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苏代。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在战国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如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崛起、而商鞅变法则令秦国鹤立鸡群……。因此,做为决定因素的人才就受到各国高度的重视及尊重,从而涌现出了一批适时而起的杰出人才,其中在军事方面,更是有四人因战功赫赫而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秦将白起则位居四大名将之首。
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一生中指挥了70多场战役,攻占城池70多座,竟无一败绩,他也因战绩彪炳被后人称为战神。但是,这位不败的战神,却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后不久,就被秦昭襄王赐死了。战神之死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秦国外戚势力之争与白起自身特点来看,就会发现白起之死实存在着必然性。而要搞清楚其中的必然性,首先要从魏、楚外戚势力之争说起。秦国外戚势力之争(一)、魏、楚外戚势力之争宣太后胜出,开创母后临政先河,楚国外戚开始专政公元前307年,天生神力的秦武王因举鼎失败而气绝身亡。由于秦武王无子,死前又来不及指定继位人,所以,秦国有希望继位的宗室贵族就开始卷入王位之争。在这轮权力争夺中,以宣太后为首的楚国势力,对内拉拢了实力派樗里疾,对外则争取到楚国及当时东方六国霸主赵国的支持,确立了领先优势并最终胜出。楚魏外戚之争:楚国胜出,宣太后临政宣太后(芈八子),芈(mǐ)姓,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秦惠文王妃,秦昭襄王之母,历史上后妃掌政第一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宣太后羞煞须眉。话说宣太后在楚、魏外戚势力之争中胜出后,她的儿子公子稷顺利继位,就是秦昭襄王。自古以来,王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他亡,当然这次也不例外,为了巩固秦昭襄王的地位,宣太后展现出她的铁腕手段。她大开杀戒,命令弟弟魏冉残忍地诛杀了她的直接竞争对手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等人,并且将没有子嗣的秦武王王后驱逐回其娘家魏国,另外,她还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其它公子。由于当时秦昭襄王刚满十八岁,而且没有治国经验,所以就由宣太后主政(时间长达三十六年)。
楚国外戚专政,打击客卿客卿制度是秦国的国策,宣太后改客卿制度为外戚专政。宣太后主政后,为了能够快速巩固地位,她开始重用自己的亲信,而她最相信的人,就是在外戚之争中帮了她大忙的娘家人了。所以,她开始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她封自己的弟弟芈戎为华阳君,并让他担任秦国的左丞相,负责秦国的内政事务;还封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为穰侯,并让他担任右丞相,后来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白起就是魏冉提拔上位的),他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成为宣太后最为信赖的人。这样,秦国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以魏冉为首的楚国外戚手中,由于宣太后及外戚厌恶客卿人士,因此,盛极一时的客卿在秦国失势。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六国之人都只知道秦国有宣太后、穰侯,而从来没听说过秦国有秦王。而宣太后及楚国外戚专政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随着秦昭襄王年纪的增大,宣太后却没有任何要还政给他的意思。转眼间,当年的少年秦昭襄王已年过半百了,他不想再当窝囊的傀儡皇帝,他要亲自主政,但是,他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就在这个节点上,范雎及时出现了。
(二)、范雎入秦,客卿势力卷土重来范雎,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后到秦国任宰相。是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春江水暖鸭先知。做为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客卿虽暂时在秦国失势,但他们却从未离开秦国。在秦昭襄王与宣太后及楚国外戚即将摊牌的前夕,魏国人范雎不失时机地来到了秦国。范睢在魏国的时候,因为得罪了魏相魏齐而受到羞辱,他被打断肋骨丢在厕所里。魏齐等人还轮番往他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范雎靠装死、并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到秦国。他为了上位不择手段,激化秦昭襄王与宣太后的矛盾。范睢到秦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上秦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现任的秦相魏冉扳倒,而要扳倒魏冉,就要让宣太后退出权力中心,这,就必须要秦昭襄王亲自出马了。于是,范睢就以淖齿在齐国专权并吊死齐湣王,李兑在赵国专权导致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行宫为例,向秦昭襄王说明外戚专政的危害。昭王听后,有如醍醐灌顶,再加上他此时已年过半百,渴望独立执政,早就对宣太后及外戚专政不满,之前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才隐而不发。而现在,范睢的出现正是时候。他想上位,而秦昭襄王想收回权力,两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在范睢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开始动手了……。
(三)、固干削枝:秦昭襄王与楚国外戚势力摊牌,白起成为牺牲品自古只有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在范雎的谋划下,秦昭襄王开始实施“固干削枝”的安内政策,目的就是清除专权的楚国外戚,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力。擒贼先擒王。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首先向楚国外戚中的老大穰侯下手,他闪电收回穰侯的相印,并令其回封地养老,同时马上拜范睢为秦相接替穰侯。接下来,他先后将他的舅舅华阳君、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驱逐到关外,最后,才将羽翼尽失的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中,不准其再干预朝政。而通过实施“固干削枝”政策,终于清除了以穰侯为首的楚国外戚势力,让秦国的相权重新掌握在客卿手中。这样,秦昭襄王达到了强化王权的目的,也使他的政权更加巩固。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前任秦相穰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战神白起,此时并没有象王翦一样,向秦昭襄王及范睢送出投名状(王翦设计杀了范睢的仇人魏齐做为投名状),而是坚持按自己的风格作事。但是,因为白起在秦国的影响力很大,如果魏冉借白起之力东山再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白起已成为秦昭襄王及范睢的眼中针,此时,白起的悲剧命运就已经决定,秦昭襄王没有动手,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所以,秦昭襄王与楚国外戚势力之争是白起悲剧人生的决定因素。
白起自身原因白起战功显赫,但因为是前任秦相魏冉提拔起来的,所以被秦昭襄王及范睢视为眼中钉。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完全可以只夺去白起的兵权、将他软禁起来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但是,秦昭襄王为什么一定要处死他呢?这就与白起的性格特点有关了。钢至硬则易断:威胁到秦相范睢的地位,但仍针锋相对不退让一山不容二虎,白起遭暗箭。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天下,他本想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但白起的神级表现使得新科秦相范雎心生妒嫉,刚好此时赵国也派人过来向范雎施行反间计,范雎害怕白起灭赵后功劳盖过他。于是,就在秦王面前鼓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劝说秦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秦王同意了他的建议,白起无奈退兵,但他已对范睢心生反感。长平之战后不到一年时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而白起认为赵国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此时再攻赵并没有胜算,就以生病为由拒绝带兵出征。此时秦王派范睢来劝他,但白起本来就对范睢心生反感,于是不想给范睢面子,就果断拒绝了他。不出所料,秦军果然在赵国遭受了惨败,于是,此前被白起拂了面子的范雎就趁机向秦王报告,说白起对秦国之败不忧反喜:“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句火上浇油的话激怒了秦昭襄王,成为了白起悲剧的导火索。
政治敏感度低:能料敌合变,但政治敏感度低,临死仍不知自己因何而死“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楚国外戚势力退出秦国政坛后,王翦敏锐地觉察到了形势的变化。他利用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胜的时机,巧妙地借赵国之手杀了范睢的仇人魏齐,给秦王及范睢纳上了投名状,从而得到了秦王及范睢的重用。 但是,同为四大名将的白起政治敏感度却很低。他既不向秦王及范睢纳上投名状,也不放低姿态,更令人吃惊的是,情商堪忧的他竟然还在此时做出抗旨不遵的举动。这也给本就欲除之而后快的秦王找到了处死他的借口。作为一代战神,白起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歼敌无数。但是,他的政治敏感度较低,无法应付朝廷内的形势变化,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所以没有及时放低姿态,反而针尘对麦芒、高调地做出抗旨的行为,这也给秦王找到了杀他的借口,最终造成了被赐死的悲剧。所以,性格是造成白起悲剧人生的又一因素。
结语悲剧起源:楚国外戚势力失势。为了夺回权力,秦昭襄王不惜母子反目,对楚国外戚势力宣战。他借助客卿范睢的力量,实施“固干削枝”的安内措施,逐步将军、政大权从以穰侯魏冉为首的楚国外戚手中收回。并重用客卿范睢为相,使秦国重回客卿主政的常态。而楚国外戚则从权顷朝野到一无所有,这不禁令人嘅叹世事盛衰无常!不幸的是,白起是属于楚国外戚势力中的一员,这成为他悲剧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一朝天子一朝臣。做为穰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战神白起,虽然战功显赫,但成绩只代表过去。而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巩固他的统治才是王道。况且,长平之战后白起已失去了利用价值(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大势已不可逆转),此时白起反而成为了一个威胁到他统治的不稳定因素:他影响力仍在,如果穰侯魏冉联合他起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秦昭襄王此起已起了杀他之心,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造的借口而已。政治敏感度低,性格影响命运。在战场上能够所向披靡,但政治敏感度较低,无法应付复杂的权力之争,这是大多数武将的特点。不幸的是,白起也是具有这一特点的武将,他没有意识到秦昭襄王心中已起杀机,竟还在此时做出抗旨出征的火上浇油举动,从而给秦昭襄王找到了杀他的借口,最终造成了被赐死于杜邮的悲剧。所以说,楚国外戚势力的失势与白起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