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班固《汉书·苏武传》
苏武(前140年~前60年),杜陵人(今属陕西西安),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在年少求学时,想必大家都对《苏武牧羊》这篇课文印象深刻,他那面临匈奴刁难却忠贞不屈,不惧强权,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形象着实令人佩服。
可你知道吗?苏武在被匈奴人监禁十九年期间,也曾娶妻生子。
那么,为什么后来在苏武回国时,却选择狠心抛弃了他在匈奴的妻儿?他究竟是个披着英雄外衣的“渣男”,还是说这背后是另有隐情的呢?
拒绝效仿张骞之举
其实早在苏武之前,出使西域的张骞也有着相同的遭遇:受到了长达十多年的扣留,但是张骞在回国之后,却带回了他在匈奴的妻儿,后来皇帝知晓了此事,非但没有怪罪下来反而册封他为“博望侯”。
可苏武觉得自己有妻有儿,是个有家室的男人,还在出征前留下了一首叫作《留别妻》的诗歌,开篇便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由此可见,当时的苏武与他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也是彼此相爱着,所以他十分害怕这种旧爱尚在就另寻新欢的做法会惹人笑话,更怕被后人因此诟病苏武的“不检点”。
妻子改嫁选择迎娶匈奴胡妇
在苏武被扣押了一年多之后,他从李陵口中得到了一个让他十分悲痛的消息:匈奴在汉朝面前谎称苏武已死,他的妻子并没有等他,而是直接选择改嫁。
听到这里,身处绝境的苏武已感到心寒尤胜天寒,在拒绝了李陵的劝诫后,便继续过着流放般的生活。
但对于苏武到底是何时何岁娶得这个胡妻,就连历史上也鲜有记载,主要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是苏武很少向外人提及此事,这是为了保住自己气节之士的名声;其二是由于当时的汉朝与匈奴还处于战乱之中,贸然将匈奴妻儿带回可能会背负叛国的骂名。
汉朝之子死后苏武面临绝后
在苏武返回汉朝后自是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他没有带着匈奴妻儿一起返汉,甚至对自己在匈奴有过妻儿的事实只字未提,据猜测这都是苏武在故意隐瞒真相。
直至他在汉朝的儿子苏元因参加谋反被皇帝直接下令处死,在汉宣帝继位后,便可怜巴巴地问道身旁左右之人,“苏武在匈奴这么久了,有儿子吗”。
苏武才不好意思地将情况告知于陛下,回答道:“我以前发配到匈奴的时候,娶得匈奴妇女正好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苏通国”,倘若皇帝没有讲到此事,也许将一直被岁月封存,永远也不被后世之人了解。
世人对苏武的看法褒贬不一。首先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试想一下当初他被流放在北海的那些情景,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经常食不果腹,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持节不屈,没有向匈奴人弯下汉人的腰,且这样一直苦苦坚持了近二十年之久,敢问当今社会有那个人可以做到如苏武这般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苏武你若不是真到了要绝后的地步,是断然不会想起你那对远在匈奴的妻儿的,当初你执意回国时,可否考虑过他们的感受?能不能体察到在他们的心中有那么些许的绝望?
最后为了自己能够终老,汉朝花了重金将这个匈奴的孩子赎回,可你的胡妻又再一次被遗忘,她陪伴你在苦寒之地数十载,可结果又得到了什么呢?
一切最美好的年华都已是远逝不复还,他们的恩恩爱爱停留在了那个熟悉的北海之地。
苏武在民族大义上确实令人无比钦佩,但他在私人生活上的做法却大跌眼界。
面对长年在极寒苦地相伴左右的胡妻,苏武的做法明显不如张骞,两个虽同为汉臣,但结局却截然相反:一个为了自己的身后事,不惜将远在匈奴的儿子赎回,让她一个人孤苦伶仃,连最后的依靠都没有了;而另一个却将胡妇带回大汉,共享晚年白头终老。
所以苏武啊,你可以说你不愧于你的国家,不愧于你的天子,但你真正有愧的是那位远在北海的胡妇啊,不知你还记得她姓甚名谁,还记得她是何般样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