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为何尊儒:并非排斥诸子只因儒家太优秀

汉武帝为何尊儒:并非排斥诸子只因儒家太优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18 更新时间:2024/1/18 19:13:51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面上似乎各家都已偃旗息鼓,唯有儒家独行其道。按诸实际,殊不尽然。此因中国学术精神,乃以社会人群之一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其主要对象,此亦为中国学术之一特殊性。儒家思想之一主要理想,及其基本精神即在此。”

历史学家评说汉朝,多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总结。我觉得这话有道理。汉初的局面有点小百家的样子。前文说过的萧何、韩信、张苍、叔孙通陆贾,都注重在笔头上练点功夫,于是“文学彬彬稍进”,文化活动稍得到复兴。为始皇帝禁锢的《诗》、《书》在民间也时有发现。“文学”在古代是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范围比现今所称的文学为广。

刘邦手下,萧何刀笔吏出身,可算法家,叔孙通、陆贾是儒家,陈平、曹参自然是道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显然是个人才济济小百家的局面。而曹参的“荐盖公言黄老”,成为汉初用黄老思想的第一个倡导者。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神龙一流的人物,我说这话是百分之一百的敬畏。老先生们如三青山上的云气似的缥缈不可捉摸,身份地位不详,籍贯室家不详,高矮胖瘦不详,隐然民间,可闻而不可见,却又如月色的反光,虽不能自身建业垂名,却可以假借高徒之手,四两而拨千斤,对历史的未来施加巨大的影响。圯上老人之看中张良,盖公之教授曹参,比比皆是。

盖公自然是神龙,其人身世隐在历史之后,只知道他的学派主修道家。苏轼为胶西太守时,就多方寻觅他的坟墓、子孙后人,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做盖公堂,撰《盖公堂记》,聊表心思。

史书上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瑕公、乐臣公皆是名将乐毅后人。(《史记·乐毅列传》)当时,曹参任齐相,曾请来很多名儒巨学求教安邦治国之道,可是人言人殊,各人的主张都不一样。他听说胶西有位大学者叫盖公,就向他请教。盖公给他点拨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用此思想治齐取得成功,而后继萧何成为惠帝的相国,把无为思想带到庙堂,因此演绎了“萧规曹随”的美名。黄老政治推行的结果是,人口增长,财富增加,地方粮仓爆满,国家粮仓因存粮太多以致霉变,库存的钱因为长期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被虫蛀断。史书的文法是“衣食滋殖”、“刑罚罕用”、“天下晏然”。

用“黄老”的思想,在历代帝王中,突出的例子是朱元璋。明太祖读《道德经》很有心得,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认为道家并不是闲云野鹤、餐风饮露、炼丹求仙之一流,而是有很多的国家经验在里面。他在亲自撰写的《道德经序》中深有感触地说,自即位以来,对前代哲王的治国之道一无所知,心里很是着急(宵昼遑遑),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一天偶然读到《道德经》,见书上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早上十人被杀,晚上仍有百人铤而走险,这岂不是和经书所说的一样?于是罢极刑,而改为劳动改造。

野史上说,朱元璋一次独上寺院,一高人在寺壁上题了一首墨迹未干的诗,劝朱元璋行政不免和气些。作为故事来听,自然有趣,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明初的反省刑法苛刻,如朱元璋所说,实是受道家的影响。而把思想收编到儒家上来,这是建元元年(前140),也就是汉武帝即位初年的事。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可是历史上极重大的事,直接影响了往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史家多以“禁锢思想”一说来认为此政策提出的负面性。已归道山的柏杨(先生千古)就说:“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我却不这样认为。

百家争鸣,也就是六国的多辩士。这和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有关。封建时代,从天子以至官吏都是世袭,龙生龙,凤生凤,一般的读书人想参知政事,只有一途,自荐与游说。鼓起如簧巧舌,奔走游说,情形有点像现在的推销员。张仪一次遭毒打后,回家问妻子,我的舌头在吗。回答说,在。张仪说,这就好办。韩非舌间功夫不强,口吃得厉害,只得以书面上陈见解,错过了与嬴政的见面,因而见杀,这不是韩非的错,这有历史的因缘在里面。

而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唐宋的科举,是把布衣读书人的入仕之途全面开放了,只要有本事,考个进士,自然不愁无用武之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遑遑然如丧家之犬。

历史之所以选择儒家,自当有其选择的理由。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面上似乎各家都已偃旗息鼓,唯有儒家独行其道。按诸实际,殊不尽然。此因中国学术精神,乃以社会人群之一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其主要对象,此亦为中国学术之一特殊性。儒家思想之一主要理想,及其基本精神即在此。”

钱穆先生持此说,是有理有据的。班固就认为,诸子之说虽然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但合其要归,也是六经之支与流裔,源头都可以归到六经上来。换句话说,儒家在吸纳的过程中其学术思想是优于各家的,此即历史独青儒家的原因。

标签: 汉武帝为何尊儒

更多文章

  • 西汉的官场贪腐横行:汉武帝任用酷吏铁腕反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任用酷吏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作为一代英主,他一方面建立了辉煌的功业,一方面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使国家和百姓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正如司马光所正确评论的:“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认为

  • 宋徽宗女儿柔福帝姬是怎么死的:死于庶母手中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徽宗

    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今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将徽、钦二帝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贵戚、大臣约三千余人押送北方。这其中,妇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比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以及柔福帝姬。柔福帝姬被掳北上时才十七岁,为

  • 揭秘:为什么说纪晓岚并没有资格与和珅斗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纪晓岚

    如今的影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均是乾隆皇帝的爱臣。纪晓岚时时不忘捉弄一下和珅,让他在皇帝面前出尽洋相。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乾隆是一位自小长在深宫的皇帝,有很多独特的爱好。比如,乾隆对他身边的近臣有他自己的一条选择标准,除了敏捷、干练还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

  • 古代帝王饮食重口味:齐桓公吃婴儿吴王阖闾吃咸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桓公,吴王阖闾

    一般人们对于古代皇帝的印象就两字:奢华。不论是衣食住行方面,尤其是民以食为天,这方面就算是皇帝也是一样的,那么,古代皇帝的饮食是怎样的吗?是不是山珍海味鲍参翅肚,no,这只是普通人的饮食,对于帝王来说讲究的是独特,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鱼大肉吃多了总是要换换口味的,小编这里有一则关于古代帝王在饮

  • 庞统出仕吴国失败的真正原因:因为鲁肃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庞统出仕吴国

    《三国演义》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同样级别的庞统就比较背了,先是投曹操,然后是见孙权,最后是归刘备。在孙权、刘备那里一开始都没有得到重用,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

  • 悲催!路易十六为何会被送上断头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路易十六

    导读: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在于他杀死了象征封建国家机器的封建皇帝,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国,上层阶级的改革也仅仅是君主立宪,而到了法国死的大贵族、王后都有好几个。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而被杀死的路易十六又是怎么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为被革命的民众送上断头台而“名垂青史”,追究路易

  • 明朝朱元璋反腐存漏洞: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朱元璋反腐

    残暴的刑罚、严密的监督也不能吓阻贪官前“捕”后继的铤而走险,朱元璋煞费苦心本想缔造一个至纯至清的全新王朝,不料想明代经过短暂的政治澄清后却一步步滑向了史上最为贪腐的朝代之一。作为草根出身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元朝官逼民反、腐败而亡的历史教训看得最为真切,因此建朝伊始他就发动并全程领导了史上最大最严

  • 孙策能称霸江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孙策

    孙策得到江东的重要原因,是时无英雄。当时,天下虽然已经大定,可是江东地区却没有英雄,孙策得以“乘虚而入”。当时的江东主要有三股势力,一个是以刘繇为首的扬州刺史势力,主要盘踞在曲阿和秣陵一代。一个是吴郡的严白虎,一个是会稽的王朗。网络配图正史中出现的竞争者对于刘繇,在正史中也颇有名望,演义中一律淡化,

  • 曾国藩自身清廉 却为何用公款请客送礼?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自身清廉

    从百姓口中的“曾剃头”到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口中的“汉奸侩子手”,在大半个世纪里,曾国藩一直顶着骂名。直到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畅销,让据说早已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曾氏开始“咸鱼翻生”,声名再度显赫,有关曾国藩如何赚得封侯拜相的“成功学”与权术、风水、命相之说,也因此转眼间成为街头巷尾永不过时的

  • 慈禧太后临终遗言震惊世人竟对女人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御医们手忙脚乱,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后一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