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肥王爷捞一辈子钱 最后竟成了人家的福禄宴

肥王爷捞一辈子钱 最后竟成了人家的福禄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30 更新时间:2024/1/27 0:03:44

福王朱常洵,是明朝神宗的第三个儿子。王皇后没有生儿子,王妃生了长子,就是后来的光宗。朱常洵比他小,但常洵母亲郑妃最得宠。皇帝很长时间没有立太子,大家都疑心郑贵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遭到了太后和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神宗皇帝为此苦恼不已,最后还是只有让步,万历二十九年立了光宗为太子,常洵则被封为福王。

但神宗对常洵的宠爱却并没有因此减弱。几年后,神宗用了三十万两银子,为福王举办了一场极其豪华的婚礼。紧接着,又在洛阳花了几年时间,为常洵建造王府,用去了二十八万两银子,是通常的十倍。

洛阳是福王的封地,按当时的规定,受封之后就应去封地居住,但郑贵妃不舍得儿子,神宗就没让常洵去洛阳。大臣认为这不合规矩,奏请了很多次,皇帝就是不予理睬。直到福王的洛阳王府建成又过了两年,神宗无奈之下,才让常洵去了洛阳。

那时国家尚富,神宗常常资助福王,在福王离开皇宫时,还要赏赐他四万顷良田,有司反对,常洵见此情形也上奏请辞,最后减半赏赐。神宗后来常年不理政事,大家的奏折都没有批复,但福王的奏报却是一天可以上报多次,早晚都可以。

到了崇祯皇帝执政时,福王的地位更加尊贵。他这个时候成天就知道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这时秦中贼寇四起,河南也遇上旱灾和蝗灾,民间一片愁苦,大家都说先帝把天下的钱财都给了福王,洛阳比皇宫还要富裕。有救援的兵士经过洛阳时,都说王府挥金如土,却让我们饿着肚子去前线送死。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听说后,特地来提醒福王,福王却根本不在意。

崇祯十四年时,洛阳被李自成攻克,朱常洵当场被捉拿杀死。死时五十六岁。崇祯皇帝特地为此停朝三天,丧礼十分隆重,比其他藩王厚重几倍,赐谥“恭”。

朱常洵煮成汤

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一生大起大落,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却死于李自成之手。关于朱常洵的死法,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最惨烈的某过于朱常洵煮成汤的版本。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进城的时候,朱常洵和他的世子朱由榔准备弃城逃走,结果朱由榔跑掉了,而“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明史》记载的死法有点血腥,不过民间野史似乎还觉得不够悲惨,于是就有了朱常洵的另一种死法。据说李自成觉得直接杀了这位老王爷不够解恨,于是下令将其和几只草鹿一锅煮,美其名曰“福禄汤”。

除了正史和野史外,近年出土的福王括地志的碑文上面还记载了朱常洵的另一种死法。李自成率兵攻洛阳,朱常洵组织军队抵抗,城破,朱常洵被活捉。面对闯王李自成,大明福王朱常洵破口大骂,遂遇害。两名承奉(太监)对着尸身哭了半天,对李自成的部下说:“王爷死了,我们也不想独活了!”于是,请求弄口棺材收尸,看守的士兵答应了。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朱常洵死得还算体面,至少没被煮成汤。不过,福王括地志的署名作者是朱常洵的儿子朱由榔,儿子将老子写得体面点也无可厚非,其真实性同样值得推究。

朱常洵挺厉害

关于朱常洵的生平,不能不用“唏嘘”二字来形容,这位本是皇帝爱子的王爷,早年享尽荣华富贵,晚年却被李闯王杀死。确切的说,应该是被“烹”了。据说,朱常洵死前向李万般求饶,可以说极尽丑态,王爷当到这份上也只能让人侧目了。但对于朱常洵的评价,并不是只有“窝囊”俩字,还有人说朱常洵挺厉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常洵即明末著名的福王,他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皇子,没有之一。万历为什么偏偏喜欢朱常洵呢?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得宠的母亲。朱常洵的母亲是郑贵妃,她很得皇帝欢心,生下的儿子自然也被皇帝视为宝贝。皇帝很想让这个宝贝儿子当皇帝,可惜明朝的大臣们都是死心眼,非说朱常洵不是长子当不得皇帝。万历跟大臣们斗了几十年,最后也累了,就把朱常洵封为福王,把洛阳封给他做藩地,给他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王宫,花费了白银28万两。但皇帝舍不得把儿子打发走,直到朱常洵快30岁才将他送到洛阳就藩。在此期间,朱常洵大婚,万历为了他的婚礼花费的白银多达三十万两。

朱常洵就藩后,万历生怕这个儿子过得不好,赐给良田4万顷,因当地良田不够,竟从邻近省份划拨。不仅如此,朱常洵请求将四川的盐茶税给自己时,他的父皇也是欣然应允。后来,朱常洵有开口要淮盐,万历又答应了。于是,本来要交给国库的税收就成了福王的私产,

以至边军的粮饷都受到了影响,朱常洵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后来,河南闹蝗灾,农民军进攻洛阳,前来增援的官军却不愿卖命,他们说:“福王富可敌国,却让我们饿着肚皮拼命!”就这样,洛阳城不久就被攻破了,而逃跑不及的福王被抓,后被杀死。

后世之人谈到明朝灭亡之时,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若真是如此,那么这位受万历盛宠的“蠹虫”王爷朱常洵也算是明亡的“功臣”了。朱常洵身为皇子,却毫无家国观念,以至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还在干自挖墙脚的事,能不说他“厉害”吗?

标签: 朱常洵

更多文章

  • 史上最衰的太子老师:教两朝三个太子全都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子老师

    封建时代最稳定的最好的官职之一应该就是太子的老师了吧,清贵而且不要命,站队不对会死人的。太子继位后,自己的老师总是要提拔的,于是乎,无数人钻营着,希望得到这个位置,哪怕没什么学问,领个虚名也好。不过,其实真要讲起来,太子的老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太子不听话,拿老师出气,那都是小事,万一太子被废,另立一

  • 曹操有特殊嗜好!建铜雀台打造美女集中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此诗只是一种假设,东风终与周郎便,所以三国时期的大美女大乔小乔。并没有被曹操锁于铜雀台中。事实上,小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什么实际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而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有生动的故事。网络配图“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三国时期最着名的美女有三名,大、小

  • 揭秘: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三桂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知道有一代名妓陈圆圆,但却扮演了一个改朝换代的祸水角色——因为她,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把偌大的大明江山送给了清人,这一给就是几百年。一个歌伎,在历史风云巨变的时刻,给天下英雄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秦淮八艳,万众侧目,但真正具有传奇色彩,身系一代兴亡,游走于帝王将相之间的,只有陈圆

  •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兰陵王高长恭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了突厥,但此时北周宇文护的家人还在北齐,他害怕家人受到伤害,便和北齐的皇帝说只要把家人放回来就停止攻打,可实际上北周在

  •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何不结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儿,也是都铎王朝最后第二位君主,被称为“血腥玛丽”玛丽一世的妹妹。在1558年玛丽一世因病去世之后,次年一月,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加冕为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因此她也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幼时,她的母亲安妮·博林被判处了死刑,到爱德华六世出生后,伊丽

  • 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诗竟藏着惊天命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东坡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

  • 武则天登基之日为何选在重阳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

    导读: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但是武则天却取这天作为登基之日,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唐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

  • 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胤礼

    导读:《甄嬛传》中果郡王的结局是被毒酒毒死的。故事情节是,皇帝对甄嬛起疑,赐十七毒酒,让甄嬛亲自送毒酒给十七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果郡王喝了毒酒,可惜的是致死都不知道甄嬛为他生了一对龙凤胎。历史上有果郡王吗?他是被雍正的毒酒毒死的吗?网络配图而历史的果郡王胤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1697-

  •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把自己祖宗葬在水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

    导读:每个帝王在位时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土,更希望这个江山以后也可以由自己的子孙后代所接管。所以除了要巩固政权,死后也要找一个风水宝地,继续保佑皇室的繁荣和昌盛。但是朱元璋却将自己的祖宗葬在了水里,这究竟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

  • 杀人如麻的禽兽君王:将妃子肢解做琵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君王

    导读:中国史上,残暴的君王有很多,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几个来,但是真正的残暴要属这位,竟然将自己的妃子肢解,这在历史上应该是鲜为人知的,能够夺此桂冠者非北齐开国皇帝高洋莫属。网络配图提到高洋,那真是一个超级大暴君,杀人如麻,不管是牢狱中的俘虏、囚犯;还是朝中的王公大臣、宗室贵胄,只要他看不顺眼的,说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