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荥阳之战相距岁余,对于双方士兵,还是将领,甚或是统帅,都是一种煎熬。自刘邦和项羽起事以来,两人都没有遇到过如此胶着的战役。对于双方而言,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战役,它是双方政治力量的角逐,它也是一次对人心的考验。
刘邦很清楚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而项羽只是阻止他取得天下的绊脚石而已,所以,扳倒项羽是他目前最重要的目的。刘邦也很清楚,他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单单靠自己是永远无法与项羽抗衡的,所以,他积极笼络人才,营建根据地,扩张领地,只要能取得整个天下,做什么他都在所不惜。
荥阳之战之初,刘邦除了策反英布外,就只是在被动地防御,因为他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做别的事。待到荥阳之战进入胶着阶段,再加上为了避免来自北方的威胁,刘邦才决定主动出击,分兵韩信去平定魏、代、赵,采用迂回的方式与项羽进行对抗,以缓解荥阳之战的压力。只是,他低估了楚军的实力,也低估了项羽想灭了他的决心。战役持续了近一年之后,刘邦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问陈平:“天下战乱纷纷,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荥阳之战打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对这场遥遥无期的战役,刘邦已经感到有些厌倦了。经历过战乱的人才明白和平的可贵。
两军相争,最高统帅是最不能气馁,也最不能有所动摇或退缩的,那样只会导致军心涣散,最终一败涂地。这一点,陈平很清楚,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项王身边有能力而且深得项王信任的人也就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加起来也没几个。项王这个人原本就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黄金,用来执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让他们互相猜疑最好,这样就能让他们自相残杀。到时候,我汉国再派兵攻击楚国,楚国一定会大败。”
刘邦一听,这个计策似乎真的不错,于是他就拿了四万斤黄金给陈平用作活动资金,而且还不过问他的使用情况,这也是对陈平信任的一种表现。陈平拿着刘邦给他的黄金雇佣了一批间谍在楚军中进行反间宣传,说:“钟离昧这些大将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显著,然而项王却舍不得分封他们为王,因此他们决定跟汉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领地,各自封王。”
陈平(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平派人在楚军中散发的留言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确实开始怀疑起了钟离昧这些人。项羽是个性情中人,一旦他相信谁,他就会对他推心置腹,可一旦他不相信谁了,他就会立刻疏远他,永远都不会再相信他。至于他的相信或者不相信,从来就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陈平认为项羽容易猜忌、容易听信谗言,这一点倒是没错,只是项羽为何会如此?恐怕这也是基于项羽的个人能力而言。项羽的个人能力很出众,尤其是打仗的本事,所以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一个有本事的人会欣赏同样有本事的人,所以项羽会重用钟离昧这些人。但是一个自负的人是不会认真去了解其他人的,自然也就不会理性地去分析钟离昧这些人是否真的会背叛他,只要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他心里就会有疙瘩了。
对于项羽而言,钟离昧之流是大将,不信任也就不信任了,但是他却连范增都不信任了。范增是项梁留给他的班底,也算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了,项羽尊称其为亚父。在感情上,范增几乎是取代了项梁的地位,成为了项羽最亲近的人。可是,他毕竟与项羽没有血缘关系,即便项羽对他再亲近,他也始终是外人,项羽不会像信任项梁一样,完完全全地信任范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刘邦向项羽请和的时候,范增极力反对,要求一鼓作气,攻破荥阳,灭了刘邦。刘邦因此很是忌惮范增,害怕项羽真的听了范增的话。这时候,项羽也许也有了停战的念头,毕竟他也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长的一场战役,心中多少有些厌倦了吧!于是,他便派了个使者来荥阳。
这次,陈平亲自上阵,摆开离间计。他先是为楚使摆出了一顿丰盛的宴席,待到宴席摆完,他才突然出现,惊讶地说:“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不是亚父的使者。”然后就让人把酒菜端了下去,换了桌平常的饭菜上来。楚使回去后,便把自己的所见告诉了项羽,项羽便怀疑起范增来了。
陈平的这一出很明显就是做样子给楚使看的,目的就是为了离间项羽和范增。只是,此刻的项羽谁都不想相信了。自然,也就不会明白这是离间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