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本来也已经和卫青一样挂帅了,而且互相不同属。霍去病压根不存在向卫青式统帅过度的可能。霍去病的风格和战斗力,是汉武帝这位大家长赋予的,从卫青到霍去病,汉武帝一直在寻找更适合对战匈奴的将领,他们只是汉武帝挑出来的。
霍去病如果不是那种风格,他就出不了头。因为霍去病被挑选出来,他的手下绝大部分年轻将领,本身就是以统一风格进行训练的,而训练他们的人还是卫青。之所以成长为完全另类的作战风格,和汉武帝的支持和纵容有关。汉武帝也压根不需要第二个卫青。卫青一直在,霍去病就只能是孤勇无敌的袭扰闪电战统帅。你自己想,如果霍去病也和卫青一样稳扎稳打,汉武帝是要先灭了霍去病,还是要先灭匈奴。
李广最让人麻的还不是不认路,而是他自视过高,不迷路时压根不认为自己会迷路。李广是老资历将军,资历深,单兵素质高,但一辈子没学会进攻,和年轻时被匈奴压着打有关。很多人吐槽汉武帝喜欢用新人,老人用一段就开始放二线。关键就是新人变老人,立马就怼匈奴怯懦了,打仗全靠吼,感觉自己鼓鼓气就能搞定对手
而不是训练提升自己并分析研究敌人。李广难封,终究是没资格封。汉武帝得知李广死,恩赐是家给了他有指挥才能的后人了,直接把对方给封侯,依然不封李广。很明显就是怕立措标杆。估计李广但凡能立一次战功就能封侯,实在资历很老,但一进攻就拉胯,也是没谁了。
霍去病有一定的能力,在加上汉武帝想让他分一部分卫青的兵权起到牵制卫青的作用。他到好就因为李敢打了卫青就直接把李敢射杀。汉武帝一看这还了得你们两关系这么牢靠我还搞个屁。时间不久霍去病暴毙。
但是漠北之战卫青要不是果断,差点就输了,遇到的是单于的最精锐部队,人数上比汉军更多,还是以逸待劳。换成是卫青手下其他将领指挥,只会输,卫青也是惨胜。不得不说,卫青是真的厉害。
这锅甩给李广不客观。李广前后参加了两次卫青指挥的对匈奴作战,第一次李广带4000人遇到了匈奴40000人,被围困后拼死杀出,全军几乎覆没。但这个责任显然不应李广背,敌人10倍与己方,还是野战,能打赢是奇迹。其他友军也没进行救援。
第二次,就是李广自杀那次,卫青临时更改了作战计划,李广本次出征是前将军,卫青临时让李广去和右将军走绕远的一路,没有分配向导。把先锋给了和自己关系更亲密的公孙敖。这里面有武帝的意思,也有卫青的私心。
所以才有后来李敢打卫青的事,否则没有这些隐情,李敢也不会找卫青麻烦,卫青也不会隐忍,没有深究被打之事。资治通鉴里都有写。写历史最好少带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多看资料。
卫青其实就是正面大兵团作战,霍去病则是突袭以战养战,两人军事指挥特点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前期卫青的正面作战胜利,霍去病难以发挥其自身特点,两舅甥相辅相成的,没法比较,其实从这方面来说,汉武帝还是知人善用,李广真的不适合指挥员这个角色,个人勇武在兵团作战面前不值得一提
卫青主要目地是强匈奴的牛羊马,在焚烧牧场,杀人反而是其次了。霍去病则是以战养战,能杀人就杀人,俘虏基本上都是杀光。他们都是杰出的将领,在敌国的土地上,追着敌人打,没有喘息机会,匈奴男女都是冬天配种,牛羊春天交配,这汉军这样一搞,女人跟牛羊天天都在逃跑,整的流产了,牛羊数量更不上会有更多人饿死,人口就会减少。
这只是一方面,霍去病的部队历来以骑兵为主,又惯常深入敌后,因此秉持的是以强凌弱机动作战因粮于敌一击而走的战略,一般不会去和匈奴主力死磕。当然,在漠北一战中,以五万汉军的兵力已经可以在匈奴敌后横着走了。匈奴军从来没有和超过五万的汉军正面死磕过,漠北和卫青军其实是一场遭遇战
一开始是不清楚汉军兵力才摆出了决战的架势,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逐渐摸清楚了对面汉军战力的强大,立刻就四散撤退了。霍去病军在敌后既然多数的时候是因粮于敌,猜猜看一旦遇到匈奴部落,是不是会敲门客客气气地买粮?对敌对异族三光在那个时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时又不像休屠白羊部落临近汉境,可以掳掠人口入汉,因此霍去病军的战果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来自匈奴士兵,虽然匈奴人号称人人都是盘马弯弓的战士。
但是还是要说一点不会真的觉得卫青的战果小于霍去病吧?直接比对人数开什么玩笑。汉武帝时期虽然每次出征前前后后几十万人,但是真正的迎敌精锐不足五万人,卫青面对的是匈奴一把手的禁卫军,说是匈奴最精锐的军队应该没人反对,这战果比你那七八万乱七八槽的更有价值,就跟5万魏武卒歼灭秦50万号称虎狼之师一样,这5万精锐魏武卒消耗殆尽魏国其实已经失去了刀刃!
所以卫青、霍去病均为不世岀的千古名将;卫青开创了一代新战法,霍去病在卫青新战法的基础上,更上层楼,都不愧千古名将的称号。但漠北决战时,的却如编者所分析:霍少的都下(兵及将)均优于卫帅,而面对的敌手也不同,卫帅的对手单于及其大军更优于左贤王的大军,卫帅能歼敌2万己径非常不易啦。卫霍同为我中华千古功臣,中华干城唯二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