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皓:南宋苏武羁留金国15年,归来后为何会被秦桧陷害

洪皓:南宋苏武羁留金国15年,归来后为何会被秦桧陷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1639 更新时间:2023/12/11 10:19:17

洪皓:折巾咨暑雨,持节栉回风

近日读博友赵工所赠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之《汉重苏子卿》文,颇有感触,作者借苏武之事而为其父鸣冤叫屈,读来觉得甚是有理,想那二人同是被扣十数年,然归来后的待遇缘何有天壤之别,直让人扼腕叹息。

其言曰:“先公絷留绝漠十五年,能致显仁皇太后音书,蒙高宗皇帝有“苏武不能过”之语。而厄于权臣,归国仅升一职,立朝不满三旬,讫于窜谪南荒恶地,长子停官。追诵汉史,可为痛哭者已!”

对洪皓的记忆很模糊,只不知何时脑海中存有“从龙介子,飞雁苏卿;忠臣洪皓,义士田横”句,只知他出使金国被扣15年,大节不亏,至于其他便不是太清楚了;遂翻出《宋史·洪皓传》,又细细地研读了一番,再结合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杂记,方才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飞雁苏卿”说的是苏武,在国人的印象中,苏武乃大名鼎鼎之人,一曲“苏武牧羊”,那凄凉的旋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借着戏剧舞台,他声名远播,是中华民族高尚气节的象征。

相比较苏武,这洪皓就少有人知了,二人的经历大致相同,都是出使被扣,坚贞不屈,十数年后方被放归,但归来后的遭遇却是大相径庭,苏武是封关内侯,风光无限;而洪皓仅被授了个闲职,且不到一月便被赶出京城,做的同是一件事,这待遇咋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洪皓,字光弼, 江西鄱阳人,徽宗朝进士出身,历秀州司录,宁海主簿等职,后以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15年,坚贞不屈,忠心不改,最后全节南归,被誉为“宋之苏武。

还宋后,因遭秦桧构陷,贬谪濠州团练副使,昭雪后复职朝奉郎,调任袁州通判,在回京途中病逝于广东南雄,追封谥号“忠宣”。

出使被扣,全节而归,这几乎就是洪皓的全部历史,但我们从他的简介上看,他考上进士后,授的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官职,缘何突然会来个“假礼部尚书”,转身为外交官出使金国呢?

这其中有个缘由,当时金强宋弱,南宋立国之初,对金人没奈何地卑躬屈膝,不断地遣使向金人示好,有统计说南宋向金遣使多达三百次以上,正如张孝祥在《六州歌头》中所写,“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南宋立国之初,正值金人强大之时,目标是一举灭亡南宋,根本看不起南宋派来的使臣,经常随意地扣留使者,甚至有斩杀宋使的事件发生,所以,朝中大臣皆以出使金国为畏途,如探虎穴一般,谁也不愿拿生命开玩笑的。

于是,朝廷便会用一些有名望的低级官员,冠个临时的高官头衔充当使臣,于是,才有这官职前的这个“假”字。

朝廷重臣是不会去的,但小官员却相反,他们是愿意赴死地而报效国家的,倒不是他们全部都是有担当的忠烈之士,其实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因为这虽是冒险,一旦能成功完成使命归来,便可获得升迁的机会,有时甚至是连升几级,这样的诱惑也无几人能够抵御的。

这样说倒不是在贬低洪皓,我只是谈论的是这个现象,从洪皓出使的表现看,他真是一个为国家奋不顾身,有着家国情怀之人,这其实也是同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洪家祖上其实是以贩粮为业的商人之家,家境大富,但到了其祖父之时,便让儿子们全部习文,期以在瞧不起商人,“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融入主流社会。

所以,洪皓的父辈皆为读书求仕之人,其伯父为神宗朝进士,父亲亦在朝廷担任通直郎,虽只六品,但也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了,想来也是个有出身之人。

洪皓的家学自然是很不错的,《宋史》称其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幼时便浸润在儒家经典中的他终得高中,时年27岁,他骨子中有一股敢作敢为的豪气,这与商人家庭中固有的那种患得患失的习性是大相径庭的,看来这儒家经典中的民本思想已融入血液中了。

初授秀州司录,即现今嘉兴和吴淞一带地方的长官幕僚,管管文笔之事的小官,但在当年发生饥荒之时,他竟敢将浙东调往京师的纲米截留,用以赈济饥民,救活了数万民众。

《宋史》载:“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要说这洪皓的胆也够肥,要知道,那叫“皇纲”,水浒中的杨志就因为一船“花石纲”翻于黄河,畏罪潜逃,丢失皇纲那是死罪,更不要说是被截留他用,洪皓对此岂能不知,但他以民为本,冒死而为,好在官家念他不以为私,方才免遭杀身之祸,幸哉幸哉。

忠心、胆大,正色为官,他声名远播,高宗赵构亦是对他刮目相看,于是在高官们无人敢去北地交好之时,大臣张浚推荐其作为出使金朝的“通问使,洪皓毫无怯色,满口答应了下来。

赵构遂加洪皓以“假礼部尚书”,派遣他率队北行,期以金人息兵罢战,以保小朝廷能偏安一隅,百姓免遭战火涂炭。

于是,大义凛然的洪皓率队踏上了北上之路,但是,经过太原时即被扣押,一年后方又解至云中,即今大同,而镇守此地的是金国名将粘罕,也就是戏剧小说中的金国大太子,他要求洪皓去为当时金人所立的傀儡政权刘豫处任职,当然被洪皓断然拒绝。

恼羞成怒的粘罕本想杀了洪皓,被手下劝阻,遂将洪皓流放至冷山,交给监军陈王完颜希尹严加监管。

冷山在松花江流域中游,当年泛称为松漠,我对东北地理不熟悉,对此亦无考证之能力,见有说是五常附近,有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有说在吉林东北部,有说离黑龙江阿城不远,一团乱麻,现就教于方家,一解迷惑。

地如其名,这地方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在这仅有百余户人家,俱是居住在半地下穴式土屋的苦寒之地,洪皓也只一寒窑栖身,比起家乡的杏花春雨江南,这真是天地之别。

从洪皓的遭遇来看,金人对来自南宋的使臣全然没当回事,洪皓连金国王庭在哪个方向还不知道,便被随便押去一个地方看管,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金强宋弱的基本态势,也说明这个出使金国的差事确是有性命之忧的。

不过,等到后来金人势头渐弱,特别是绍兴议和后,双方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态势后,这出使便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了,不然,后来的范成大怕也难以顺利归来,顺带着还怒斥了金朝皇帝一把。

同范成大相比,洪皓真是运气太差了,他简直就成为被遗忘之人,丢在那苦寒之地没人管他了,但是,想逃也是逃不出去的,金人的土地极占领区太广大了,走不了几天必定会被抓了回来。

冷山这个地方是分给皇帝宗室,后来的金国宰相完颜希尹管理的,他应该是金国中最有文化之人了,因为他是女真文字的创造者,也是学习汉文化的鼓吹者,所以,在他的管辖下,金人对洪皓还算是比较礼貌,并不十分为难他。

但是,毕竟完颜希尹属于金廷的高官,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给予洪皓以照顾,下面的人只是奉命办事,一开始还生活无忧,但天长日久的下来,便渐渐地怠慢了起来,所以,洪皓的日子便也困窘了,正常的供应渠道不畅,经常也是陷于衣食无以为继的状态。

侍宴乐游游赏惯,今兹吊影难呼伴,欲上望乡台复倦,愁满眼,琵琶莫写昭君怨。

满目平芜无足玩,南冠未税徒增叹,万里庭闱安否断,形魄散,此身何暇穷游观。

在滞留金国之时,他感念国家破败,生民涂炭,遥想故土,步履艰辛,殇君忧国,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这首《渔家傲》便是其中之一,词中不仅充满了对往日美好的怀念,亦饱含着对现实的忧愤之情。

虽然被困边地,但他的人身自由还是没问题的,他利用完颜希尹的关照,经常传递一些信息,先是利用商人的关系,向在五国城的徽、钦二帝汇报了高宗登基的消息,又通过友人,将赵构生母韦太后的亲笔书信送达临安。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结识金朝的高层官员,将获取的军事情况及相关信息传递回南宋,他利用自己在北地的影响,哪怕自己生活无着,也倾全力帮助流落到金国的宋人,在遇到不幸身亡的南宋人时,他都会组织人员收葬,并作好相应的善后事宜。

后来的他被完颜希尹接去燕京当了家庭老师,他更是利用这一机会,在给完颜希尹的儿子灌输儒家思想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颜希尹及其子孙的政治倾向,经常劝导他们施“仁政”,停止战争,发展文化,教导他们做一个仁义的人,其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小觑。

当韦太后携徽宗灵柩回南宋路过燕京时,他亦率领羁留北国的南宋旧臣出城迎送。

洪皓自从一落入金人手中,便一直面对金人的诱降,高官厚禄自是不可少的,但他从来不屑一顾,持节不屈,直至拼死以拒,保持了汉家使臣崇高的气节。

他以自己的学识,努力传播汉文化和儒家思想,早在流放冷山期间,他就凭记忆,用桦树皮抄写《四书》中儒家经典文句,教周边的儿童学习汉文,他风趣地称为《桦叶四书》,而他学问的博大精深和平易近人的处事待人,赢得了周围所有人赞赏和爱戴,也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他将自己在金国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写成《松漠纪闻》,书中详细介绍了金国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科举制度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此书不仅成为南宋了解金国概况的窗口,亦是后人研究金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这是一首《江梅引》,也叫《江城梅花引》,不过,这首词亦有归于宋人向子堙,但洪迈在《容斋五笔·先公诗词》中有确切记载:“绍兴丁巳,所在始歌《江梅引》,不知为谁人所作。己未、庚申年,北庭亦传之。”加之这首词前有一段很长的自序,而向子堙是没出使过北国的,所以,必是洪皓所作。

作为被金人扣留在北方天涯海角的羁臣,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国的煎熬中苦度时日,北国飞雪之时,他想起了江南的梅花,此时正傲雪怒放,又听说南来的使臣即将到达,多么想他们能将江南的梅讯带给自己,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词作。

故乡万里之遥,时光渐渐逝去,山重水复,归国无望,诗人心中的落寞向谁诉!北地无梅,他只有借着想象,放飞思绪,一唱三叹,将自己的满腔衷情,和着刺骨的北风,在脑海中家乡的梅林中撒向天空。

洪皓才学渊博,于逆境中犹奋力攻读著书,除了这本《松漠纪闻》他共著有文集50卷,《帝五通要》《姓氏指南》、《金国文具录》、《鄱阳集》等皆传于世。

流离万里偶生还, 暂得安阳一日闲;

飞盖曳裾何处去, 西园不见见青山。

遇金帝因喜得皇子大赦天下,洪皓终于在金国羁留15年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这首《邺都》最能表达久拘北地而终得自由的畅快心情。

人生有几个15年,大好年华抛于异乡,中年去老年归,当他踏上江南故地,看见临安城头之时,眼中的泪水和着心酸,都化为那潇潇的春雨,湿润了脚下茵茵的芳草地。

国步日多事,霜露任沾衣;

留落十五年,至今方北归;

夜投胙城宿,百里即王畿;

遥望一惆怅,何当拜天威。

回来后,高宗自是感动不已,誉为“宋之苏武”,并奖励了一大堆的东西,这对老抠儿的赵构来说,也真不容易了,本来还想大大地加封洪皓,可是被秦桧在一边撺捣,仅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

这一堆的头衔中,都是拿钱不管事的名誉闲职,仅最后一项,带点顾问的性质,但一个“权”字,意味着临时和代理之意,作为垂范史册的风节名臣,这同当年苏武的封侯相比,实乃天壤之别了。

至于原因,史上认为皆是秦桧作怪,或者说秦相认为洪皓久居北地,知道他当时被羁金人处的内幕,所以,必陷害之,这个一看就是小说野史看多了。

在《说岳全传》中,秦桧在北国是卑躬屈膝,后来成为金人派来的奸细,我特别特别记得小人书中有一页,说他的妻子王氏被金人调戏,他亦装着没看见,更有甚者,说王氏同金兀术还有一腿。

作为当时赵构依赖的秦桧,正值上升期,他也是北归之人,当年也曾铁骨铮铮,拒不为金人拥立伪楚皇帝张邦昌写即位诏书,从而同二帝一起被押解北去,归来后风景大变,以迎合赵构,戗害忠良著称。

按说,秦桧要陷害的,必定是对他有威胁或痛恨之人,至少是残害那些皇帝不喜之人,与他无怨无仇,毫无瓜葛又没威胁的洪皓如何会惹祸上身,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怕不是一个奸臣必定陷害忠臣就能圆其说的。

而且,洪皓与秦桧是同科进士,这关系按说比现在的同学或战友的情谊要深很多,这同窗之谊又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使一般的同僚秦桧为何要如此作为,凭直觉,这其中必定有我们未知的深层次缘由。

后来的他先是出知饶州,未及一年,便莫名其妙地被罢官回家,后来又被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并被强制押往英州监视居住,年届花甲的洪皓晚年遭此厄运,苍天无眼啊。

六十之年入瘴乡,灵台未了热非常;

锡泉一饮根尘净,重到清凉礼梵王;

半世拘囚愧牧羊,生还四载却投荒;

危机未履已如此,欲效前贤问上苍。

英州即今广东英德,当时属未开发的不毛之地,同江南水乡的富裕相比,实乃烟瘴之蛮荒,洪皓在这里不仅要受气候不适之苦,还要受看管人员的百般刁难,其生活状况比他在金人处还要艰苦百倍,当然,这是在大宋版图下,心境是不同的。

他在英州一直呆了九年,至秦桧失宠后,方才平反昭雪,然而年龄不饶人,他被“量予内迁”,授左朝奉郎,迁往袁州居住,然而,年迈的他,在这千余里的路途中,起程后不久便染病身亡,时年68岁。

《宋史》载,“为桧所嫉,不死于敌国,乃死于谗慝”,诡异的是,他逝世的第二天,秦桧亦病亡,不知地下的洪皓是否会露出一丝的微笑。

而一手造成洪皓悲剧的赵构听说洪皓死讯后,方才觉得对不起这位一心为国的大忠臣,不仅立即恢复其敷文阁直学士、赠四官,再复徽猷阁直学士,并追封谥号“忠宣”,可惜,九泉下的洪皓已是不知了。

洪氏在宋代是很有名望的,有所谓“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和洪迈,俱是朝廷高官,特别是洪迈,著作等身,其积40年心血写就的《容斋随笔》,成为毛主席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

洪姓其实是个小姓,百家姓排名应在百位左右,可历史上名人多多,除了宋代的洪皓一门外,洪升,洪承畴,洪秀全,要知道,这后两位可以说是改变当时社会格局的风云人物啊,当然,洪姓中还有我很是敬佩的洪亮吉。

滞金十五载,吊影思亲几人牵念;

耿介五余纪,忠君睥佞千古流芳。

尽管现在识得洪皓之人并不多,同牧羊的苏武相比,声名亦不在一个层面上,汉字输入词组中有洪金宝而无满洪皓,这是历史的无情,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不忘初心,大义凛然的历史英雄,随着国学的推广和对历史上真正英雄的敬仰,洪皓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他一定会在中华民族英雄的群像中,彪炳千秋,熠熠生辉!

标签: 洪皓苏武秦桧金国金人宋朝

更多文章

  • 民勤苏武沙漠景区,大漠长河里的诗与远方

    历史解密编辑:乐活武威标签:沙漠,苏武,民勤,腾格里,大漠

    苏武沙漠景区位于民南路23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一望无际的大漠,透着雄浑,浸着古老,驼铃吹动流沙,落日映红孤烟。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 矗立在腾格里沙漠中的117件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艺术佳作,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飘落瀚海,一雕一景,一塑一色,与蓝天白云、金色大漠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凸显了艺术与生态结合的强大

  • 苏武在匈奴曾娶妻生子,为何回汉后只找儿子不接妻子?就是个渣男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苏武,匈奴,匈奴人,刘彻,长安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听过。苏武本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臣子,出身官宦之家,官拜郎中。天汉元年,他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持节护送匈奴使者回国,并转送单于礼物,结果任务完成之时,意外卷入匈奴内乱之中,被扣留当地。刚被扣押时,苏武本想自杀,但被人救回。匈奴单于见他颇有胆气,就想让人将他劝降,许诺他高爵厚禄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32、元朝也有“苏武”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苏武,贾似道,忽必烈,元朝,阿里不哥,蒙哥,郝经,二十六史

    苏武是西汉的大臣,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却始终宁死不屈,留下了“苏武牧羊”的著名故事。苏武被誉为民族英雄,其爱国主义精神被历代传颂。在元朝,有个汉族官员奉命出使南宋,被囚禁十六年,也是始终宁死不屈,经历与苏武差不多。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郝经。郝经是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郝经生于金末乱世,从

  • 海上苏武?六不总督?晚清名臣叶名琛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苏武,海军,清朝,叶名琛,广州城,道光帝,六不总督,地方官员

    叶名琛是清朝中后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不幸战败,被俘虏到印度。有传言说,叶名琛在印度期间,曾被人当作猴子一样观看,日子过得凄苦无比。(叶名琛旧照)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叶名琛实在是一个非常适合做官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期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到18岁就考取贡生,2

  • 此人是东汉开国名将之后,曾出使蜀汉和曹魏,却成了三国版苏武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苏武,曹魏,蜀汉,孙权,曹丕,魏国,东吴,东汉,古装剧,开国名将,史说三国,三国(电视剧)

    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正月,魏将曹真率重兵围攻驻守江陵,守将朱然据城死战,双方僵持数月,曹军久攻不下。三月,曹仁所部兵马又在濡须被朱桓击败。曹休率领的兵马,也在洞口遭到了吴军重创。在宛县督战的魏文帝曹丕,眼见三军进展不利,将士伤亡惨重,又赶上军中疫病横行,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罢兵休战。至此,东吴在两年

  • 民勤县苏武镇:综治维稳出实招 多措并举守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安宁,信访,创稳,民勤县,苏武镇,综治维稳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连日来,民勤县苏武镇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立足工作实际,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多措并举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从严从实抓好综治维稳工作,全面防范化解问题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抓思想、强引领、塑形象,主动创稳。始终树牢全镇“上下一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 风劲帆满启新程——民勤县苏武镇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民勤县,二十大,苏武镇,砥砺奋进,苏武,张小芳

    10月31日,民勤县苏武镇召开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省市县委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专题学习会议 张小芳 摄盛会凝聚人心,蓝图催人奋进。民勤县苏武镇把学习宣

  • 匈奴封李陵为右校王,派李陵至北海见苏武,劝苏武降胡

    历史解密编辑:专注谈话三十年标签:李陵,苏武,北海,匈奴,汉朝

    匈奴封李陵为右校王,派李陵至北海见苏武,劝苏武降胡话说隽不疑为京兆尹,尚信立威,人民畏服,每年巡视属县,录囚回署,他人不敢过问。独隽不疑母亲留养官舍,向隽不疑问及有无平反冤狱,曾否救活人命?隽不疑一一答说。若曾开脱数人,其母必心喜,加进饮食;否则,终日不餐。隽不疑素来尚严,因不敢违忤母训,只好略从宽

  • 汉朝营救苏武,顺带救回一小随从,却没想到给匈奴制造一可怕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茵茵说标签:苏武,龟兹,乌孙,常惠,汉朝,匈奴人,汉宣帝,汉高祖刘邦

    汉朝营救苏武,顺带救回一小随从,却没想到给匈奴制造一可怕对手读《智囊》,学《智囊》,用《智囊》。苏武牧羊,是中国著名的爱国典故。作为汉朝使节,苏武被匈奴扣押了19年,任凭匈奴人威逼利诱,却坚决不投降。最终在霍光的授意下,苏武得以平安返回国家。而苏武也就此,成为了中国坚强不屈、爱国者的典范。然而很少有

  • 苏武牧羊的地方到底是在今天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苏武,匈奴,苏武牧羊,北海,牧羊

    假如说到汉臣苏武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苏武是汉朝时期的一个民族英雄,为了不辱使节,无论匈奴单于如何威逼利诱坚持不投降,后来匈奴单于一怒之下将其流放到北海牧羊,并且下命令“公羊什么时候生出小羊羔,苏武可以回到汉朝境内”。苏武自此之后就在北海地区牧羊,忍辱负重再次生活了19年,从来没有投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