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出尔反尔!?
小高报怨:当初老板许诺,如果搞定某大客户,他给我翻倍的提成。结果我搞定大客户之后,老板又说现在公司困难,说一堆理由,把以前许诺放屁不算。当然,老板说得好听,不会忘掉小高的贡献,等将来公司情况好转,一定补发云云。小高气愤的问:老板当初许诺是不是一开始就在欺骗他?
答案是:不一定!老板一开始未必是想欺骗小高,出现这种结局是人的“二心”作怪。
一、刘邦真心真意的许诺,又真心真意反悔
不仅小高有这种遭遇,历史也屡见不鲜。刘邦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于是发狠说,我要把关东以外的地盘拿出来,封赏给能帮我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人。张良就讲,大王要是真愿意拿出关东以外的地盘来封赏,那么可用黥布、彭越,韩信三人,这三人必定可以帮你夺得天下。
后来黥布,彭越,韩信果然都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不世之功。题外话:韩信之所以一攻下齐国就急切的想要刘邦封他做齐王,不是没有根源的——既然你做过许诺,那么我韩信现在攻下齐国,你封给我不是应该的吗?
但是刘邦夺得天下后,并没有兑现承诺,相反,黥布,彭越,韩信三个人都被以反叛的名义除掉了。
人都是有二心的。所谓二心,就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形势的变化,利益的浮动,人心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老板当初的许诺是真心的发出的,而后来反悔也是真心的。这跟男女恋爱一样,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绝对真心,反目成仇的时候也绝对真心。
二、赵匡胤:要做叛徒,但必须是忠臣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门的守门的将军,严守城门,拒绝让他进城。赵匡胤没有办法,就转到封丘门,封丘门守关将军见赵匡胤大势已成,守门是守不住的,不如早早投降,立他一功,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封丘门守门将军老远就打开城门,欢迎赵匡胤进城。
当赵匡胤即帝位以后,封丘门守门将军很高兴,觉得自己立下大功,一定得到封赏,他万万想不到,等来的却不是嘉奖令而是催魂符——赵匡胤下令将他处决。反倒是那个不让赵匡胤进城的陈桥门将军,得到了奖赏。
在赵匡胤看来,你可以轻易背叛别人,难道就不会背叛我吗?当初我夺取天下,当然希望你叛变,但现在是我守江山了,就需要忠臣,你这样的叛徒就是坏榜样,要不得。
领导打天下的时候,总希望别人的手下都是小人,不忠不义,全部做叛徒投靠自己最好,自己就可以不战而胜。不过,当领导坐了天下之后,他又希望手底下的人全部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忠义之士人物,能对他忠心耿耿,守护他的天下。
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
三、老板和领导的矛盾心态
古代有一个纵横家,曾经狠狠的吐槽过拥有这种矛盾心理的老板。一个纵横家去投靠诸侯王,结果大王听说他不讲信义,人品实在不好,大王不想用一个人品不好的人做臣子,便不想见面,纵横家等了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大王。
后来纵横家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见到大王,他一见到大王,就问了三个问题来讽刺这个大王:
假如我的人品像尾生一样信守承诺〔尾生是古代最守信义的人〕,你觉得好不好?
假如我的人品像曾参一样孝顺〔曾参以孝顺闻名〕,你喜不喜欢?
假如我的人品像伯夷一样廉洁〔伯夷是非常廉洁的人物〕,做你手下,你高不高兴?
大王高兴的说:假如你有这三个人的人品,那当然很好啊,我肯定重用你咯,可惜你并没有这样的人品。
纵横家说:我呸!大王您也不想一想,你整天想发起战争,称霸天下,希望我们做臣子的为你去夺取别人的领土,屠戮别人家的男人,然后俘虏他们的妻子女儿做你的奴仆。请问大王,你想干的这些事符合仁义道德吗?这些事是君子和好人会干的人事吗?我要是有曾参、伯夷、尾生的人品,我怎么会帮你干这种事?
纵横家一席话把大王说得哑口无言,也把那些领导和老板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要做好人,又要做坏人
老板既又希望下属做坏人,又希望下属做好人:当夺取别人利益的时候,老板希望下属要做坏人,多多为老板捞取利益;当守护自己的利益但时候,老板要下属做好人,忠心耿耿守护老板的利益。
老板想要你努力为他获取利润的时候,就做各种美好的许诺,给你加薪,给你提成。等到要从自己包里拿出钱的时候,就肉疼得不行,千方百计想反悔。这是精神分裂,只是有的领导比较清醒,知道自己有分裂,有点领导就没那么清醒。
老板精神分裂不要紧,可就难为做属下的,因为你即要做坏人,为老板做坏事,但是又要让老板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好”人。这中间的度要是把握不好,可就要吃大亏了。
所以,为人处世的话,你一定要知道人都是有“二心”的,一个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心里一定会产生变化,我们要对人的这种心里变化有提前的预判,知道人有二心,做人做事的时候,就能提前打预防针,防止别人用二心对待我们。大将章邯就是此道的高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席卷天下,大秦帝国岌岌可危,章邯奋力抵抗起义军,维持大秦帝国不倒,小人赵高的妒忌他的功绩,向他放冷箭。章邯进打不赢义军,退又面临赵高谋害,无可奈何,恰逢义军来劝降,章邯便决定向义军投降,但投降就要面临项羽的“二心”问题。
五、大将军章邯为什么哭得像个小姑娘
人都是有二心的。此时义军盼望章邯投降,当然会好话说尽,各种美好的许诺;但投降之后,人家未必就这么想了,章邯本来的双手沾满义军的鲜血,连义军首领项羽的叔叔项梁都是死于他手中;投降之后,又背上一个不忠不义名声。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你会待见一个不忠不义的杀叔的仇人吗?而且,义军首领项羽这个人是出了名小气,记仇,谁得罪过他,他会时时记得哦!章邯投降之后,交出兵权,项羽若不待见,他章邯就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章邯要怎么办?不投降死路一条,投降也不一定有好结局。
史载,章邯与项羽在洹水见面,举行投降仪式。章邯一见到项羽,扑通跪下,嚎啕大哭。作为堂堂九尺男儿,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竟然像个小菇凉一样,是一把鼻涕一泪,稀里哗啦,哭得是凄凄惨惨戚戚,闻者落泪。
章邯一边哭,一边数落小人赵高,赵高这家伙是怎么怎么坏,怎么把持朝政,如何蒙蔽圣听,如何残害忠良等等。章邯为什么要这么干?
其实章邯是要传达一个信息给项羽,给项羽打预防针,我章邯是有人格有节操的人,我绝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小人,不是我对秦国不忠,我是被小人逼走投无路才投降的。章邯的预防针有效吗?
非常有效!后来项羽担心秦兵不好控制,设计坑杀了二十万秦兵,章邯却毫发无损,项羽没有杀章邯报杀叔之仇,还封章邯为雍王,对他信任有加,让他镇守关中,希望他能阻挡刘邦东出。
章邯不愧是一个懂得人性的高手。他懂得人有二心,也知道项羽的弱点,因而提前做出应对之策。韩信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妇人之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时候同情心泛滥,所以章邯从项羽的同情心着手,一番大哭让项羽很同情他的遭遇,觉得章邯虽然投降,但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义之士。
要预判一个人二心变异,作出应对,避免受到损害,就要知道二心的本质。
六、鬼谷子:一切皆因两个字而起
二心本质,因“利害”二字而起,人心理的变异往往随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当刘邦许诺的时候,天下未定,关东以外地区还不是刘邦的,他当然是很乐意慷别人之慨,借花献佛;等到项羽于灭亡了,整个天下就是刘邦自己的,再要拿出去给别人就很肉痛了。人再聪明,也懂得这个人心的变化,
鬼谷子讲,判断两个人或者两个组织的关系是否融洽,方法很简单,看“利害”就好了。一段关系破裂,必然从有利害分歧的地方。我们只要看到利害出现变化,马上要重新审视这段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
判断人的心里变异同样根据“利害”变化,很多人没发达,没钱的时候,会说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拿出很多钱做好事,支援贫穷的人。然而等他真有钱了,别说拿很多钱,就是让他摸个几百块出来,就要他小心肝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