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带着两个美妾大宴群臣,突然一阵风吹过,宴席陷入一片黑暗,其中一个美妾附在楚庄王的耳边说:
“大王,刚才有人拉扯妾的衣服,妾已经拉下了他帽子上的缨带,只要您让人点亮蜡烛,就能将那个人找出来。”
原来这宴会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席间有丝竹之声、轻歌曼舞又有美酒佳肴,觥筹交错间醉意涌上来,就在这个时候,吹来了一阵疾风,将蜡烛都吹灭了,一片黑暗压来。
月黑风高做坏事,又酒壮人胆,有人垂涎楚庄王美妾的美貌,趁没人看见就起了心思,斗胆拉住了其中一个美妾的手,想要吃点豆腐。
结果这美妾也不是吃素的,见有人吃自己的豆腐自然不肯,拉扯间,美妾一使劲将被扯住的衣袖一角撕断,还伸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给扯下来了。
美妾想法很简单,席上大家冠帽都戴得好好的,等到点上蜡烛,只要检查谁的帽带少了,就能将那人给揪出来。
美妾平时很得楚庄王的宠爱,觉得这件事对于楚庄王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简单得很,于是就对楚庄王说了,让楚庄王将那个人抓住。
但让美妾失望的是,楚庄王并没有如美妾的意。
楚庄王的想法很简单,一旦如美妾的意,直接点上蜡烛,就让那个人一下子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于他来说必然是很羞愧的一件事,算是一种折辱了。
怎么能为了一个女人让于楚国有用的卿大夫受辱呢?实在是得不偿失。
毕竟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有时候和物品没什么区别,可以作为战利品,也可以被随意送来送去。
况且还只是一名小妾,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怎能和一个于国家有用的卿大夫相比呢?而且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实在没必要揪住不放。
所以楚庄王在黑暗中对大家说:“寡人今日设宴,就是要与大家尽欢而散,现在请大家都取下冠帽来,以便能够真正地开怀畅饮。”
对于这个提议,大家都没有别的想法,毕竟戴着冠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家的尽兴程度。
早就有人想取下来了,只不过碍于公共场合,不能取而已,现在楚庄王要求大家取,大家就都愉快地取下来了。
只有那个被扯了缨带的人心里有些别的想法,早在缨带被扯下来的时候,他心里就咯噔一声,没有了缨带实在是太明显了,大王的女人岂是他能调戏的?
瞬间酒醒了大半,随之而来的就是心如死灰,已经想象到被暴露在大家眼皮子底下会遭遇什么了,结果没等到点蜡烛,楚庄王却要求大家取下冠帽来,这极大的保护了他。
等到大家都取下冠帽来以后,楚庄王才命人将蜡烛一一点上,君臣皆尽兴而归。
当然,回去之后,楚庄王也和美妾解释了,说这次君臣畅饮,就是为了让大家尽兴,改善君臣关心,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
如果在宴会上将那个人揪出来,不仅会让那人受辱,还可能大煞风景,让大家心里都不舒服。
美妾明白了楚庄王的用意,知道楚庄王是为了楚国的未来,自然也只能将心里的那点不痛快自己消化掉。
这件事到这里本来就已经结束了,于楚庄王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很快他就忘了,但那人却一直没有忘。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他觉得楚庄王能放过他,保全了他的面子,他就能够为楚庄王去死,即便楚庄王压根不知道他,但不妨碍他回馈这份恩情。
三年之后,楚庄王攻打郑国,这里多说几句,春秋时期郑庄公之后的郑国实在是太难了,成了晋楚争霸的牺牲品,为了生存,郑国不得不做了一颗墙头草。
谁强依附谁,它不得不随时准备选择站队,站了队又不得不面对被打的困境,站晋国,楚国攻打它,站楚国,晋国攻打它,真的是太难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找老大晋国帮自己,因着支援迟迟不来,郑国就倒向了楚国,结果晋军在支援的路上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继续与楚国开战。
战事一起,楚国这边有一战将异常勇猛,不怕死似的在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
等到楚庄王论功行赏的时候,才知道那个人的名字,而让楚庄王奇怪的是,那个人根本不要赏赐,楚庄王就问为什么。
这个时候,那个人再也不用憋着不说了,就告诉楚庄王他就是当初宴会上试图调戏楚庄王女人的人,今日此举就是报当年之恩。
不得不说,楚庄王的胸襟和能力在楚国乃至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都是排在很前面的,所以他才能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一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