就比以前还多。

范蠡的这一系列行为无疑令人望其项背。他做什么成什么,成了也不贪念,该舍就舍,舍完之后总能得到更多。

有舍才有得,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能做到范蠡这一步的不多。

06以退为进

范蠡要离开,总要先跟老板说一声吧。看他如何跟老板辞职,也是一门学问。

范蠡写了一封辞职信给越王说:

“君王忧愁臣子就该劳苦,君王受辱臣子就该死。以前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雪耻,臣请求您对于会稽之事赐我以死罪。”

这段话很有意思。范蠡跟着勾践不辞辛苦二十几年,不喊苦不喊累最后将勾践推上霸主地位,现在成功了,反而求死。勾践不是个昏君,肯定不会同意,不仅不同意,还要让利,才能让天下人认为他是个知恩图报的君主。

勾践说:我不仅不会杀你,还要和你平分越国,你要是不答应,我才要治你的罪。

这种客气话范蠡当然不会信。好吧,既然你不杀我,我也无意瓜分你的江山,你就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吧。

越王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于是,范蠡就收拾东西漂洋过海离开了越国,再也没有回去过。

当时的勾践已经称霸,范蠡要是还留在他身边无疑会让他的地位受到威胁,却不想范蠡这么识趣。

如果范蠡直接说自己要走,越王如果直接点头如何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而范蠡用了一招以退为进,不仅表达了他无心权势的心意,还为越王创造了顺水推舟的机会。

想必越王心里对他是满意极了吧。

后来,为了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小气的君王,勾践把会稽山封给了范蠡当封邑,就当作纪念吧。

07人性的弱点

在陶地的时候,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关押在楚国。范蠡让小儿子带着千金去救,结果被大儿子阻止了。大儿子说弟弟犯罪,父亲不让大儿子去救反而让小儿子去,这不是等于告诉世人他不孝吗?

大儿子以自杀相要挟,最后得偿所愿顶替了小儿子。

出发前,范蠡写了一封信让他交给老朋友庄生,并且嘱咐他钱送给庄生之后就听从他的吩咐,不要忤逆他。

大儿子嘴上答应了,私底下又带了几百金在身上,到了楚国后,按照父亲的嘱托将千金交给了庄生,却违背庄生的嘱托悄悄留在了楚地,带着另外几百金去贿赂其他达官贵人。

庄生进宫见了楚王,对楚王说星宿转移,对楚国有害,必须要施行仁义才能免除灾害。楚王很信任庄生,决定大赦天下。

这个消息被达官贵人传到了大儿子耳中,他心想,既然要大赦,弟弟肯定就会被放出来,那一千金岂不是白白送给了庄生,于是,他找上了门。

庄生本就廉洁,之前还对妻子说过,将来要找机会把这些钱还给陶朱公。如今朱公长子再次登门,言语间委婉地表示要把钱拿回去,这对庄生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再加上他不听劝阻,还留在楚地,更是打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庄生的体现。

庄生自觉受辱,再次进宫见了楚王,把朱公二子杀人,长子贿赂官员的事情告诉了楚王。意思是,如果现在大赦,天下人会以为你是为了朱公二子专门颁布的政令,和原本施行仁政体恤国人的出发点相悖。

楚王当然不能让人污染自己的名声,大怒之下派人先杀了朱公二子,次日再颁布赦免诏令。

结果,大儿子最后带着弟弟的尸体回了家。

看见二儿子的尸体,朱公妻子和乡邻都很悲痛,但是朱公却说,他早就知道大儿子只能带回二儿子的尸体。

他说,他之前之所以让小儿子去,是因为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很富裕,小儿子没吃过苦,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不会吝惜钱财;但大儿子从小跟着他吃过苦,知道生活的艰苦,对金钱也看得很重,舍不得花钱。

所以,大儿子去只能带回弟弟的尸体。

有时候优点也会变成缺点,就像大儿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到了这里反而成了杀死弟弟的利器,小儿子的不知人间疾苦反倒更加适合做这件事。

范蠡把事物的正面和侧面,人性的弱点把握得很透彻。

如果说范蠡是老板,儿子是员工,那么范蠡无疑是一个懂得如何用人的老板。

可惜儿子始终是儿子。

标签: 范蠡勾践吴国夫差越王

更多文章

  • 从财神范蠡的理财观看股票投资

    历史解密编辑:股市动态分析杂志标签:范蠡,巴菲特,财神,感冒药,股票

    本文作者 | 胡语文 图片来源 | 摄图网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春秋时代的大师计然对于商品周期规律的把握可见一斑。虽然计然的名气可能不那么大,但他的学生范蠡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范蠡之所以被国人尊为财神,不仅仅因为他会理财赚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为国为民的士

  • 历史上范蠡封神之路的由来,范蠡被编织出来的圆满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简单地活着标签:范蠡,吴国,勾践,伍子胥,齐国,夫差

    曾有一个著名学者说过:“一个民族顶礼膜拜的对象,会告诉我们这个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确实如此,偶像的身上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设计能力和道德高度,寄托了希望和理想,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衡量价值取向的一个标杆。在今天代表着西方文明起源的希腊的著名阿波罗神殿大门上,仍镌刻着一句闻名遐迩的谕示:“认识自己

  • 范蠡急流勇退劝文种离开,勾践不可共享福,他是如何看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范蠡,夫差,文种,吴王,周朝,先秦,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都是春秋五霸之一,两国的战争历史也成了后人们的佳谈。越国和吴国都处在江南地区,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互有胜负,最终凭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恢复国力,一战灭掉了劲敌吴国,为自己报了仇。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复国灭东吴,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上大夫文种,另外一个是范蠡。两人一

  • 范蠡为施“美人计”,把自己的恋人西施送给吴王夫差,结局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范蠡,西施,夫差,吴国,吴王,周朝,越王勾践

    春秋末年,越国与吴国争斗不休。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投降被俘,沦为吴国人质,卧薪尝胆数十年后才被放回了越国。勾践一回国后,就召来了臣下范蠡,与他商议如何一雪前耻。而范蠡向勾践献上了“美人”,将美人西施赠予吴王夫差,而这迷惑了夫差的西施可是范蠡的女人。勾践投降,卧薪尝胆在《甄嬛传》中有这样

  • 【上金谷文集】黄老板的生意,真的是范蠡抢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银子,黄老板,陶朱,范蠡,铺子

    黄老板探查陶朱公春秋时,南溪江村边有家姓黄的商铺,生意十分红火。后来有个叫陶朱公的在东边碧莲山下开了个陶家商铺。黄老板差点儿没笑掉大牙:“那儿后边是山,前不靠村,左右无邻,等着自磨丧吧!”“自磨丧”是句土话,就是等开不下去了,自己关门。谁知,陶家商铺开门后却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倒是黄家铺子门可罗雀,

  • “西施”可能并没有随范蠡乘船归隐,而是归越后被沉江了!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西施,范蠡,夫差,吴国,吴王,小说家,越王勾践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记载:“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yù)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罗榖:罗,罗衣。榖【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聲,今“谷”,可能是百谷的总称。这话话意思是,越王勾践派使者在越国内,苎萝山找到鬻薪之女

  • 古人的理财之道:进可做大官,退可做首富的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华夏基金标签:范蠡,勾践,巴菲特,吴国,商机

    小夏:大华,你说在古代一般人能够活多久呢?大华:我猜应该是四、五十岁吧,古人的年龄观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算是很罕见的高寿老人。小夏:那我们今天的男主角不得了,传说他活了八十八岁。大华:是谁?八十八岁在现代社会也算是高寿了。小夏:他就是春秋时期文武双

  • 名人故事范蠡救子

    历史解密编辑:尘埃未浅标签:范蠡,楚王,夫差,齐国,王上,庄生,小说家,名人故事,越王勾践

    #历史开讲#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名大功臣,他在辅佐越王打败吴王夫差,报仇雪恨之后,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之人,于是激流勇退,免去了杀身之祸。范蠡离开越国之后到了齐国经商,因为他头脑聪明,曾经三次发了大财又把钱财都送给了生活贫困的朋友和远亲。但后来他还是积攒了一大笔财富,于是在陶邑定居下来,

  • 西施下场如何?到底是和范蠡隐居,还是被吴国士兵泄愤沉水?

    历史解密编辑:九厘米的雾秋千索标签:西施,范蠡,吴国,勾践,夫差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本名叫施夷光,是浙江省诸暨市人。沉鱼落雁中的“沉鱼”就是形容西施——她在河边洗衣服时,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害羞地不敢直视,只能潜水水底,故有“沉鱼”一说。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落败,卧薪尝胆之余,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

  • 范蠡问:“西施如何处置?”王后说:“红颜祸水,还是沉入江中吧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范蠡问:“西施该如何处置?”未等勾践发话,王后雅鱼急忙说道:“红颜祸水,还是沉入江中吧!”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当时她住在苎萝山下靠西边的村子里,其实是西村姓施的女子,这才有了“西施”之称。西施虽然人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但是却家境贫寒,西施从小就承担起了不少家务,经常在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