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重耳即位的过程是最为坎坷的,而这种坎坷却是他自己的选择。在晋献公去世后,为了争夺晋国国君之位,晋国国内陷入一片混乱。此时早已显名在外的公子重耳便已经是朝堂大夫们迎立为君的第一人选,可是面对国内国外让他上位的呼声,公子重耳却多次婉拒。即便是秦穆公派公子絷劝起即位,并保证派出秦军开路,公子重耳也没有答应。面对唾手可得的晋国国君之位,公子重耳为啥要连番拒绝呢?本章节就晋献公去世前后晋国搭乱的局势,解析公子重耳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庶出的长子,母亲狐季姬为上大夫狐突之女,在晋国颇有显名。最早晋献公立先夫人齐姜的儿子申生为太子,庶出的重耳与夷吾和太子交好,都被认为是晋献公最贤明的儿子。后来晋献公沉迷于骊姬的美色,想要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听从宠臣优施的意见将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太子申生去守晋国起家之地曲沃,公子重耳守蒲城,公子夷吾守屈城。三位显名的公子离开晋国国都绛城后,骊姬就开始谋划除掉这三位公子,扶持自己的儿子上未。最终在宠臣优施、梁五和东关五的帮助下,骊姬终于得偿所望。
骊姬冤枉申生在献给父亲晋献公的食物中下毒,晋献公便派兵讨伐申生。申生不愿起兵对抗父亲,自杀以证清白。重耳和夷吾被骊姬构陷为申生的同谋,在讨伐的军队到达前,离开封地出国避难。重耳和夷吾离开晋国后晋国朝堂为之一空,近半朝臣仰慕重耳贤名,跟随这重耳到了翟国。也有几位认同夷吾的大臣跟着去了梁国避难,于是晋国国内乱象初现。晋献公去世后,接受托孤的大夫荀息扶持奚齐即位,然而事情却受到了大夫里克和邳郑父的阻挠。里克和邳郑父派刺客屠岸夷杀死了奚齐、荀息和骊姬一党,控制了晋国。
由于先太子申生被逼死的关系,晋国国内大多有识之士都随着重耳和夷吾逃到了外国,而晋献公的其它几个儿子也跟着逃向了四方。里克和邳郑父掌控晋国国政后发现晋国国君的位置没有了继承者,于是开始谋划迎立晋献公逃亡在国外的儿子回国即位。在晋献公的儿子中重耳和夷吾是最有资格即位的,也是在朝臣中呼声最高的两位。里克两人一开始便打上了重耳的主意,请出了重耳的外公狐突,希望他能劝说重耳归国。然而狐突以年迈为由拒绝了对方,同时重耳也接受狐突之子狐偃的建议,拒绝了里克派去迎立的使者。
由于权臣里克弑君的行为,逃到四方的晋献公儿子们都不敢回国即位,所以晋国国君位置悬空。得到这个消息的秦穆公觉得这个事情有搞头,于是派公子絷分别去拜访重耳和夷吾,希望在两人之间扶持个傀儡国君。秦穆公的想法很正常,只要能控制晋国国君,那就能像宋桓公勒索郑厉公一样勒索晋国。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国力暴增,灭掉了虞国和虢国,号称"灭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这可是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肥肉,秦穆公早就垂涎欲滴了。重耳拒绝了公子絷的"好意",而夷吾却暗中以五个城的代价与公子絷达成了协议。
从公子絷对重耳和夷吾的评价看,他认为重耳是仁厚贤明的,而夷吾则是贪而无信。从人品上看,公子絷比较看重重耳,而对于迎立为晋国国君的对象,他则倾向于夷吾。他认为对于晋国来说重耳是最好的选择,而对秦国来说迎立夷吾更加有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公子絷已经把晋国当作为竞争对手或者敌国。对手有并不贤明国君执政,对于秦国来说是最大的好事。秦穆公接受了公子絷的建议,派出军队与周惠王、齐桓公的军队回合,共同迎立了夷吾为晋国国君,这便是史称的晋惠公。
在晋惠公即位后,很多流亡在外的晋献公儿子都回到晋国,也有不少在里克弑君乱国是逃走的大臣回国。此时流亡在外的晋国势力只有公子重耳,和在太子申生被杀时跟随他逃走的臣僚。许多人都认为公子重耳大势已去,晋国未来是晋惠公的天下了。可是晋惠公即位后的而一些事情,却体现出了重耳拒绝里克和秦穆公的先见之明。实际上夷吾虽然借着秦国的力量成功即位,也用大片的封地换取了权臣里克和邳郑父的支持,可是却也为晋国再次动乱埋下了祸根。而这些祸根在接见里克和秦穆公的使者时他便有了预判,所以才拒绝回国即位。
晋国动乱的原因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秦穆公在晋惠公即位过程中出了大力气,对于事前许诺的五个城是必得的土地,而后也会有更多更过分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权臣里克和邳郑父的支持,晋惠公在即位前也许诺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然而晋惠公自己的力量在国内并不占优势,刚即位的他很难拿出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来酬谢上述双方。如果晋惠公在政权不稳的时候强行这么干,很可能被朝堂大夫们以出卖祖宗基业的罪名赶下台去。况且晋惠公也是非常贪婪的人,当了国君过后就舍不得大片土地和资源了。
事实上这种内外两难的情况下,不论是谁上位都非常难受。重耳虽然势力比晋惠公强不少,可当时的晋国就是个火坑,他没必要主动跳进去啊。以避难和流亡的名义长期在国外积蓄力量,待国内有变就伺机而动,这种选择才是最适合重耳的。就算要借着国外的军队回国,那重耳也不会首选秦国。因为秦国与晋国是邻国,争霸过程中的第一假想敌,重耳怎么都不会主动授人以柄。重耳其实最想借兵的是齐国,齐国距离晋国隔着中原各国,而齐桓公又老得没剩下多少日子了,所以向齐国借兵上位并不会留下什么后患。
而晋惠公即位后果然陷入了两难的火坑中,对内得和权臣斗,对外得和秦穆公斗,在位十几年没干啥正事。等晋惠公去世时,晋国国内的权臣也被杀得差不多了。秦穆公虽然在与晋惠公斗时占尽上风,可是捞到的好处也实在有限。他只好放弃了通过控制国君控制晋国的方法,而是重新与重耳达成了合作协议。再加上身后有了宋国、齐国等中原大国的支持,于是重耳有了回国与侄子抢国君位置的资本。重耳带着秦军轻而易举的就回到晋国,并在老家曲沃即位为国君,这便是春秋五霸第二霸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