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公元24年,王郎诈称汉成帝之子,在邯郸起事。
当时,刘秀正在河北一带,因为他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护。
这一日,渔阳太守彭宠的府中来了一个客人,此人名叫吴汉,是一位勇士。他对彭宠说道:“我听说太守手下有一支精锐突骑,可谓天下闻名,您应该凭借这股兵力做一番大事啊。”
“哦,吴壮士有何高见?”
吴汉应道:“当今世上,唯有汉高祖的后人刘秀堪称英雄,太守若是投靠此人,日后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彭宠闻言,眉头微锁:“吴壮士,实不相瞒,我对刘秀的盛名早有耳闻,只是我的属下大多心仪王郎,想要归附于他,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吴汉听后,心道:没想到彭宠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真是让人扫兴。想到此处,他站起身来,拱手说道:“既如此,吴某也不再打扰了,告辞!”
吴汉离开太守府后,一路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一处酒馆。他要了一些酒肉,准备醉饮一番。
正在此时,一个衣装破陋的儒生走入店中。店小二见状,忙喝斥道:“出去出去,我们这里不接待要饭的。”
儒生笑道:“小二,你休要无礼,我可不是要饭的,一会儿少不了你的酒钱。”说罢,便来到吴汉面前深施一礼:“吴兄,小弟有礼了。”
吴汉并不认识这个儒生,但因他生性豁达,在当地颇有名望,所以有人冒名为旧相识与他结交也是常有的事,因此也并未在意,便安排他坐下,并让小二添上杯筷。就这样,两人对坐而饮。
虽说初次相遇,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好似久未见面的知己一般。
喝着喝着,儒生问道:“吴兄,我见你愁眉不展,是有什么心事吗?”
吴汉叹道:“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深受其苦,好男儿自当为国效力,我听说刘秀是一位英主,想要投奔他。但因我身单力孤,实在耻于相见,所以,便想游说渔阳太守彭宠一同前往,可是……”
当他把过往经历讲述一遍后,那儒生哈哈大笑:“我当是什么难事呢,这等小事,不用吴兄劳心,我帮你解决就是。”
吴汉问:“兄台有何良策?”
儒生笑答:”天机不可泄露,吴兄只需在家中静静修养,不出十日,彭宠定会回心转意,来请你共商大计的。“
吴汉诧异不已,心道:这儒生出此狂言,难道真有过人的才干?当下问道:”与兄台畅聊许久,还未请教阁下大名,家住何方?“
儒生回道:”小弟的贱名不值一提,我平日里居无定所,吴兄也不必刻意寻我,待到日后有缘,自会再度相见。“说罢,他便飘然而去。
吴汉回到家中后,想起今日之情形,不由得暗自苦笑:那儒生不过是一个混吃混喝之徒,哪有信义可言,我却如此当真,实在可笑。此后几日,他依旧勤练武艺,不做非分之想。
岂料,到了第九天,突然有一队兵丁来访,说太守彭宠有请。吴汉心中顿时一振,暗道:难道说,那儒生之言果然应验了。
来至太守府后,彭宠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取出一封信。
”数日前,一个儒生送来此信,说是刘秀将军写给我的。“
”什么?刘秀写给您的?“吴汉忙将信捧过,细细品读起来。信中,刘秀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恳切地希望彭宠能归附自己,共同干一番大事业。
吴汉心中疑虑:刘秀的部队离此甚远,骑马急行也要十余天才能赶到,那儒生几天前才与我见过面,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刘秀的书信,并送到彭宠的手中呢?这封信应该是假的,不过。此事因我而起,我岂能点破。于是,他问道:”太守是何心意?“
彭宠回道:”起初,我对这封信的真伪心存疑虑,但与那儒生相谈之后,便深信不疑了。“
”此话怎讲?“
”那儒生确有经天纬地之才,与他一番交谈之后,让我受益匪浅。刘秀手下既有这等人才,何愁大事不成。吴壮士,我心意已决,明日你就带领一队人马去拜会刘秀,说我愿意归附在他的帐下。“
刘秀大喜过望,当即答应下来。次日,他便领着一队人马南进。
沿途之上,吴汉等人看见王郎将帅鱼肉百姓,怒不可遏,便逐一斩杀。历经了一番艰辛后,他终于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追上了刘秀。
刘秀也久闻吴汉之名,见他来投靠自己,欣喜不已,当下便委以重任。自此后,吴汉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他被封为广平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至于那位投信的儒生,吴汉曾多次寻访,但却一直未能找到他的音讯。
蒋辣子原创作品,图片源于AI绘图