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比较奇葩的故事。关于东汉名将邳彤的故事便是一例,他本是帮助刘秀平定乱世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到了后世却被人当作药王来祭祀。实际上邳彤既不会任何医术,也没有帮人治疗疾病的经历,这与"药王"的称谓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他在近千年来,的确成为药王祭祀的重要对象之一,而且在当地有着非常隆重的风俗礼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章节我们就从邳彤的故事出发,来看看这位东汉初年的云台名将,是如何成为药王爷的。
邳彤是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排名第二十七位。虽然他的名声不如前面的邓禹等人,但却是刘秀在河北崛起时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将领。他扭转了刘秀在河北的不利局势,为平定河北立下大功。如果说刘秀平定乱世建立东汉的首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那平定河北的首功当属邳彤。
邳彤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就是辽西郡的太守,他后来也做了和成郡的卒正(比太守略大,兼管巨鹿郡的部分土地)。可以说他是在刘秀崛起时少见的实力派,其麾下也有自己的部曲人马,在当地威信很高。刘秀抚军河北时,路过和成郡的治所曲阳,邳彤率领全郡军民投靠刘秀。
算命先生王昌在河北起兵叛乱,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他联合河北的刘氏宗族赵王之子刘林与当地豪族李育,建立了赵汉政权,自立为皇帝。王昌称帝后与更始政权、赤眉军争夺天下,而以更始政权大司马名义抚军河北的刘秀,变成了王昌的第一个敌人。王昌利用汉成帝和河北刘氏赵王的名义招抚河北群雄,很多郡县纷纷投靠,并发布了捉拿刘秀的诏令。很快刘秀便陷入了王昌势力的包围之中,除了和成郡和信度郡,其它的郡县都宣布投靠王昌。而王昌则大肆的攻城略地,占据了河北大半壁江山。
在此情况下,刘秀不得已从蓟县逃回信都,一路上身边的人马散了大半。而邳彤听说后立刻派出两千精骑接应刘秀,还警告沿途投降王昌的县城,不得追捕刘秀。然后邳彤又亲自带兵去信都与刘秀会合,商量如何处理王昌叛乱的事情。
由于刘秀方面只有信都和合成两郡的支持,所以在兵力上不如对手。在军事会议上,刘秀身边的将领对平定王昌之乱都不乐观,甚至有人提出护送刘秀西归长安的建议。邳彤对此强烈反应,他认为此时正是讨伐王昌时候,也能够借此平定河北,建立自己的基业。
邳彤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王昌是冒充的汉成帝之子,他本来只是个算命先生,通过忽悠老百姓才有这样的声势。这说明了天下人对汉朝还是有期待的,否则不会因一个假皇子身份便迅速席卷整个河北。刘秀本来就是汉朝宗室,南阳刘氏的正统,公信力比王昌高。而且刘秀在讨伐王莽过程中立下大功,在昆阳之战歼灭王莽四十万军队,威震黄河两岸。这样的身份和威望远比王昌的骗术更有说服力,正是揭穿王昌真面目的最好依仗。况且王昌在河北并没有根基,很多郡县看似投降,实则观望态势,这对刘秀平定王昌都很有利。
刘秀听从了邳彤的建议,组织和成和信都的军队与王昌作战。后来在募兵过程中很多河北豪强门阀的军队投靠了刘秀,如刘植、耿纯带领宾客两千余人投靠刘秀,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等带领精锐起兵支援刘秀。刘秀兵力消灭了王昌在河北各郡的军队,攻破邯郸城,王昌也在逃亡中被杀。
由于邳彤在平定王昌过程中立下功勋,他被刘秀封为武义侯。后来他又参加了刘秀平定河北其它军阀和义军的战争,凭借功勋当了大司空、少府等九卿的高位。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家乡安国县,受到后人隆重的祭祀。于是在安国县修建了祭祀邳彤的庙宇,成为当地的风俗。
安国县除了有祭祀邳彤的习俗外,还有祭祀药王的习俗。这个药王并不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而是当地的一位叫"皮王"的药王。这位皮王全称叫"皮场大王",是祁州的土地,在祁州南门外有庙宇祭祀。据说他本来是宋朝时候的祁州人,有卓越的医术,经常在梦中给人看病,非常灵验。传说宋朝的王公贵族也受到他托梦治病,沉重的病症很快就痊愈了。于是他在宋朝的建中元年被封为灵况侯,后来又加封为公爵和王爵,被人立庙祭祀。这个风俗自宋朝被延续下来,到了明清时候和非常鼎盛。
由于邳彤与皮王都很(pi),老百姓便把两个祭祀混为一谈,当地也就逐渐有了把邳彤当作药王祭祀的风俗。明朝永乐年间,当地人在邳彤墓的基础上修建了药王庙,清朝之后又数次增建,形成了中国现存最大的医圣纪念建筑群。作为药王庙核心,邳彤的墓前也立了碑文,上写"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之墓"。这个"灵昭惠显佑王"并非邳彤的封号,而是宋朝给皮王的敕封。可这么一来,彻底将邳彤和皮王混为一谈,当地的风俗祭祀上谁也分不开谁了。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风俗中将邳彤当作药王来祭祀,邳彤也就成了赶鸭子上架的"假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