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骞,一位树立在中华民族外交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欣赏他出色的外交能力,也钦佩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更被他忠于自己国家的信仰所打动。
他肩负使命出使西域,不畏匈奴,恪守本心的故事早已被世人所知晓,但是他在西域一段美好又特殊的婚姻却鲜为人知。
我们都知道张骞在西域被困十三年,逃跑两次才成功,却不知成功的背后少不了他胡妻的帮忙。这段婚姻虽以强迫为起点,却以不离不弃为结局,这是一段建立在国家大事上可歌可泣的爱情。
那么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成为人生赢家的?本文将带你揭
秘。
手握旌节思大汉 假意妥协娶胡妻
楚汉战争时期,中原时局动荡,匈奴乘机用武力征服周国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其中就包括月氏,他们斩杀了月氏国王,并将他的头砍下来做成饮酒器,手段极其残忍。
不久,匈奴就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实力逐渐强大,野心不断膨胀,他们渐渐不把大汉放在眼里,时常骚扰掠夺中原边境的百姓。
刘邦忍无可忍,率领大军与匈奴作战,希望将他们一举歼灭,结果却被困在白登七天七夜。从此,刘邦不敢轻易出兵,采取和亲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和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军事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边境还是时常受到匈奴的袭击。于是汉武帝开始思考如何击败匈奴。
这时他想到月氏曾遭匈奴杀害,最后被迫迁移到今阿富汗的东北地区,他们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
而且月氏的地理位置很好,正处匈奴的西面,大汉在匈奴的东面,如果大汉与月氏强强联手,那么一定可以打的匈奴落花流水。
想到这里,汉武帝就开始在全国招贤纳士,希望可以找到一位有勇有谋的人完成这项使命。张骞看到后毛遂自荐,汉武帝很满意,决定让他担任使节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人大团奉命出使西域。到达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地区。使团出陇西后不久就被匈奴捕获。
匈奴得知张骞此次前来的使命是为了寻找月氏,愤怒不已。因为匈奴与大汉一直以和亲的方式交往,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张骞又是大汉使节,所以他不能杀害张骞,只能将他扣留下来。
为了让张骞归降,单于软硬兼施,但是张骞手握旌节,宁死不屈。匈奴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想到“美人计”这个馊点子。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不如找一位值得信任又聪明的美人让他迷失在温柔乡里。于是,诡计多端的单于将匈奴谷蠡王的养女乌丽娜嫁给张骞。
乌丽娜本性善良天真,聪明伶俐。她的真实身份是牧羊人之女,父母在一次暴风中丧生,她被匈奴谷蠡王发现收为婢女,后来因为她知书达理、聪明伶俐,深得匈奴谷蠡王喜爱,便将她收为义女。
单于希望她可以劝降张骞,归于匈奴部下。但是,单于打错了算盘。
刚开始因为立场不同,两人确实互相提防,不曾吐露心声,但是随着两人相处时间的增加,乌丽娜越来越了解张骞,她被张骞对大汉的忠心以及刚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她也慢慢明白张骞的处境,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丈夫。
于是她开始悉心照顾张骞,处处袒护张骞,谨慎又机智的应对单于的盘问。张骞也被乌丽娜所感动,不久,乌丽娜生下了一个男孩,张骞为他取名为勇儿。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转眼间,勇儿已经八岁了,而他还没有逃出匈奴,没有完成使命。此刻,他是孤独的、无助的,他不知家人如何,不知该如何向汉武帝复命,不知自己的未来究竟如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活下去,专心下好眼前这盘棋。
他不希望自己虚度时光,平日里,只要一有时间就观察匈奴的生活规律、气候变化……时间久了,张骞与身边的匈奴越发熟悉,匈奴对他也并不像以前那般严格,时常还能从他们口中打探到一点消息,不过要想逃走还是难上加难的。
妻子乌丽娜看穿丈夫的心事,她要帮助丈夫逃出去。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再次对匈奴发动战争,匈奴疲于应付,内部乱成一锅粥,根本无心监视张骞。
张骞看准时机要带着妻子乌丽娜、儿子和同堂邑父一同离开,但是乌丽娜不肯。她要留下来,一是人数多容易被发现,不易逃走;二是她可以设法拖住追兵。
她是匈奴谷蠡王的养女,地位高贵,一般人不敢动她,张骞被深深感动。
张骞与同堂邑父骑上马,向西北飞奔而去。公元前127年,张骞来到疏勒国,在他们的帮助下,张骞顺利来到月氏。
但是此时的月氏百姓安家立业,君王不愿意为了报仇而伤害百姓,张骞再三劝说也没有用,最终无功而返。回大汉的路上,张骞再次被匈奴逮捕。
单于十分气愤,对他严刑拷打,之后又将他押送到乌丽娜身边。不知是福还是祸,张骞又回到妻子当身边,这次匈奴对张骞的看管更加严格。
一年之后,单于卧病不起,众人盯上王位,尔虞我诈。不久,单于去世,匈奴内部发生内乱,连监视张骞的士兵都不见身影,机会又再次降临。这次乌丽娜率先发话:“夫君,我们带着勇儿逃吧,去长安”。
张骞热泪盈眶,他点点头,心想:“长安,我回来了!”
建功立业忠大汉 子孙丰茂为赢家
十三年后,张骞带着妻子乌丽娜、堂邑父三人一起回到长安。从匈奴到长安,路途遥远,环境艰苦,逃跑时太匆忙,没有带够干粮,时常饿着肚子。幸亏有堂邑父,他擅长打野味,可管大人温饱。
但是,这对于孩子来说太艰苦了。没过多久,勇儿在逃跑的路途中突发疾病,高烧不止。
一位小当户叫忽尔干十分仰慕张骞,他发誓就算隐姓埋名也会将孩子抚养长大,将来送到长安。张骞明白,若是继续前行,孩子的身体一定支撑不住;若停滞不前,匈奴迟早会发现他们已经逃走,很快会加快鞭马追上来。
再三考虑后,张骞决定将孩子丢给忽尔干照顾,三人继续赶路,尽快回到长安。
此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是他对西域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风俗习惯等等十分清楚,为攻打匈奴提供重要信息,可谓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汉武帝对于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成果十分满意,封他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军”。
公元前123年,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因为张骞曾经出使过大夏,在匈奴地区又待了数十年,所以卫青让张骞做军队的向导。
张骞了解地理环境,知道哪里有水资源,让大军免于饥渴之难,最终大获全胜。汉武帝知道后兴奋不已,封他为博望侯,把他的家乡赠名为“博望”。
张骞受封后,立刻在博望修筑了城堡,作为政治中心。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第七次战役。张骞任命上战场,也是在这次他遇到了儿子勇儿。
当时张骞率领一支军队在胡杨林中,突然有士兵向张骞汇报,有两名匈奴在附近徘徊,并将两人押上来。只见一老一少穿着匈奴服饰,小心翼翼地打量张骞。
突然,老者上前掏出一尊祭天金人小象。张骞看到这个,心里一惊,这是忽尔干的信物,原来面前站着的正是他的孩子和救命恩人。
已经过去六年了,孩子已经不像之前那般稚嫩,反而平添了一份韧劲。
从匈奴逃出来到达长安后,妻子乌丽娜因为水土不服还没到一年时间就患病而死,张骞悲伤不已,更加思念儿子勇儿,但是自从上次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孩子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如今孩子出现在面前,张骞不禁大喜。
虽然当时张骞是被迫娶妻生子,但是上天眷顾他,让他拥有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智勇双全的儿子,实为“人生赢家”。
据方城县文史者杜海龙调查可知,博望镇周围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有张骞的后代,一共有836户共计3908名。
杜海龙在走访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老人张广杰家里供着张骞的牌位,牌位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主要讲述张骞携带家眷来到博望,建功立业。为纪念祖先张骞,后人在此发展,发扬张骞宝贵的品质。
二出西域为大汉 一带一路重发展
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跟随卫青出战,结果因为逗留延误军机,造成大量士兵惨死,按律当斩,但是汉武帝念在张骞有功在身,只将他贬为平民。
被贬后,张骞一直因为自己无法继续为大汉效力而感到郁郁寡欢,后来他想继续出使西域。
他向皇帝着重介绍乌孙东和匈奴发生矛盾的事情,认为可以说服乌孙东返回共同抗击匈奴,皇帝赞同张骞的想法。就这样,张骞开始了第二次西域之行。
他们一路向西,跨过河西走廊、翻过昆仑山、越过黑海……这支队伍的目的由原先的军事战略变成了文化交流。
中原将先进的蚕丝技术输送到西域,西域将葡萄、石榴、宝马、歌舞传进中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沟通,使中原文化得到传播。
俗话说,“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落实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产业资本完整的国家,外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低廉,不断地吸引外来资本。
从1997年开始,我国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出现了大量美资工厂,这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必须接受大量美元作为外汇,使用美元还会遭受美国的各种限制。
此时,如果中国经济想要继续高速发展等于难上加难。若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建立自己的自贸区。国家领导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一个经济区域。
那么,中国要和哪个国家一起组建呢?中国想到了了非洲和少数中东地区。虽然这些国家很贫穷,但是他们的购买欲强烈,我们只需要将钱借给他们,他们就会买我们的东西。
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帮助。他们需要中国便宜的产品,我们需要他们的原材料,同时中国还会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
中共之所以要建立“一带一路”,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
第一,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主要生产水泥、钢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如果中国在欧亚大陆修建了大量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还有学校、医院等建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加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非洲与中东地区很多地方十分贫穷,经济发展不起来,我国则帮助他们修建设施,用人民币贷款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既买了我们的东西又借我们的钱,使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并打破美国市场的垄断。
解决石油危机。我国每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
据资料显示,我国使用的石油基本上从中东和非洲运输过来的,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如果这里发生军事冲突,必须要绕开这个地方,如此我们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好在一线一路上有巴铁,我们可以在那里建设铁路,将资源运输到新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石油危机又促进了西部发展。
一带一路不是路权与海权的争夺,而是能源集中利用和整合经济板块,合作共赢是目的,也是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总结
张骞是一位忍辱负重、心怀大义之人。他肩负使命,为了完成任务,他被迫离家十三年,过着异国他乡、整日被他人监视的日子。
他不知未来究竟如何,何处是归途,只靠着矢志不渝的理想存活下去。为了丝路使命,他二次出使西域。他是大汉的忠臣,愿意为了大汉舍弃小我的忠臣。
梁启超先生曾经夸赞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张骞对国家的贡献,我们应铭记在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一个人——乌丽娜,这也是一位值得被后人知晓的女性,她是一位坚强、有力量的女性。是她的相濡以沫让张骞度过最艰难的生活,是她的善解人意让张骞感受到温暖与爱意,是她的深明大义让张骞敢于完成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学杰 张骞的西域姻缘[N]新疆经济报 2010.07.30第A6版
[2]韦东坡 张骞封侯博望镇[N]中国地名 2019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