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2篇
你会发现,都是纵横天下的舌辩之士,人生结局竟如此不同。
看过今天的故事,你会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资治通鉴》周纪三
书接上回,张仪不但从楚国全身而退,而且又说服楚国与秦国结盟。之后顺道周游东方列国,挨个说服他们和秦国连横,因此立有大功,被封为武信君。
张仪志得意满,准备回国汇报。
还没到咸阳,就传来一个消息,秦惠王驾鹤西游了。太子秦武王继位,他很不喜欢张仪。群臣也都是势利眼,见风使舵,看到武王不满张仪,就都说张仪坏话。
各诸侯各国听说张仪跟武王关系不好,都背叛了连横,再度恢复合纵。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张仪头皮发麻。 要知道秦国上一个太子继位之后,车裂了前朝大臣商鞅, 历史会不会在张仪身上再次重演?
内有谗言,外失诸侯,如果是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看过上一篇,你就知道,张仪是排名第一的中国好舌头,没有他用舌头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年他在魏国,秦国疯狂揍魏国,他能全身而退,而且说动魏国与秦国和好。
当年他在楚国,楚王要把他宰了,他仍全身而退,顺便让楚国再次与秦修好。
这回他又拿出看家本领,为自己谋取一线生机。
他给秦王画了一个大饼。
他说齐王恨自己,自己去哪国,齐国就攻打哪国。如果我去了魏国,齐、魏鹬蚌相争,秦王可以坐收渔利,乘机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收取天下地图户籍,这是帝王之业啊。
秦武王听着妙计,高兴得小心脏砰砰直跳,他心想:这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啊,用张仪这个搅屎棍去搅乱中原,自己成就帝王霸业,爽。
于是,非常高调地表示赞同,支持张仪去魏国。
张仪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朕在咸阳,挺你哟。
2
张仪代表秦国,来到魏国。
魏国哪里知道,张仪是不得已离开秦国,还以为他是秦国的相国,此次是带着秦、魏联盟的重任来的。所以,魏国 高官厚禄,拜张仪为相。
张仪这一出狐假虎威唱的很妙,但这只是开始。
齐国还真的像张仪说的,来攻打魏国,魏王有些怕怕。张仪跟魏王说:“大王不必担心,我自有退军妙计。”
张仪先派人到楚国活动,找一个使者出使齐国。(张仪为什么要绕这么一大圈?因为他直接派人去齐国的话,人家是不会相信的)
这个楚国使者接受齐王的宴请,酒酣耳热之际,随意说了一句:“大王您可是帮了张仪大忙了,秦王会更加看重他了。”
齐王奇怪,问:“为何?”
楚国使者就把张仪对秦王的谋划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说如今齐王您这么做,就中了张仪的圈套啦。
齐王一听,大呼上当,撤兵回国,爷不玩了。
张仪因此在魏国安安稳稳地做宰相,一年后去世,得以善终。
你看到没?张仪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做了符合所有人利益的事。他找到了各国的利益结合部,给自己谋得了一个安身角落。
张仪在魏国,搅乱中原政局,对秦武王有价值,符合秦国利益;
张仪在魏国,与强大的秦国友好,齐国不来攻打,符合魏国利益;
齐王不攻打魏国,不想让张仪的所谓阴谋得逞,也符合齐国利益。
张仪在秦武王不喜欢、不重用的情况下,急流勇退,主动谋划,避免了商鞅那样的结局。
张仪在魏言魏,避免了齐国的攻打,也稳定了与秦国的友好,既为自己在魏国记了军功,又增加了在魏王心目中的地位。
与之对比,苏秦的结局就很悲惨。
3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後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於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游说东方六国合纵抗秦。 结果没过一年,联盟就破产了,齐、魏联合伐赵。 赵王埋怨苏秦,苏秦害怕,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要报齐国的仇。
当时,最早赏识和支持苏秦的燕文侯死了,燕易王继位,齐国借机打下燕国十城。新燕王又把苏秦一通埋怨,苏秦惭愧,出使齐国,要回这十座城。
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诋毁苏秦,说他是卖国的反复之臣,早晚作乱。苏秦又废了好多口舌向燕王解释,燕王才勉强相信。
苏秦总算安定下来,这回总该老实了吧?他偏不,他又办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与燕文侯的夫人私通。
这件事被儿子燕易王知道了,史记中就四个字,“事之加厚”。
啥意思?干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儿,还给你加了双薪?你以为你是燕王的“仲父”吗?
苏秦还算知道好歹,知道燕王这是欲擒故纵,是打算借机宰了自己。 于是他主动提出,替燕易王当间谍,跑到齐国去忽悠齐王,偷偷祸害齐国。
当时老齐王刚死,齐湣王继位,苏秦先劝齐王厚葬先王表示孝道,之后又怂恿齐王修建高大的宫室,以此来消耗齐国财力。
你看,苏秦无论在哪国,都不是一心为国,都是谋求自己的一己私利。 心术不正,早已注定了他悲剧的下场。
4
有一个齐国大夫和苏秦争宠,他派人刺杀苏秦。齐王大怒,派人去抓刺客,始终没有抓到。
苏秦临死前,跟齐王说:“我死后,把我在闹市五马分尸,然后广而告之,说我是燕国的间谍,是来祸害齐国的。到时候刺杀我的人一看,原来刺杀我有功,他们就会冒出头来。”
你发现了么?苏秦和张仪的计策几乎是一样的,说得都是真事,都是阳谋,但却起到了阴谋的效果。
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出苏秦所料,仇人主动现身,准备领赏钱,结果领来了一把杀头刀。 苏秦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复仇。
之前吴起也是如此。他被乱臣贼子追杀,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旁边,他和楚悼王都被乱箭射成了刺猬。新王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把射中王尸的人灭族七十多家。
苏秦和吴起虽然一生辉煌,但结局苍凉,虽然通过智谋,完成了死后的复仇,但毕竟不得善终。
而且后来没多久,苏秦为燕国做间谍的事情败露,原来苏秦说的是真的啊?齐王更加痛恨苏秦,也痛恨燕国,这也为后来攻打燕国埋下了伏笔。
苏秦不但不得好死,即便生前,也处处受人诋毁,到处不得安生; 相反,张仪即便身处秦、楚、魏等敌国,都能安然无恙。 是张仪比苏秦更厉害吗?
为什么他俩的人生差距这么大呢?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苏秦和张仪的命运不同,有一个根本原因,是大势不同。
张仪背靠强大的秦国,顺应历史大势;苏秦联合多国对抗秦国,是逆势而上。前者更易,后者更难。
有强大的秦国撑腰,所以张仪才能算无遗策,魏国拜张仪为相,楚国不敢杀张仪。
反之,东方六国各怀鬼胎,很难同心同德,苏秦要说服这么多国家,放弃眼前利益,一起针对秦国,这太难了。
黑石基金创始人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反正在哪儿都是跌跌撞撞,那么干脆在一个高水准的地方跌跌撞撞。
反正也是说服,与其说服五六个心思各异的国家,不如说服一个秦国。与其像苏秦一样在东方各国仓皇逃窜,不如守住一个强大的秦国,为其卖命。
巴菲特曾说:“你划一条什么样的船,比你如何划船更重要。”
雷军曾跟猎豹创始人傅盛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在于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投资选赛道,求职选行业,顺流而下,事半功倍;逆流而上,事倍功半。
人生选择就是如此,大势比个人更重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是,选择风口是能力,站在风口是本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好大势,顺势而为。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张仪把楚怀王耍的跟猴一样,历史上真实的楚怀王,到底是什么样?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