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不是葡萄,而是……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不是葡萄,而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新社华舆 访问量:1650 更新时间:2024/1/26 1:56:07

后人喜欢侈言“盛唐”,“盛唐气象”被当作中国历史的顶点和巅峰,但其实“盛唐”是汉朝结出的果子。唐朝名将高仙芝之所以能够横行西域,甚至翻越帕米尔高原征战,得益于汉朝解决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边患——匈奴。

自此之后,历经“五胡内迁”,经济和文化中心向江南转移,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结出了一颗熠熠发光的果子——唐朝,加上唐王室固有的少数民族血统,有唐一代才能够兼容并蓄,衣食住行、礼乐歌舞,中西合璧,遂成就了光芒万丈的“盛唐气象”。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许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凿空”真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将壁垒打破,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风才能够从西吹到东,从东吹到西,经过西域、中亚以迄小亚细亚、地中海西岸,连接中国和欧洲、北非的丝绸之路于是成形。丝绸输往波斯和罗马,西方的珍异之物——香料、水果、矿物等输往中国,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开始了。

张骞出使西域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联络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夹攻匈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张骞的全部身心都投到了这项政治任务上面,无暇旁顾。因为张骞是“凿空”西域的第一人,后人就把物产的输入都归功于张骞。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写道:“我们必须知道伊朗植物向中国的移植是一个延续1500年的过程;现在学术界中竟有这样一个散布很广的传说,说大半的植物在汉朝都已经适应中国的水土而成长了,而且把这事都归功于一个人,此人就是名将张骞。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神话。其实张骞只携带两种植物回中国——苜蓿和葡萄树。在他那时代的史书里并未提及他带回任何其他植物。日子久了,他成为传说故事的中心人物,几乎任何来自亚洲中部来历不明的植物都混列在他的名下,因此他终于被推尊为伟大的植物输入者。”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其实劳费尔的辨正也是错误的,他说“张骞只携带两种植物回中国——苜蓿和葡萄树”,但这两种植物却并非张骞携带回中国的,那是发生在张骞死后的事情。

《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这里的“蒲陶(萄)”即葡萄,“别观”即“别馆”,“离宫”和“别馆”都指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区别于正宫;“极望”乃满目之意,远远望去,满目皆是。张骞死后,因为汉武帝喜爱大宛的宝马,于是“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因此真正将苜蓿和葡萄树输入中国的,乃是其后不知名的汉使,即司马迁所说的“汉使取其实来”,将果实取回中国,而绝不可能是以政治任务为首端、又被匈奴两次羁押长达十三年的张骞。

那么,除了政治任务之外,张骞经手输入中国的物产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只有一种,就是著名的乌孙宝马。《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张骞和乌孙遣使报谢汉武帝的,就是数十匹乌孙宝马。得到乌孙宝马后,汉武帝命名其为“天马”;后来又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马,更名乌孙宝马为“西极”,而名大宛马曰“天马”。

苜蓿原产于伊朗,原本是马的饲料,也就是司马迁记载的“马嗜苜蓿”。汉武帝既然取得了大宛宝马,理所当然地也要把马的饲料带入中国,唐朝诗人王维有诗“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正是这一传入目的的形象写照。

经张骞之手直接输入中国的物产只有乌孙宝马,同时他为汉武帝带回了关于大宛汗血宝马的传说,但“张骞凿空”这一事件太过重大,太具有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因此“他终于被推尊为伟大的植物输入者”,以至于后世的各种文献将一切植物的输入都归功于张骞一人。

从“张骞凿空”之后,各种对中国来说堪称新奇的植物、香料、矿物等,借着这条绵长的丝绸之路,慕风远飏,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土,逐渐融入中国的日常生活。

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里罗列了林林总总输入中土的物产:植物有胡桃、胡麻、安石榴、茉莉、指甲花、水仙、无花果等品种;食物有葡萄酒、豌豆、西瓜、黄瓜、胡萝卜、胡椒、胡蒜、胡葱、糖等品种;香料有没药、安息香、沉香、樟脑、丁香、玫瑰香水等品种;药物有胡桐泪、豆蔻、阿魏、人参、蓖麻子等品种;矿产有硼砂、硇砂、黄丹等品种;宝石有琥珀、翡翠、绿松石、珊瑚等品种。当然,交流是双向的,中国输入伊朗的物产也非常丰富:丝绸、肉桂、姜、黄连、芒果、檀香、茶、中国玫瑰、白铜……

物产的输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比如在葡萄酒输入之前,中国人的酒精类饮料主要是米酒和其他各种粮食酒,其后葡萄酒所代表的果酒类饮料成为专嗜粮食酒民族的又一选择,直至今天,甚至成为判断小资与否的标准。

文明就是这样你来我往,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在那条风吹耳闻的古道上生发出无数传奇般的故事。

本书选取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十二种植物,分别是小麦、葡萄、石榴、曼陀罗、黄瓜、红蓝花、枣椰树、水仙、甘蔗、淡巴菰、大蒜和芒果,再选取经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四种植物,分别是桃、杏、芍药和桑,详细为读者朋友讲述它们的传播路线、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完)

作者/许晖

更多文章

  • 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的张骞,实为人生赢家,今后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卫青,刘邦

    前言张骞,一位树立在中华民族外交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欣赏他出色的外交能力,也钦佩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更被他忠于自己国家的信仰所打动。他肩负使命出使西域,不畏匈奴,恪守本心的故事早已被世人所知晓,但是他在西域一段美好又特殊的婚姻却鲜为人知。我们都知道张骞在西域被困十三年,逃跑两次才成功,却不知成

  • 民勤县苏武镇:党建引领农牧业发展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养殖,党建,苏武镇,民勤县,农牧业,现代农业,村镇名单

    在位于苏武镇元台村的武威市西牧生物有限公司养殖场内,牛舍宽敞气派,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吃得津津有味,欢快地“哞哞”高歌;育肥羊养殖区域,数千只育肥羊头挤头,个挨个在吃草喝水。武威市西牧生物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赵多敬介绍说:“我们现在牛的存栏量有96头,预计明年下半年达到180—200头,现在羊的存栏

  • 魅力民勤丨苏武沙漠大景区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摄影,摄影家协会,苏武,民勤,民勤县,苏武沙漠

    摄影:民勤县摄影家协会制作:周旦编辑:裴艳春责任编辑:陈达程

  • 【三抓三促进行时•党组织书记谈落实】民勤县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聚焦落实抓执行 提高效能促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民勤县,张有辉,苏武镇,示范点,党委书记,基层一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日,民勤县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就如何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武镇将紧紧围绕全县“1235”发展思路和全镇“12345”产业发展布局,引导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上下功夫、在执行上铆足劲、在效能上见真章,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全年旺目

  • 【一把手谈落实】民勤县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党代会,苏武镇,党委书记,民勤县,苏武,党建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甘肃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陇原振兴的前进号角。苏武镇把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与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明确定位目标,推动省党代会精神落地见效。近日,就如何贯彻落实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接受了记者采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科学

  • 西域名城,节比苏武——奇台石城子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日报网标签:石城子,古城,陶窑,瓦当,西域

    考古成果:中部天山北麓的石城子遗址由古城、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组成。古城依山形水势而建,北、西筑墙,东、南以深涧为屏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保留有城墙、角楼、马面、护城壕城门等建筑。城内又有子城及大量房屋建筑,房屋人字披顶,盖有青瓦,椽头装饰有瓦当。另外还有灶、储藏坑、车辙印、散水等活动遗迹。城内出土有

  • 沙海绿洲·风光民勤丨苏武文化广场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摄影,民勤,沙海绿洲,苏武文化广场

    摄影:许多斌制作:韩亚琼编辑:汤建华责任编辑:陈达程

  • 苏武被流放北海牧羊,饥饿难耐时,宁可吃草根也不吃羊?

    历史解密编辑:流转吧古代历史标签:苏武,匈奴,刘彻,北海,霍去病

    西汉初期,匈奴凭借着强悍的战斗力,先后灭掉了东胡、月氏等部落,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而此时的汉朝,刚刚经历了秦末战争和楚汉争霸,国力还处在尚弱的阶段,所以为了休养生息,汉朝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待匈奴采取妥协的措施,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库充裕,人民富足,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到了汉

  • 民勤县苏武镇:聚焦“急难愁盼” 惠企纾困促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包联,民勤县,苏武镇,惠企纾困

    4月18日,走进民勤县苏武现代产业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沟、移苗、浇水,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春种景象。查看了解高标准节水设施情况 张小芳 摄“多亏全县分级包联惠企纾困专项行动,包联企业负责人多次到园区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优先保障产业园水权审批,组织群众开展农技培训,为公司提供用工保障

  • 叶名琛为什么自称是海上苏武?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叶名琛,苏武,拿破仑,咸丰,清廷

    影视作品中的叶名琛叶名琛被英军俘虏后先是住在停泊在香港的“无畏号”巡洋舰上。在舰上,英国人倒是没有过分难为他,他们称他为“中国宰相”,除了不能下舰,其他任由他方便。上舰采访过叶名琛的《香港纪事报》记者报道,叶名琛在舰上一直保持着一股凛然之气。英国的军人都非常尊敬他,如果有人上舰,见了他都会向他脱帽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