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贬擢分明
武照的心中之意尚未餍足,授意许敬宗李义府两人,注意收集情报,把长孙无忌一派大小喽啰尽行贬死,让他们不得翻身,才好把胸中宿忿,悉数消弭。
大唐朝廷,眼看成为武皇后的世界了。只因为长孙无忌是李皇上的舅舅,而且有佐命大功,武皇后一时半会儿扳他不倒,不得不耐心埋伏,以待时机。
150
朝廷定于腊月祭奠昭陵,此前适当时日,告于太庙。
按照太常寺关于祭祀的条条规定,唐廷每年五次“享于太庙” ,还不包括“祫”和“禘” 。
“祫”读音“虾” ,“禘”念作“帝” 。“祫”是宗庙祭礼中规模最大的,远近祖先神主大集合,接受香火,也称殷祭。
《春秋公羊传》说:“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
“禘”是祭祀鼻祖。“鼻祖”是第一先祖,创始祖师。
“鼻”就是“自” ,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会指一下自己的鼻子,是自身、开始的意思了。
古代所谓的文化人吃饱饭就干活,给祖宗和子孙排队。
自鼻祖以下,排了“十八代”: 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看这“文化” ,厉害吧,把戎狄蛮夷统统吓尿。
唐时皇家祭祀太庙,大合祭“祫禘” ,三年来一回,这年腊月该干了。李治让太常寺选了个日子,偕新皇后武照,祭祀列祖列宗于太庙。
李治时期的唐廷太庙,位于承天门街以东第七横街之北。这里,西边第一家,是太常寺,太常寺对门的“安上门”街一号,便是太庙。
李渊、李世民和李治,都没有修建太庙。正在服役的太庙,是隋朝利用其前朝遗存搞成的,至今已经极为素朴,其中不少危房。
太常寺卿领着部下,掐掐算算,为李皇上定了昭陵祭祀父皇母后的日子:十二月十九日。
时间紧迫,赶紧打点车驾行装,十一月底匆匆忙忙出发。
天子祭祀先帝陵寝,是朝廷最重要的仪式。武后由于新册封,扛着大肚子,也得跟着去。她自己也觉得重任在肩,豪气在腹,走!
“五服”以内的皇族,亲近侍臣、文武百官、地方都督和刺史、外国使节、后宫的嫔妃、侍女、宦官,等等,一律随行。
“五服” ,是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服丧时所穿的衣服。
最让全世界惊掉下巴的五级丧服,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学问大得很了。
斩衰,“衰”读音“摧” ,通“缞”。 用最粗的生麻布缝成,断处外露,概不缉边,到处都是线毛,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要穿三年。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穿这个。
齐衰,次于“斩衰”的丧服。粗麻布制成,断处缉边,边缘部分缝缉得比较整齐,故名。穿者为死者的堂亲之人,期限三年、一年、半年不等。
大功,亦称“大红” 。次于“齐衰”,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九个月。
小功,亦称“上红” 。次于“大功”,以稍粗熟麻布制成。服半年。
缌麻,犹言“丝麻”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原料是较细的熟麻布,接近正常衣服的用料,穿三个月,或更短时间,脱掉无妨。
“五服”是《礼记·仪礼·丧服》规定的,《礼记·仪礼·丧服》是西周时期一些吃饱撑整的,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
大唐朝廷前往昭陵祭祀的皇家车马队伍,浩浩荡荡,如同巨蟒,蜿蜒前进。
昭陵位于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的九嵕山,“嵕”念“宗” 。山峦起伏,冈峰横列,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具体位置在醴泉——今之陕西礼泉境内,方位在长安西北,距离大唐宫廷约有五十来里。
皇家车驾高级,距离不是问题。
但高级是相对的,没有减震系统。在往昭陵的路上,山路颠簸,车驾扭秧歌,摇摆得特别厉害。李治担心武照怀孕的肚子受不了,吩咐组织辇手,抬着皇后行进。
小辇收拾好,还没请武后来就呢,她已经在车里早产了。时间是十二月十七日。产的个小东西,长着小鸡鸡,是个男婴,皇子!
虽说早产,母婴平安。
这就好,这就好。李治特别高兴。
过了半个时辰,接生婆允许李治视察产车了。李治爬进去,看到武照微笑着,看到肉嘟嘟的婴儿非常聪明、可爱。
武照自然不能继续前进,再去参与昭陵祭祀了。
李治命将武照就近安置在当地的高级驿馆,留下宫中人等,地方上又征集到得力的营养师,照顾皇后皇子的生活。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小东西是李治和武照的姐姐武顺偷情,武顺为李治生的。
武照当然不能容忍姐姐母子了。武顺向老娘杨大奶奶哭诉苦衷,杨大奶奶说服武照原谅武顺,将这个儿子“算作”武照生的。
杨大奶奶劝武照说:“顺顺毕竟是你的姐姐。你不能给她名份,她可以不要。孩子生下来归你抚养,对外就说是你的,各方面就妥帖了。看在为母的份上,希望你答应。”
又气又恨的武照,必欲“抹煞”姐姐的存在,也就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所以,恰好武照也在孕中,“临产”、“早产”等,做了一场戏。
李治也配合了做戏?或许,他给予“认可”是最好的做法吧。
李皇上带领朝廷团队继续前行,到九嵕山祭祀了父皇母后,向父皇母后告白大唐朝野情形,也就是“工作汇报” ,祈请父皇母后保佑,沿着祖皇父帝开辟的伟大道路,劈波斩浪,大展宏图。之后,转程捎上武照母子返回京师。
新的一年正月十七是婴儿的满月日,朝廷待客,李治和武照宴请重要官吏。
在酒宴上,李治宣布新生的皇子名字叫“贤”。
李贤,排起队是李治的第六个儿子。
李贤提前来到人世,但提前量把握得还可以,加之皇家营养保健食品丰足,满月时竟也长得甚为正常了。
三岁的李弘在酒宴上跑来跑去,讨人喜爱。
在满月酒宴上,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簇拥在李皇上和武皇后周围,抱着李弘,逗他取乐。
许敬宗借机怂恿李治“改元”,说皇后新立,万象更新,最易于开辟新时代,宜顺大势,应民心,赋新意,写新篇。
李治考虑,在父皇母后灵前发愿,也是这个主题耶。于是看一看武照,武照微笑表示赞同。
武照一朝凌驾后宫,自然觉得是个全新的开头。
李义府拍马屁说,新皇子驾临,大吉大利。陛下为皇子取大名曰“贤”,新元不妨称做“庆贤” ,庆祝新皇子的出生,开始大唐社会的新阶段。
这脑子,好像专为拍马屁长的。“庆贤”,庆祝李贤的出生。
许敬宗斜着望了一眼李义府,不以为然。
许敬宗说:“庆祝小皇子临世,诚然不错。但大唐新时期,内涵更丰富。臣请称作‘显庆’,‘显’者‘高’也‘美’也‘光明’也。皇后的大名,意思就是‘显’嘛。”
武照当然知道自己名字的“照”是光亮的意思,许敬宗将这个“照”发挥为“显”,且加上一个美好的祝贺之辞“庆” ,非常好啊,她立即接道:“甚好,甚好。”
李治听得武照赞成,也就认下了“显庆”二字。次日即发布诏书,易元“永徽”为“显庆”,并小赦天下。
李渊和李世民在位时,年号一直都是武德、贞观,没有改过。再往前,隋朝每一代也只有一个年号。
到了李治时代,武照掌权了,并不满意长孙无忌他们订立的“永徽”年号。
武照是个相信神秘意志的女人,她相信文字有神秘的魔力。
许敬宗很是得意,承旨生风,紧接着呈上奏本,请求废掉李忠的太子之位,立三岁的李弘为太子。
“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两明。近者元后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晖宜息。安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裳衣,使违方于震位!又,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煎膏染鼎,臣亦甘心。”
当年皇后无子,权且封了个太子。近几年,正式的皇后生养了子息,应该处于正位,怎么能,树干和树枝弄反,衫子和裤子颠倒?
“皇太子,朝之本也,本犹未正,万民无所系心。且在东宫者,所出本微,前因无嫡可立,暂代储位。今知朝廷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自疑,恐非宗庙之福,愿陛下熟计之,乘此正名定分,共图保全……”
太子是朝廷的根本,根本不正,万民不知道如何听从。
目今住在东宫的太子李忠,出身寒微,以前是没有嫡子可立,让他暂时代替的。现在他看到朝廷已经有了正儿八经的嫡子,心里肯定也不安宁。
不该居位而坐在那里,自己会犹疑不定,这种情况不是朝廷的福分。
请陛下深思熟虑,乘着易元的东风,速从确定太子人选,以保大唐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李治把许敬宗的奏章给武照看,武照看了,道:“什么叫水平?这就叫水平。”
皇上和皇后意见一致,换立太子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太子李忠获知情况,得悉父皇和新皇后采纳了许敬宗的意见,联想到父皇这些年对自己这个太子不理不睬,仿佛没有他这个儿子似的,自知储位不保。加之,养母王皇后被废黜,被处死,他更感觉到自己留在太子位置上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没奈何之下,李忠赶紧主动觐见父皇,辞去太子之位。同时“儿臣知悉父皇劳累,头晕,恨不能替父皇分忧,谨祝父皇康健,万福。”
李治难免觉得李忠这个儿子可怜:比以往懂事多了。
李治在犹豫着怎么向朝臣们说清楚废立太子的事,李忠主动提出退还爵位,事情一下子简单了,好办了。
李治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二十六日,李皇上正式下发诏书,废掉李忠的太子职称,立代王李弘为太子,顺便封小东西李贤为潞王。
此时,李忠十三岁,李弘只有四岁,李贤不到半岁。
李忠被封为梁王,任梁州刺史。
梁州在今天的陕西南郑,山里。
出于多种考虑——朝廷斗争的复杂性,李忠无人保护的孤立性,等等,李治又命李忠离开京师长安,马上前往梁州赴任。
东宫的官吏们,早就人心惶惶了。李忠被废后,她们更怕惹怒武后,争先恐后纷纷离开东宫,甚至李忠要远赴任地,没有一个人来为他送别。
只有东宫右庶子李安仁,自始至终留在李忠身边。
新任的梁王府官吏很快送李忠赴梁州。李安仁面对这位薄命少年,难过得流下眼泪,再三珍重道别后,才辞职离开东宫。
可怜的前太子李忠,没多久又被贬到更加偏远的房州,今之湖北房县,也是个更安静的小地方。
在感业寺受孕,在尼僧腹内长成生命的李弘,己册立为新太子。大酺仪式和酒宴举行了三天三夜,李治并佯借新太子李弘之请,将长安的一般罪犯赦了一码。
李弘立为太子后,大唐朝廷的高级官吏,也有许多人事变化。
韩瑗、来济、于志宁、许敬宗,四人新任为太子宾客,担任太子侍从,并负规谏之责,秩级正三品。又专门提拔弘文馆秘书少监上官仪为太子舍人。
上官仪是陕州陕县人,地在今天河南三门峡的陕州区,自幼随父亲上官弘迁居江都,即扬州。贞观年间,上官仪得到扬州都督杨仁恭器重,推荐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入弘文馆工作。
李世民曾命上官仪起草诏谕,还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酒赋诗。李治继位后,上官仪升任弘文馆秘书少监至今。
在太子宾客、侍从中,许敬宗,已是皇上、皇后双方都宠遇有加的大红人。
李义府呢,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终于熬成宰相之一,又兼任了右庶子一职,也算东宫的人。
武照打倒长孙无忌一派的政治谋略在有序推进。
太尉长孙无忌虽然处于政权的最高峰上,但实际能力从他紧握的掌缝中,逐渐地流失。这是无法遏止的严酷现实。
长孙无忌没有事情干,变得像体制之外的散官一样。他的余暇增多了,便开始埋首研究史书,借此排遣心中无限的忧闷。
对历史,长孙无忌自幼便有深厚造诣。用了半年时间,他完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志》三十卷。这部著作,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一道光芒。
许敬宗兼任弘文馆学士,也不示弱,挑战长孙无忌,干出了《东殿新书》二百卷,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武照还让李皇上为他做了一篇序文。
春三月,在武皇后的谋划下,李皇上发诏,追赠皇后亡父武士彟以大司徒的官职和周国公的爵位。
更加可喜可贺的是,武皇后和李皇上的榻上实操再度收效,武照肚子得力,又一次怀孕了。
李治常常觉得头晕眼花,榻上体力不济,竟又打赢一战,尤其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