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蒙冤千年:孟姜女竟然并没有哭过长城

秦始皇蒙冤千年:孟姜女竟然并没有哭过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66 更新时间:2024/2/7 15:15:15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尽管人们可能会怀疑孟姜女是不是真的哭倒了长城,但多数人还是坚信至少孟姜女是哭过长城的。也就是说,她的老公杞梁是真的被抓去修长城,并且死在了长城脚下。然而这与史实不符。

一、杞梁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是有杞梁这个人的,不过他不是秦朝的民工,而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将。

齐灵公率领齐国军队攻打莒国,手下大将杞梁担任先锋,率领三百勇士先行,结果因为轻敌而中了埋伏,杞梁老兄阵亡。

齐国大军随后杀到,莒国知道不是对手,干脆投降了。于是,两国讲和,齐灵公带着齐军回国。

网络配图

回到齐国首都淄博的时候,齐灵公在城郊遇上了杞梁的妻子,于是向她报告了杞梁战死的噩耗,同时表示吊唁。

“如果我老公有罪,也就不用您吊唁了;如果是为国捐躯的烈士,那就该到我家里吊唁,在这荒郊野外的,吊什么唁?我不接受。”杞梁的老婆当时就不干了,认为这样是羞辱了自己的老公。

齐灵公受到了批评,但是并没有恼怒,而是感到惭愧。于是,第二天登门吊唁。

这段故事记载于《左传》,是历史真实。至于杞梁的老婆叫什么,并没有记载。事实上,春秋时期女子是没有名字的。

但是,这段故事经过随后一千多年的改编,就完全走了样。

二、杞梁妻哭倒杞国城墙

到了战国时期,《檀弓》一书引曾子的话时对这段故事作了修改:“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

从这里开始,杞梁妻哭了。

孟子·告子下》中,淳于髡的话又作修改:“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从这里开始,杞梁妻不仅哭了,而且善哭,而且成了国俗。

西汉时,刘向在《烈女传》中写道:“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这段话的意思是,杞梁妻没有孩子,连亲戚老表都没有,老公战死了,自己孤苦一人,无所依托,于是趴在老公的尸体上哭了十天,过路的也都被感动得哭了,十天之后,把城墙给哭倒了。

这段话当然都是杜撰,其实当时的齐国福利很好,作为烈士家属,杞梁妻的待遇应该是不错的,完全不存在老公十天不能下葬的问题。而且,对于这样的寡妇,国家会帮助她再嫁,也不存在无依无靠的问题。

那么,到这里,杞梁妻哭倒了城墙,哪里的城墙?齐国首都淄博的。

网络配图

到了东汉时,《杞梁妻叹》琴曲横空出世了,并称曲系杞梁妻自作。至此,杞梁妻还成了音乐家。

紧接着到了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进一步写道:“杞梁妻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

杞梁妻哭倒了杞国都城,然后投河自尽。莒国人杀了她老公,结果她把杞国的城墙哭倒了,杞国人到哪讲理去?

现在,孟姜女的传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孟姜女的来历

到了唐朝,诗僧贯休作诗《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

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

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

陌上少年莫相非。

诗中,贯休大师直接把杞梁变成了秦朝人,并被筑在城墙里,其妻哭崩了秦长城。不过,这似乎不是贯休的发明,而是当年的一种民间传说,说杞梁被抓去修长城,结果被打死在工地并且砌到了墙里。杞梁妻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却看不到老公,于是痛哭失声,长城倒塌,老公的尸体掉了出来。

故事听上去很凄凉,不过编造的痕迹很明显,因为秦朝是有旅行限制的,没有单位介绍信,杞梁妻根本没有可能来到长城,在半路上就被拦截遣返了,严重的甚至被判刑了。

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间传说呢?其实还是跟当时的社会状态有关系,或者说这是老百姓借助于这样一个传说来表达不满。因为当时唐朝频繁对外用兵,大量将士战死在北方,甚至尸骨无存,产生了大量的杞梁妻这样的战争寡妇。

网络配图

直到明代,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再次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于是,杞梁妻的故事再次流传并且细化。新加工的故事中,杞梁妻正式获得了孟姜女的名字,而杞梁被更名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之所以用孟姜女的名字,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女子称呼的惯例,孟是家里老大的意思,而齐国国君姓姜,因此推定杞梁妻姓姜。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姜家的大女儿。

四、孟姜女的民间存在

尽管孟姜女的传说纯属捏造,可是并不影响其在民间的存在。

很多地方都在争夺孟姜女故里或事迹发生地。河南卫辉就认为孟姜女在这里哭垮了长城,至今在卫辉池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河南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其实,这里是赵长城,跟秦始皇没关系。

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在山东涌泉齐长城风景区,这里是齐长城,跟秦始皇也没关系。

孟姜女庙则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可是,这里的长城是明朝才有的。

标签: 孟姜女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嬴政不停开疆拓土的背后:弥补自卑情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

    赢政对自卑情绪的补偿努力,似乎在他的生命里注人了青春的热血,他活泼旺盛、充满朝气,像匹不停奔驰的野马,从不后顾,只知勇往直前。但另一方面夹说,他的生命又只属于青春,只属于建功立业、开拓疆土和永无穷尽的征服。赢政对自卑情绪的补偿努力,似乎在他的生命里注人了青春的热血,他活泼旺盛、充满朝气,像匹不停奔驰

  • 一语成谶:慈禧太后准确预言了清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祸国殃民的女人,然而就是这个女人,竟然一语成谶,准确的预言了大清朝的灭亡。现在想来,这诡异的历史,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啊。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与实际统治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慈禧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危殆时刻,没能够像

  • 孙权拒用凤雏 不仅因为人太丑而且运气还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权

    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兴。为何孙权这么重视人家的长相呢?这就要结合汉朝以来的品评人物的风气来说了。东汉以来,品评人物有两大标准,一个是“容止”,一个是“精神”,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网络配图像诸葛亮第一眼就让刘备动心?“玄德

  • 朱元璋生前残暴 死后墓中传出女人哭泣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墓

    作为农民出身最终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后世人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两个最显著的标签,一个是杀戮开国功臣,另一个是对贪官零容忍的态度。朱元璋杀戮功臣最主要通过两件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由于这两个案件涉及的人实在是太多的,杀的当时京师血流成河,文武大臣们胆战心惊。网络配图笔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要大开杀戒,原因其实

  • 康熙重要谋士周培公在史上的评价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培公在史上的评价怎么样的

    周培公,他的原名叫周昌,培公是他的表字。他的出生日期是1632年,他生活于清朝中期,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重要臣子之一,他的家乡在湖北荆门,死于1701年。那么周培公简介是怎么介绍他的呢?从周培公简介中可以得知,周培公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很坚韧的人,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小就历经坎坷。周培公出生的

  • 乾隆皇帝“维稳”三招:恩威并施与封锁消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

    偶然翻书,发现“维稳”的猫鼠游戏古已有之,譬如乾隆帝就曾有过一次伟大实践。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翌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大清君臣满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称“兄弟

  • 解密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不任用名将吕布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吕布

    曹操是三国时期比较大气的军阀,喜欢有才能的人,基本上可以做到既往不咎,比如对张绣,对陈琳,对关羽总能显示出海纳百川的气度,可是对吕布就不同了,吕布是当时最优秀的武士,曹操为何要当众缢死吕布。曹操这个举动,让很多人很费解,曹操毕竟是唯才是举的人物,在当时自己确实需要人手的情况下,曹操为何自断臂膀。江湖

  • 揭秘:乾隆皇帝为啥选择嘉庆做为自己的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

    若要认中国历代皇帝中的人气指数,清朝的乾隆皇帝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乾隆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他还创造了皇帝的退休制度。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继位,在皇帝宝座上端坐了六十年之后(这个记录只有他爷爷康熙能破),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该无牵无挂地享享清福啦,于是就宣布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

  • 疑窦纷纭:揭历史上嘉庆帝暴毙道光帝即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嘉庆

    接下来,大清帝国的舵手,便是慈禧的公公——那个苦泪涟涟的道光帝旻宁。旻宁执政的时间长达30年。据说也应该算是一位饱受传统儒学文化浸润的有学之君,“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他在做皇子时,曾亲笔手书“至敬、存诚、勤学、改过”的条幅,悬于室内,日夜自省。不过,到了道光时期,世界形势比嘉庆帝掌权时更加日新月异

  • 越王勾践强制早婚鼓励生育:三胞胎竟享免费奶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勾践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