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丙吉问牛,职责所司(70)

丙吉问牛,职责所司(70)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闻研究屋 访问量:3326 更新时间:2024/1/5 1:35:21

#历史开讲#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丙吉问牛。

语义:原义为西汉名相丙吉,看到牛的异常,想到天气变化,而询问情况,表现古代官员恪守职司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心系百姓,关心民事的高尚品德。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劣优〕,奏行赏罚而已。丞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吏乃服,以吉知大体。

二、丙吉其人

丙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山东〕人。西汉四名相之一,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清代康熙61年〔公元1722〕,丙吉与历代功臣40位,从祀历代帝王庙。

丙吉,少时习律令,继而学《诗》、《礼》,从任县狱吏,累官廷尉监。武帝时,诏令治巫蛊于郡狱,他深知卫太子刘据冤情,更怜悯皇曾孙襁褓收监,仁慈发于内心,利用权力,自掏腰包,哺育、抚养、护卫,并以命抗命,最终保全皇曾孙刘询。后为大司马霍光长史,建议并迎立刘询为帝,封为关内侯。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丙吉,从不言救护皇上之功,别人上书言及他的,他也删后呈上。宣帝刘询,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得知丙吉救护实情后,马上封他为博阳侯,食邑1300户,荫及子孙,直至王莽时才断绝。

前59年,名相魏相去世,丙吉继任丞相。他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为政宽宏,知人善任,“众职修理,公卿称位”,居功至伟,中兴有声,深得宣帝信赖。

丙吉,通晓诗礼,深明大义,天性仁慈,忠厚贤德,体贴部属,宽容待人,温和善良,谦虚礼让,深受吏民爱戴。

前55年,丙吉临终荐贤,推举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人人重用,个个得力,都成为宣帝重臣。

三、丙吉问牛典故本事

宣帝时,丙吉长期担任御史大夫、丞相,为宰辅重臣。他经常出行,探访民间,了解下情。

这年暮春的一天,他带着几名随从,乘坐马车,骑卫开路,外出办事。

马车行驶在大街上,忽然前路堵塞。原来在不远处,一伙人正在打群架,有的头破血流,倒在地上;有的受伤呻吟,坐在街边。骑卫快马冲去,挥着马鞭,高声喊道:“快闪开,丞相大人来了!”

那伙斗殴的人,吓得一哄而散;受伤的也挣扎着爬起来,躲到街边人家里。

车夫赶到斗殴的地方,把马车停下来。他以为大人会去了解情况,进行处理的。可是,大人却挥挥手,叫车子继续赶路,没有理会斗殴事件。

马车出城不久,丞相看到,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正在往前赶路,那牛步履蹒跚,喘着粗气,还吐出舌头。丞相马上让车停下,对骑卫说:“你去问问那个农民,他已经走了多少里路,为什么牛会不停地喘息吐舌头?”

身边的一个下属官员,对丞相的举动很不理解,以为他轻人重牛,禁不住询问:“大人,孔夫子家马厩失火,夫子只问,伤了人没有,而不问,马是否受到损失。大人对斗殴的人视而不见,看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停车询问,是何缘故?”

丙吉听后,回答说:“国家官员,各有所司。丞相是政府首脑,他的职司是辅佐皇上、主管大臣,关心的应是国家大事,而具体的事,都各有所司,有专门大臣负责。我要是连具体的事都管,不是越俎代庖吗?譬如,刚才大街上百姓闹事,自有长安令、京兆尹去禁止、追捕,我当丞相的职责,只是考察他们的政绩,评出优劣,年终上报皇上,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如果,具体的事情我都做了,他们干什么?他们又能高兴吗?”

他停了停,接着说:“可是,那头牛就不一样了。现在还是春天,照理天气还不算太热。如果,那牛是因为天气而吐舌喘气,那么,今年天气恐怕就不太正常了,春行夏令,季节失调,就会影响农事。我们是农耕社会,农事不好,势必影响百姓生活。因此,关注天气,做好防备,指导农桑,事关国计民生,正是辅佐皇上,调理阴阳的大事。这是丞相的职责所司,我不管不问,不是失职吗?所以,我不问人,只问牛。”

下属听了,深受教育,打心眼里认识到,丞相睿智卓识,深通事理,识大体,会做官。这时骑卫回来了,将问明的情况禀报:“大人,牛主人说那牛有病,又赶了十几里路,所以累得直喘气。”

丙吉听了,这才放心地继续赶路。

后来,“丙吉问牛”这一典故,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四、丞相及其职司漫话〔上〕

丞相与宰相是两个概念。

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而宰相是一种管理制度。在宰相制度下,有一小批人帮助皇帝打理政务,譬如“三公”,其中包括丞相在内,还可以是别的人。在古代,对于这一小批辅佐皇帝,并掌握大权的官员,人们通统俗称宰相,而不是具体的官职。

丞相一般可以称之为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因此,丞相,是宰相制度下的、或非宰相制度下的一个具体官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首脑,他的职责是代表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朝政。

西汉名相陈平,历任惠帝、吕后〔前后少帝〕、文帝三朝丞相。他可以说不出国库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也可以说不出国家的刑狱详情,因为它们分别为治粟内史和廷尉负责管理,他说丞相不管具体事务,还给丞相职司,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解说:

“丞相的职责:上辅天子,调理阴阳,顺合四时;下督百官,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守诸侯,抚慰四夷;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所,为君尽忠,为民尽责。”

汉文帝称赞他说的很好,并在右丞相周勃因病辞职后,不再设左右相,任命陈平专任丞相。

丙吉饱学明理,又起于基层,最后才累官至宰辅,担任御史大夫、丞相的,作为西汉中后期宰辅,陈平的管理经验,早与他自已的人生经历,水乳交汇,融为一体,而在言语行为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其实,丙吉身为丞相,对于“百姓斗殴”与“牛行喘气”这两件事,都可以管。处理前事,则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自已的能力和价值,而选择过问后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这是体现对自已职责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则更彰显出自己的睿智与气度,社会效果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

“在其位,谋其政。”身居相位,就要有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担当责任。丙吉“问牛不问人”,正是秉承陈平之论,上辅天子,下督百官,在自已的工作中,具体实施的两个典型的例证。

他一看到“牛喘”就“问牛”,自然而然地把它与“天下”联系起来,表现他一直牢记丞相职责所司的高度责任心,以及时刻不忘关心民事,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

一看到百姓斗殴,他就想到,这长安大街,天子脚下,令尹所辖,警力森森,死角难存,他不“问人”,自有“问人”之人。因为在他治下,条条块块,都做到明确责任,级级传递,层层负责,上下齐动;一项工作,谁主管,谁分管,谁执行,都责任到人,人人有事,个个有责;还建立了检查考核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体制,而他身为宰辅,只需抓住上头主管,不忘检查考核,评议奖惩,也就行了。如果,他丞相“事必躬亲”,“越俎代庖”,也只能累死自已,搞坏关系,培养懒汉,还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五、丞相及其职司漫话〔下〕

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宵衣旰食,日理万机,是一位为民族复兴,功勋卓著,风范高洁的一代伟人。可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却有一件“问钱一分”的逸事。

周总理一向不过问家庭事务,以前一般到月底,他的家庭主管杨金铭,也只须向邓颖超汇报一下即可。可是这一天,他突然查问近期支出情况。

这时,杨金铭拿出笔记本,念道:“3月1日,买大葱,5分;3月2日,买食盐1斤,1角5分”。“停,”总理打断报账,说,“你买盐,多花了我的1分钱。”金铭抽出原始发票,上面清楚地写着:“食盐,1角5分。”总理检查完发票,让他退下,马上要通有关部门电话,询问民用盐为何涨价?

原来,北京市卫生局,让食盐加碘,预防粗脖子病,于是食盐,每斤便提价1分钱。得知这一情况后,总理才放了心。第二天他出门时,对金铭和卫士、司机说:“我不在意你多花了我那1分钱,而食盐是日常消费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它涨价了,我不能不问。”

杨金铭长期主持总理家务,对总理夫妇一向敬佩之至,他知道,总理“问钱一分”,关心盐价,就是今人“问牛”的大事,体现出“心系百姓,胸怀天下”的家国担当。

古代诸葛亮,可是家喻户晓的丞相,他足智多谋,忠诚勤奋,一讲到他,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矣”的圣贤形像,就会出现在眼前。可是,人们想过没有,他过于谨慎,不敢放手,“事必躬亲”,皇帝刘禅可以不问军国大事,文武百官只要“依计而行”,结果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贤明如孔明,似乎也有“小处用心,大处误国”之嫌啊!

现在,大学生普及率高,执政者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比比皆是,一句话,都是诗书持家,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谁都会说,“在其位,谋其政”,而怎样才能谋得得体,理好政务,坐正官位,少犯或不犯错误呢?我想,只要大家都有了丙吉“问牛”的学问,或周恩来“问钱一分”的胸怀,把精力真正用在职责所司上,顾大局,识大体,去浮华,抑贪心,干好自己的事,祖国的发展历程,必将更加波澜壮阔,而发展前景,也必将更加辉煌壮丽。

陈存选

2021、02、13

标签: 丞相丙吉宰相皇帝皇上宣帝

更多文章

  • 萧望之不知好歹,想扳倒刘病已的救命恩人丙吉,反而自己先倒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丙吉,丞相,皇帝,刘彻,萧望之,刘病已,汉宣帝

    在刘病已当皇帝的时代,谁是萧望之看不顺眼的人呢?这个人,就是丞相丙吉。政治斗争具有排他性,萧望之将丙吉从假想政敌,升格为现实对手,原因有二:丙吉很老了,皇帝却还依赖他,萧望之心里很不爽,这是其一;经过数年苦心表现和经营,萧望之自认为,他已经得到刘病已的深度信赖,具备和丙吉单打独斗的资格,这是其二。萧

  • 汉武帝临终前,下令杀掉长安监狱内的囚犯,狱吏丙吉为何抗旨不遵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彻,丙吉,刘病已,霍光,刘询,丞相

    公元前87年,已经病重的汉武帝忽然被手下人报告,说长安狱中出现的天子之气,汉武帝当时就吓了一跳,天子之气,这是要抢我的椅子。所以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派内谒者令郭穰到郡邸狱中去,要把监狱中的所有关压的人都杀掉。而接下来,郭穰来到了监狱门口,想要进入监狱中履行汉武帝的命令,杀光所有关押着的犯人,

  • 汉武帝下令杀掉狱中所有犯人,狱长丙吉:曾皇孙在此,谁敢放肆?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刘彻,曾皇孙,丙吉,刘病已,霍光,江充

    公元前87年,术士禀告汉武帝:长安监狱内有天子之气。汉武帝大惊,下令:除掉全部犯人!不料狱长丙吉却紧闭狱门,怒吼:曾皇孙在此,谁敢放肆?曾皇孙怎会在狱里?这是咋回事?4年前,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派宠臣江充查办此事,江充趁机诬陷与自己有矛盾的太子刘据。刘据见不到父皇,证明不了清白,便起兵追杀江

  • 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刘章际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艺术大师标签:中国,作家,刘章际,书画家

    — 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刘章际 —艺术简历 刘章际,男,布依族,贵州独山,生于1977年,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影山镇翁台村甲乙人,影山友芝小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人民书画家;央视礼宾书《中华福苑诗典》{第五卷}编委;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会员;孔子诗歌协会会员;千家诗歌协

  • 刘章宇到凤凰县调研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湘西站标签:扶贫,州委,刘章宇,凤凰县,安置区,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新闻5月24日讯(通讯员 唐海洋)5月22日至23日,湘西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刘章宇到凤凰县调研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工作。在花田溪休闲农业产业园,刘章宇详细了解了产业园的建设、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科普研学、带动村民就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他强调,要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把花的故事讲出

  • 7年后再看“刘章”婚姻,才发现原谅刘强东的章泽天,是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梵西西娱乐标签:章泽天,刘强东,刘章,婚姻,京东,恋情

    2018年,刘强东因陷入性丑闻,在美国苏尼达州被捕。一夜之间,京东股价直线下跌,损失了数百亿。吃瓜大佬某聪也调侃了奶茶妹妹,“我宣布,今日奶茶妹妹改名抹茶妹妹。”正在大家看笑话的同时,也在猜测作为刘强东的老婆章泽天,从奶茶变成“抹茶妹妹”究竟作何感想?是继续在这段婚姻里忍让,还是潇洒离婚?然而,在丑

  • 曹嵩、曹操同娶丁氏女,丁仪差点成曹操女婿,这个家族为何被淡化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嵩,曹操,丁仪,丁氏

    曹氏和夏侯氏的关系非常好。《三国志》当中特意有一篇《诸夏侯曹传》,将各个曹氏和夏侯氏的子弟合列一传,可以说是曹操集团创业初期的中坚力量。曹操信任、重用曹氏和夏侯氏子弟的原因也很简单,以血缘、姻亲、地域为联系的更加稳固。其实还有一个家族,与曹氏的关系也十分深厚,不亚于夏侯氏,但是却被史书刻意淡化,那就

  • 曹操的父亲曹嵩或为孤儿,也有可能是曹腾的远亲

    历史解密编辑:左都护卫标签:曹操,曹嵩,曹腾,梁冀,宦官

    曹操到底是曹家后人还是夏侯后人一直是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史载,曹操的曾祖父曹萌有四个儿子:伯兴、仲兴、叔兴、季兴。长子伯兴只一个儿子叫曹鼎(曾任尚书令);次子仲兴也只一个儿子叫曹瑜(瑜单传曹洪);三子叔兴即曹褒有三个儿子:曹炽、曹嵩、曹胤(炽有同胞二子:曹仁、曹纯);四子季兴即曹腾小时进宫作了宦官,无

  • 曹操才是厉害的谋士,幼年用计让父亲曹嵩对叔叔失去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曹操,曹嵩,袁绍,荀彧,孔融,谋士,曹魏,诗人,汉朝,东汉末年

    曹操,字孟德,又名曹阿蛮,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高级军事家!曹操麾下谋士众多,又以爱才着称,所以经常喜欢聚拢别家之力,但智谋超群的事迹也不在少数!比如看梅花解渴,用来鼓舞将士士气,从而一口气到达目的地!砍掉脑袋,是为了执行自己的法律法规,让人不敢再犯罪!但是,也有人认为这

  • 曹操老爸曹嵩为啥两次差一点把曹操给坑死 曹操不是亲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曹嵩,董卓,袁绍,三国,曹魏,诗人,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有很多坑爹的儿子。第一个是袁尚。曹操忙着攻打徐州刘备的时候,是袁绍消灭曹操的一个好机会。但因为袁绍的小儿子袁尚病了,袁绍不放心这个最心爱的儿子,不肯出兵。等袁尚病好了,曹操也做好了迎战袁绍的准备,结果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遭遇了可耻的失败,从此一蹶不振。第二个是吕布。丁原、董卓,虽然吕布坑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