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朱元璋为什么把自己祖宗葬在水里?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把自己祖宗葬在水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88 更新时间:2024/1/20 9:19:03

导读:每个帝在位时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土,更希望这个江山以后也可以由自己的子孙后代所接管。所以除了要巩固政权,死后也要找一个风水宝地,继续保佑皇室的繁荣和昌盛。但是朱元璋却将自己的祖宗葬在了水里,这究竟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圣的土地顷刻间沦为泽国,那些无比忠诚的文臣武将也在这场洪水中相继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渐至湮没无闻。明祖陵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洪泽湖中有个“大墓头”,这就是那一带人民偶尔提起的故事……

网络配图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

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网络配图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网络配图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原来并非朱元璋想要将自己的祖宗葬到水里,只是受到地形的限制,再加上一些天气因素,致使这座陵墓变成了水下的城堡。面对这一问题,朱元璋想出了不少对策,但最终大明朝还是淹没在历史中了。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杀人如麻的禽兽君王:将妃子肢解做琵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君王

    导读:中国史上,残暴的君王有很多,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几个来,但是真正的残暴要属这位,竟然将自己的妃子肢解,这在历史上应该是鲜为人知的,能够夺此桂冠者非北齐开国皇帝高洋莫属。网络配图提到高洋,那真是一个超级大暴君,杀人如麻,不管是牢狱中的俘虏、囚犯;还是朝中的王公大臣、宗室贵胄,只要他看不顺眼的,说杀

  • 刘邦为何要杀功臣 异姓王竟无一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

    刘邦和朱元璋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杀功臣的皇帝,两人都出生布衣,与他们出生入死并帮助他们打下江上的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后的刘邦和朱元璋却把这些“兄弟”功臣给杀了?刘邦杀了哪些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无一幸免。主要功臣:汉太祖刘邦自起兵至灭项羽,以及后来削平异姓诸侯王,至高帝12年(公元195年)

  • 乾隆皇帝做了什么竟使得弟弟弘曕一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弘曕

    爱新觉罗弘曕去世时正值盛年,只有33岁,不免惋惜。世人对他,称颂过,也唾弃过。弘曕从小过继给了果郡王,乾隆皇帝对这个弟弟是十分喜爱的,当乾隆看到小时候的弘瞻不懂礼数,就请当时著名的诗人沈德潜作为弘瞻的老师,名师出高徒,弘瞻因此非常的博学,也非常的喜欢并善于诗词歌赋,家中的藏书也非常之多。看着弘瞻日益

  •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

    萧何给吕雉定计,诈称前线传来刘邦平叛胜利的消息,按照惯例,此时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曾经将情敌整成“人彘”的吕雉,残忍无度青史留名。吕后用麻袋捆住韩信,拉到长乐宫的钟室,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她一声令下,特事特办,把竹竿削尖了,乱枪把麻袋中的一代名将韩信

  • 三国中有名的五大统帅 曹操为何居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三国中最有名的五大统帅,曹操无可争议地再次上榜!那么其他四位都是谁呢?有很多争议,本次小编只在诸多版本中寻找一个,看看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都有谁上榜吧。1、曹操魏武在群雄逐鹿的中原,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小军阀最终一统北方,实在是真兵家,他先后平定的割据大军阀有——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陶谦(刘备)等

  • 这皇帝命太硬!打胎药都没能把他从娘胎里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禥

    在古代,有些皇子在几岁的时候便成为了皇帝,但他们短命,小小年纪便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死的也着实可惜。不过,有的皇子却是命大,在宋朝,有位皇帝的母亲服用了打胎药,但这个顽强的生命还是存活下来。网络配图这个命硬的孩子就是南宋度宗赵禥。赵禥之母是荣王赵与芮府中的一名小妾,因出身微贱,总受正房夫人的欺负,发

  • 揭古代官场不喜欢清正廉洁官员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官员

    导读:老百姓喜欢清官。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关于清官的传说比比皆是。包拯,海瑞等人的名声流传千古。但是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清官原本是受人爱戴的,但是他们在自己身处的官场世界里,却不受人待见,处处碰壁。海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网络配图包拯刚正不阿,六十四岁那年突然患病,结果不治而亡。是病死?还是服

  • 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第一件事并不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

    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为时四年半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刘邦胜利后干的第一件事竟是收夺了韩信的兵权。从刘邦迫不急待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韩信是多么忌惮,总算把韩信哄得打败了项羽,现在最大的两个危险都解除了。刘邦虽然收了韩信的兵权,但并没有剥夺韩信的爵位,只是由齐王改为了楚王,以下邳作为

  • 北宋范质:清廉宰相家里连招待客人的器皿都不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

  • 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实为阴谋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虽然是美女一枚,但毕竟先嫁给了唐太宗,唐太宗死后为何能如此顺利地成为李治的妃子,并一步步踏上皇后的位置呢?背后是顺其自然?还是另有阴谋?我们一起看看。网络配图武则天(624~705),自幼好学文史,巧慧善权术。14岁时,因貌美被太宗纳入宫中为才女,赐号武媚。太宗死后,入庵为尼。网络配图太子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